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摩訶摩耶

(印度詩人泰戈爾著短篇小説)

鎖定
《摩訶摩耶》是印度詩人泰戈爾著短篇小説,創作於1892年,1893年發表在泰戈爾自己主編的文學雜誌《薩塔納》上。 [1] 
作品主要描寫美麗少女摩訶摩耶悲劇的一生。摩訶摩耶被迫嫁給垂死的老婆羅門,婚後第二天丈夫去世,按當時的習俗必須陪葬。火葬時大雨傾盆,摩訶摩耶倖免一死,但容顏毀壞,從此佩戴面紗,與自己所愛的羅耆波共同生活。後來被燒傷的面容不幸被愛人看見,摩訶摩耶忍痛出走,一去不返。作家通過這個悲慘的故事,對封建包辦婚姻、種姓制度以及寡婦殉葬的陋習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和憤怒的控訴。作品構思精巧,人物形象生動鮮明,語言凝練,具有感人肺腑的悲劇力量。 [3] 
作品名稱
摩訶摩耶
外文名
Mahāmāyā
作品別名
莫哈瑪婭
作    者
泰戈爾
文學體裁
短篇小説
首次發表時間
1893年
字    數
約6千左右

摩訶摩耶內容簡介

摩訶摩耶是一個出身於名門的二十四歲的姑娘,正當青春年華,但由於父親早逝而缺乏豐厚的嫁妝,只得待字閨中。出身於家世低微的婆羅門家庭的青年羅耆波,也是一個孤兒,同摩訶摩耶從幼年時起就是一對無猜的伴侶,長大後又相互愛慕。
一天,羅耆波和摩訶摩耶在河邊的一所破廟裏約會時,摩訶摩耶的哥哥帕凡尼查蘭·查託巴迪雅闖進破廟,帶走了摩河摩耶。當天晚上,他又把摩訶摩耶帶到火葬場旁邊的一間停屍待焚的屋子裏,那裏躺着一個正等候死神來臨的老婆羅門,在祭司喃喃地念誦經文和垂死者的呻吟聲中,摩訶摩耶的哥哥迫使她和將死的老婆羅門舉行了“婚禮”。隨之而來是她變成了寡婦。但是,更驚人的是,根據寡婦殉葬的制度,火葬場舉行了一場隆重的典禮,摩訶摩耶被捆在柴火堆上,為死去的丈夫殉葬。正當火焰竄上來時,突然雷電交加,傾盆大雨,烈火被撲滅。摩河摩耶幸而得以生還,可是她那美麗的面容卻被大火毀掉了。她從家中取了一幅長長的面紗遮住臉,走到羅耆波的住處,對他説:“我不是從前的我了,我完全變了。只有我的心還是舊日的心。只要你提出,我還能回到火葬堆去。但是,你如果發誓永不拉開我的面幕,永不看我的臉,我就會在你家住下來。”羅耆波同意這個要求,放棄了家中所有的財物,和摩訶摩耶一起在暴風雨中出發到一個新地方去。
一對情人終於在一起了,但因為那一層面紗所隔,羅耆波覺得並不快樂。一個雲開月朗的夜晚,羅耆波按揀不住,來到摩訶摩耶的卧室,藉着月光看見她的“臉頰上昔日的美麗被火葬場的烈焰用它無情的貪饞的舌頭舐淨了”,留下的只是可怕的殘跡。他吃驚地叫了一聲,這聲音驚醒了摩訶摩耶。摩訶摩耶用面紗遮住臉,一聲不響地站起身來,頭也不回地走出了這個房間。從此,哪兒也找不到她的蹤跡。 [1] 

摩訶摩耶人物介紹

  • 摩訶摩耶
摩訶摩耶是小説中的主人公,也是泰戈爾作品中具有獨特氣質、個性和內心世界複雜的典型之一。摩訶摩耶出身名門望族,從小失去父母而成為孤女,少有少女的柔情,更多的是莊重以至威嚴。卻因嫁妝不豐,只得“待字閨中”。她雖同羅耆波一起長大,平時對他“百依百順”,並非沒有感情;但囿於門第偏見,她總以為“戀愛是一回事,婚姻又是另外一回事”。她的莊重又往往同其傲氣混雜在一起。摩訶摩耶自恃年青貌美,門第高貴,對羅耆波始終不冷不熱、若即若離,甚至表現出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視羅耆波的求婚為放縱、冒失,是要叫她“下嫁”與他。但她又潑辣、大膽,敢於衝破門第觀念,坦然自若,無所顧忌地與羅耆波相愛。在與羅耆波的關係上,從不戲言失信。她獨立自恃,執拗倔強、從不依仗他人,對羅耆波也不例外。甚至在殉葬脱險,已經到了“有家歸不得”的惡境,她也昂首挺立,從不屈服,倒是別人折服於她的意志。羅耆波只因看到她那燒傷的臉,冒犯於她,她便揚長而去,縱使羅耆波負罪求饒,跪在她的腳下,也無濟於事。可見,莊重、高傲、大膽潑辣、履約不爽、獨立自恃、執拗倔強是她的氣質。這種氣質顯示出一種剛強不俗的精神品格,一股壓倒一切的氣勢力量。 [5] 
  • 羅耆波
羅耆波是小説中的主要人物。他出身家世低微的婆羅門家庭,自幼便成了孤兒。他從小與出身高貴的摩訶摩耶相愛。這種愛情對他説來,只是可望而不可得,羅耆波生性正直、善良,矢忠於愛情,但同時又缺少男子氣概,屈從於摩訶摩耶的高傲與威嚴。在戀人面前,他的言語“顯得非常乏味、唐突——甚至荒謬可笑”。他深深地愛着摩訶摩耶,但又無力娶她,成為伴侶;他渴望向她傾吐心曲,可又找不到機會,以至為她莊重的目光折服而感到膽寒;他追求幸福,但又缺乏足夠的勇氣,以至聽任命運的擺佈。在他與摩訶摩耶岌岌可危的關係中,摩訶摩耶的出嫁,並未給羅耆波致命的打擊,“他反而有點高興”。但是,聽説“摩訶摩耶要和她丈夫的屍體一起火葬”後,他被打垮了。羅耆波對她的愛是真誠的、痴心的。容顏已毀的摩訶摩耶從火葬場逃出,找到羅耆波,羅耆波一往情深地留住了她,並説:“在這兒住下吧,你愛怎麼樣都行,如果你離開我,我就會死了。”為了摩訶摩耶,他寧願放棄家中的財產,離開故土,遠走高飛。這充分説明羅耆波對愛情的忠貞不移。但愛神在無情地捉弄他,只因無意中窺見了情人燒傷的臉,觸犯了摩訶摩耶那獨立不羈的個性,摩訶摩耶便勃然大怒,一去不返。在與摩訶摩耶的關係中,羅耆波表現出隨和有餘,獨立不足的性格特點。他的愛情悲劇除開社會因素以外,也與他本人的性格有關。 [5] 
  • 帕凡尼查蘭
帕凡尼查蘭是摩訶摩耶的哥哥。他是一個封建社會的代表,在他身上集中體現了封建社會的自私、殘忍、專橫的本質與特徵。他為了自己的利益,做主把胞妹摩訶摩耶嫁給一個垂死的老婆羅門。這不但毀了摩河摩耶的幸福,還險些使她喪身於火葬之中。帕凡尼查蘭雖在古廟中一語未吐,卻使獨立自恃、執拗倔強的摩訶摩耶“一聲不響地跟着他走了”,而使深愛摩訶摩耶的羅耆波“好像被判處了死刑"。可見帕凡尼查蘭的懾服力之大。在把妹妹嫁給垂死的老頭,將她推入火坑時,他只説了三個字“跟我走”。正像作品中所寫的“誰也不曾違抗過帕凡尼查蘭的命令,哪怕是一個暗示”。足見他是造成摩訶摩耶與羅耆波愛情悲劇的罪魁禍首,是封建傳統勢力的代表。 [5] 

摩訶摩耶作品鑑賞

摩訶摩耶主題思想

作品思想
《摩訶摩耶》是一個篇幅短小的作品,講述的是一個悲慘的故事。讀者也許難以相信一個年輕美麗的姑娘就這樣被殘酷荒謬的非人性的制度所毀滅了。作者為了回答這樣的問題,在小説的開頭,寫了下面的一段文字:“讀者千萬不要不相信我的故事,不要認為這是虛構的,脱離現實的。在流行寡婦殉葬的年代裏,據説的確發生過這一類的事。”也許作為一篇小説,從藝術的角度講它帶有某些虛構的成分,但在印度的歷史上,確實存在過這個殘酷的習俗。中國古代也有這種殉葬制度。泰戈爾寫這篇小説,其目的在於批判舊習俗,揭露封建社會的罪惡,肯定對自由愛情的追求,反映資產階級個性解放的進步要求。 [1] 
人物形象
摩訶摩耶是一個性格堅強的女性形象。泰戈爾的藝術表現力,使這個形象具有了豐富的人性內容。當羅耆波向她求婚時,她拒絕了,但當她哥哥發現他們之後,她卻敢於當着她哥哥的面對羅耆波泰然自若地説:“我會到你家去的。你等着我吧。”在她哥哥要把她嫁給一個垂死的老婆羅門的時候,她沒有一絲反抗的表示,因為她明白反抗是無濟於事的。成了寡婦後,她並不為此過於悲傷。即便是讓她在火葬中殉夫時,她還是那樣平靜地順從了。然而正是從摩訶摩耶的這種平靜的“順從”中,可以體味到其間包含着她雖然無聲但卻是強烈的反抗。在“平靜”中,卻透露出一種逼人的悲劇氣勢,使讀者清楚地看到了那種荒唐制度所維護着的滅絕人性的社會現實。摩訶摩耶最後的出走,是印度婦女開始覺醒的反映。摩訶摩耶既是印度婦女苦難的化身,也是敢於反抗的走向覺醒的印度婦女的代表。 [1] 

摩訶摩耶藝術特色

泰戈爾的這篇小説,像是一首語言簡練的敍事詩。同時,在結構上,也體現了既單純又不乏懸念的藝術風格。 [1] 
小説藝術上的特點主要表現在:
一、情節安排既巧妙又精當。女主人公眼看即將被烈火吞沒,一陣狂風暴雨使情節陡變;羅耆波信守諾言,與摩訶摩耶平安相處,想不到月夜偶見情人面龐竟造成永別。這些看似偶然的安排,起到了推動故事發展變化的作用,説明在它們突兀的現象下含有生活本身的合理性,顯示了作品的藝術魅力。
二、細節描寫真切細膩,對人物內在思想心理的刻劃,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月夜窺視”一節,筆觸冷靜,細緻藴藉,一個場面反射出兩個人物的內心變化。
三、語言清雋,抒情味濃,人物的心理活動與景物描寫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幅幅美麗的畫面。 [4] 

摩訶摩耶作品影響

《摩訶摩耶》問世以來,陸續被譯成多種文字,在國內外都頗有影響。 [6] 

摩訶摩耶出版信息

《摩訶摩耶》創作於1892年,1893年發表在泰戈爾自己主編的文學雜誌《薩塔納》上。1961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十卷本《泰戈爾作品集》第三卷收入了這篇作品,中譯者唐季雍。另外尚有董友忱的譯本,譯名為《莫哈瑪婭》,1983年收入灕江出版社出版的泰戈爾小説集《飢餓的石頭》中。 [1] 

摩訶摩耶作者簡介

泰戈爾,全名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1861—1941),印度近代孟加拉語詩人。出生於加爾各答一個地主兼商人家庭。他1878年赴英留學,先學法律,後改學英國文學和西方音樂。1880年回印度,除了當梵社秘書和經管田產外,主要從事文藝創作。1901年創辦一所傳統道學院式的學校,後發展成國際大學。1905年投身民族解放運動,不久因與極端派意見不合而退出運動,悉心創作。1912年起遊歷了歐、亞、美許多國家,發表演講,闡述社會政治、哲學和文藝思想。191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泰戈爾首先以詩聞名,一生出版詩集50部,共1000多首詩。此外,泰戈爾還創作了2000多首歌曲,100多篇短篇小説,12部中長篇小説,40餘部劇本,2500幅繪畫,還有許多有關政治、哲學、文藝的論著,顯示了多方面的成就。 [2] 
參考資料
  • 1.    彭端智主編;郭振乾等著. 東方文學鑑賞辭典[M]. 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12:220-222.
  • 2.    西渡著. 名家讀外國詩[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8.03:481-482.
  • 3.    王芸主編. 文學知識手冊[M]. 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 1994.10:592.
  • 4.    智量編. 外國文學名作自學手冊[M]. 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1985.04:468-469.
  • 5.    朱林寶,石洪印主編. 中外文學人物形象辭典[M]. 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 1991:1413-1414.
  • 6.    陶德臻主編;傅希春,程陵副主編. 19世紀60部外國小説名著賞讀[M]. 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2000: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