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摩雅傣

(1960年徐韜執導的電影)

鎖定
電影《摩雅傣》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攝製於1960年,主要劇情為:米汗為反抗頭人老叭的調戲,被誣為“琵琶鬼”活活被燒死。十八年後她的女兒依萊汗長大成人,與翻了身的青年農民巖温相愛。老叭又重施故伎,迫使她與老父逃往他鄉,老父死於途中。她無法生活又怕巖温變心,投河被解放軍救起,在黨的培養下成為傣族醫生。這時巖温已做了副區長,依萊汗醫好許多病人,並破除琵琶鬼的迷信,與巖温終成眷屬。 [1] 
中文名
摩雅傣
類    型
劇情
出品公司
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
製片地區
中國大陸
導    演
徐韜
編    劇
季康,公浦
主    演
秦怡
主    演
魏鶴齡
康泰
常態
夏天 展開
主演
魏鶴齡
康泰
常態
夏天
鄧楠 收起
片    長
107 分鐘
上映時間
1960年
對白語言
漢語普通話
色    彩
彩色

摩雅傣職員表

導演 徐韜
副導演(助理) 範萊、黃晨
編劇 季康、公浦
攝影 羅從周
剪輯 沈傳悌
美術設計 胡登仁
錄音 苗振宇
展開
電影《摩雅傣》DVD 封面 電影《摩雅傣》DVD 封面
▪ 作曲:葛炎
▪ 化妝:姚永福
▪ 製片主任:徐進
▪ 演奏: 上影樂團,上海民族樂團
▪ 指揮:陳傳熙
▪ 獨唱:任桂珍

摩雅傣演員表

    • 秦怡 飾 米汗
    • 秦怡 飾 依萊汗
    • 常態 飾 老曹
    • 夏天 飾 老叭
    • 鄧楠 飾 召竜帕沙
    • 智世明 飾 米愛金
    • 玉娟紅 飾 小依珍
    • 刀光德 飾 巖祥
    • 譚雲 飾 巖温母
    • 刀發祥 飾 巖祥父

摩雅傣電影劇情

解放前的西雙版納,美麗善良的傣族少婦米汗因抗拒封建頭人老叭的侮辱,被誣為“琵琶鬼”慘死在火中 [5] 
電影《摩雅傣》海報
十八年後,依萊汗長大成人,與翻身貧農巖温相愛。但解放不久的西雙版納,封建勢力仍然非常強大。老叭看到大頭人的女兒喜歡巖温,為拉攏巖温,竭力撮合二人,但巖温不為所動。老叭遷怒於依萊汗,使出毒計,散佈依萊汗是“琵琶鬼”的謠言,迫使依萊汗的父親焚燬了自己的房子,帶着依萊汗逃往他鄉。
老父不幸在途中死去,依萊汗強忍悲痛返回寨子,卻看到巖温的母親為巖温整理結婚服裝,誤以為巖温變心,絕望之中投江自盡。但人民解放軍及時救下了依萊汗,兩年後,她在黨的培養下成為傣族的第一名摩雅傣——醫生,並回到家鄉服務。她醫術高超,治癒疾患,用事實破除了“琵琶鬼”的謊言。
一次,已任副區長巖温在執行公務時中了老叭的暗槍,依萊汗悉心救護,使巖温恢復健康。他和依萊汗解除了誤會,終成眷屬。作惡多端的老叭也受到了法律的嚴正制裁。 [2] 

摩雅傣影片評價

電影《摩雅傣》精彩劇照集錦
電影《摩雅傣》精彩劇照集錦(17張)
影片反映了新舊社會更迭時期,交織着民族矛盾的階級鬥爭,描寫解放後傣族第一代女醫生的成長曆程。
秦怡在片中兼飾母親和女兒兩個人物。她刻苦深入生活,儘量縮小本人在年齡、形體上與“女兒”這一角色之間的差距。通過她的精心表演,依萊汗的藝術形象,給觀眾留下了較深的印象。 [3] 

摩雅傣影片花絮

1958年後,中國的邊疆民族地區實行了民主改革,廢除頭人制度,邊疆的政治形勢還不太穩定,電影《摩雅傣》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拍攝的。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中國少數民族題材的電影正處在一個發展的黃金時期,很多有關少數民族的優秀題材都被看好並改編為電影劇本、拍成電影,很受歡迎。《摩雅傣》故事情節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同時也表現了傣族村寨美麗的景色和的風土人情。
秦怡在片中同時扮演母親米汗與女兒依萊汗兩個人物,時間跨度大、人物性格不同,要演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為此,秦怡就去找曾被打成“琵琶鬼”的受害者採訪、學習,體驗她們內心當時的痛苦和絕望,把一個受舊勢力和封建迷信迫害的婦女形象在銀幕上塑造出來。同時,對該片的分寸也要把握得很到位才行,因為既要有感染人、吸引人的故事情節,又要體現改造壞頭人、團結好頭人的一個民族政策。中國電影界自1955年起,開始反對公式化、藝術化,影片既要拍得好看,也要拍得有政策性,的確是一件很不容易做好的事。
導演徐韜要求秦怡扮演女兒依萊汗時穿無袖的筒裙,即把肩膀全部露出來,符合傣族婦女勞動時的形象。可是秦怡覺得自己的形象與影片中的米汗母女還有一定的差距。為了更好的把人物形象塑造好,她堅決不穿露臂膀的無袖衣裙。影片中有一段米汗為孩子唱搖籃曲的情節,秦怡認為發揮得比較好。傣族音樂和民歌裏的感染力很強,歌裏曲調的處理也非常具有感情色彩,秦怡在體驗生活的過程中,聽了也都很感動。影片拍攝過程中,採取現場錄音的方式,所以電影裏面的傣族歌秦怡都會唱。秦怡把在體驗生活中感受到的傣族人民的感情表達方式、氣質,都用到了人物形象塑造上來。在表演時,她能夠牢牢把握住這種情緒給自己的衝動。
《摩雅傣》拍攝過程很辛苦。在西雙版納拍外景時,秦怡的雙腿都被小黑蚊咬得傷痕累累,她吃了一點止癢藥卻又發生了過敏,身上到處都起了紅斑、水泡,最嚴重的是雙手腫脹得不能彎曲,在拍騎馬戲時,常常險些掉下馬來。最讓秦怡難忘的還有拍攝與巖温結婚的那場戲,為了拍一個拂曉前的鏡頭,連續十天了,秦怡都要在深夜二時起牀,寒冬臘月,雖説不致於天寒地凍,但早晨也很冷。秦怡光着腳在冰冷徹骨的沙子地裏跑時,常常會被凍得亂跳……不過,看到樣片裏自己比較到位、令人感動的表演,秦怡覺得吃多少苦也值得了。而得到當地傣族羣眾的首肯,更讓她覺得十分欣慰。
1955年以後,電影界開始反公式化、藝術化,使演員的一些表演受到了限制,個人的藝術創造也被遏制了。在演米汗從森林裏偷偷跑回家看丈夫和孩子時,秦怡根據自己的體會,在演出愛情戲的時候把那種感情用緊緊地無言地擁抱丈夫這個動作來表達,但是最後因怕“過火”而被刪去了。
該片上映後,觀眾很喜歡,有時秦怡和觀眾見面,觀眾都不叫她的名字,而是叫她“依萊汗”,讓秦怡感到十分親切。”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