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摩梭人

(納西族支系)

鎖定
摩梭人生活在雲南省西北,四川、雲南交界處風光秀麗的麗江市瀘沽湖畔,人口約五萬,有自己的本民族語言,但沒有文字,屬納西族一支。瀘沽湖以其獨特的摩梭風情和秀麗的山水風光聞名於世。
金沙江東部的雲南省寧蒗縣以及四川鹽源木裏等縣,人口約四萬餘人。寧蒗境內摩梭人口15000多人,主要聚居在瀘沽湖畔的永寧壩子。
中文名
摩梭人
地    區
金沙江上游地帶
人口數量
約五萬 人
語    種
摩梭語

摩梭人歷史背景

著名畫家方人也寫實油畫《摩梭人》
著名畫家方人也寫實油畫《摩梭人》(5張)
摩梭人的稱謂,在浩繁的史籍中,有多種同音異字記載。《史記》和《漢書》稱犛牛羌或犛牛夷。古代摩梭為遊牧民族,稱為放犛牛的人。
摩梭一名,最早見於《後漢書》第二十三卷《郡國五》在校註定笮(今四川鹽源)條裏記載:“縣在郡西,賓剛繳白摩沙夷有鹽坑”。此後,唐稱麼些或磨西,宋稱麼些或摩西,元稱摩沙或麼些,明稱磨西或麼西清稱摩娑或摩挲。
戰國時期,羌人部首領中有個叫邛的,為避秦國威脅,率領族人南遷,遷到甘肅,川西北、川西南一帶,後又遷移至越嶲---今四川西昌東南等地區,古代犛牛夷或越嶲羌,到了後漢時期,稱之為麼些。麼些居住在大渡河流域的年代很久,其中有的早已遷徙雅礱江一帶。後來摩梭人南遷至定笮,即今四川鹽源、永寧瀘沽湖一帶。
據《元史·地理志》摩梭在永寧定居已有1500多年。又據摩梭打巴《歸宗引路經》載:蒗渠地摩梭人是從四川瓦汝(今左所區前所鄉)遷到蒗渠的,記錄着62代祖譜,據此推算,摩梭人定居蒗渠也有1500餘年。
近代摩梭,大都居住在金沙江上游地帶。四川的鹽源、木裏鹽邊縣以及雲南的寧蒗,則是摩梭人聚居的地區。
1950年,麗江專區第二次各族各界人民代表大會文件明確記載:“出席會議的代表有摩梭族13人”。1956年9月5日,麗江專員公署在給雲南省人民委員會《關於建立寧蒗彝族自治縣的報告》中有五處明確提到“摩梭族”。即在“彝族聚居的寧蒗、涼山幷包括摩梭、傈僳、西番、漢等十二個民族”、“全縣有彝、摩梭、漢、西蕃、傈僳,藏、白、仲家納西、苗、擺依、回等十二個民族……”、“摩梭聚居鄉三個”、“摩梭族識藏文”、“摩梭、西蕃信喇嘛教”。這個報告後經省人委轉報國務院並獲批准在寧蒗貫徹執行。
1956年9月20日,寧蒗彝族自治縣成立大會上鄭重宣佈全縣有彝、摩梭等十二種民族。1959年,中共寧蒗工委辦公室編寫的《寧蒗概況》中,多處提到“摩梭族”。但後來,國家有關部門將居住在雲南寧蒗等地的摩梭歸為納西族,將居住在四川鹽源、木裏、鹽邊等地摩梭歸為蒙古族
多年來,廣大摩梭幹部羣眾強烈要求解決族稱問題,寧蒗縣黨政機關和摩梭人通過多種形式、多種渠道向黨和國家有關部門歷史地、客觀地一再進行反映、迫切要求儘快恢復摩梭族稱寧蒗縣五屆、六屆,七屆全國人大代表曾在全國五屆一次人大會議上、全國六屆一次人代會議上、全國七屆一次人代會議上、全國七屆四次人代會議上,多次以關於建立一個摩梭族稱為議案向大會進行反映,特別是在全國七屆一次人代會上關於建立摩梭族問題被作為雲南省人大代表團的幾個重要提案之一提交全國人代會。在摩梭人的強烈要求和縣委、政府以及其他各族羣眾的多次反映下,引起了上級的重視。但是由於其在語言,心理素質,地域和宗教信仰上都和當地蒙古族幾乎雷同,沒有得到批准。

摩梭人宗教信仰

摩梭人的原始宗教稱為“達巴教”,與麗江納西族東巴教有密切聯繫,不過達巴教的發展比東巴教緩慢,其形態亦比東巴教原始,基本上保持着原始部落宗教的特徵。達巴教因巫師達巴而得名,它沒有系統的教義和經書,也無宗教組織和寺廟,只有幾十部(回)口誦經,另有一種占卜經(俗稱算日子書),是用32個不同形體的原始圖畫文字書寫的。

摩梭人禮儀禁忌

摩梭人成人禮

成人禮是摩梭人一生當中的重要儀式之一。摩梭人於13歲就視為成年,女性行穿裙禮,男性行穿褲禮。未行成人禮的兒童一律以麻布長衫遮身,成年後男女衣飾就有所不同。成年後即有資格走婚,但一般在16歲後才開始走婚,不少摩梭男女更推遲至20歲後才首次走婚。
儀式前天晚上就要做好準備,成丁者與少年夥伴一起玩至通宵達旦,雄雞一鳴,儀式就開始了。還有感謝狗的儀式。
儀式由母親或舅舅主持,如母親已逝世或無舅舅的,舉行成年禮的時間必須請達巴(巫師)占卜而定。

摩梭人穿裙禮

儀式由母親主持,少女踩在豬膘和糧食口袋上,由母親為少女穿上成年服飾。儀式後,少女要呼喚狗進屋,由她給狗喂一團飯和一塊豬膘肉,表達對狗的感謝。成年後的女性要留起髮辮。並可佩戴不同的飾物如耳環、戒指、手鐲等,亦可擁有自己的花樓。

摩梭人穿褲禮

儀式由舅父主持,少男必拿些食物,如粑粑臘肉,到室外叫狗,給狗吃,作為人成年時對狗的感謝。少年男子手握長矛從正房的屋頂穿越而過,矛相傳是摩梭人遠古使用的武器之一,長矛頭上懸掛一面布旗和一把是舅舅授予甥男的長刀,作為終身攜帶的武器。少男換上成年服裝後,達巴念禱詞,然後少男向客人叩頭,並用牛角杯向客人敬酒。

摩梭人害羞文化

摩梭人有害羞禁忌,主要見於永寧摩梭。例如絕對不能在火塘前或有親戚關係的人面前提及任何跟性有關的詞彙,甚至連“阿夏”、“阿注”、“處味”、“汗處巴”、“懷孕”、“遺傳”、“走婚”等摩梭詞也不能。否則會令對方尷尬,也是對老人不敬的行為。而“阿達”一詞也不能在其他母系親屬在場時提起,因為這暗示母親與父親的性關係,會令母親尷尬。
害羞文化是避免出現亂倫的一個方式,亦是為了維持母系家族穩定和諧。
寧蒗摩梭處於漢族與彝族地區,至今也沒走婚習慣,亦稱父親為“阿博”,毫不害羞或尷尬。

摩梭人音樂舞蹈

摩梭人 摩梭人
摩梭人能歌善舞,較為流行的是“甲蹉舞”(俗稱打跳),“甲”為美好之意,“蹉”便是跳舞的意思,意即為美好的時辰而舞蹈、美麗的舞蹈。摩梭人的民間音樂和舞蹈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摩梭人的音樂,除了喪葬詞,一般來説,都是比較高亢豪放的,固定的音樂曲調有《阿哈巴拉》、《瑪答打》、《打麥調》、《績麻調》、《喪葬調》、《搖籃曲》、《讚美格姆女神歌》、《甲搓括》即《打跳曲》等,摩梭人吸收了藏、漢音樂,尤其是受藏傳佛教音樂的影響,將本民族的一些音樂曲調有所改變,而有些古老的曲調現已失傳。
摩梭人 摩梭人
摩梭人的樂器有笛子葫蘆笙、鎖吶、鼓、鈸、撥郎鼓、手搖銅鈴口弦等。在上述樂器中,較為普遍會使用的樂器,主要是笛子,男子都會吹,七八歲的牧童也會吹,笛子還是永寧趕馬人旅途中消解孤獨寂寞的不離夥伴。葫蘆笙是打跳時少數人會使用的樂器。其它樂器主要有祭師達巴、喇嘛在舉行祭祀儀式中使用的樂器。
摩梭舞蹈,多姿多彩,內容豐富,具有鮮明的摩梭舞蹈色彩和濃郁的民族特色。有句俗話説,是摩梭人就會跳七十二種舞,説明摩梭人的舞蹈種類是豐富的。

摩梭人婚姻

由於地域上的差異以及與外人接觸的程度不同,所以不同地區的摩梭人在婚姻習俗上會有所差異。

摩梭人走婚習俗

這是摩梭人最具代表性的婚俗,流行於永寧摩梭。女性和男性均不結婚,除非是家族需要女性繼後或男性勞動力才會娶妻或招婿。青年女男日間多為集體活動,透過歌唱、舞蹈向心上人表達心意,具有感情基礎後,二人均同意,可以進行“走婚”。走婚時,男方只能在入夜後偷偷潛入(摩梭人稱為“摩入”)女方“花樓”(即女方房間),與女方同牀後,天亮之前離開(“梭出”)。這種走婚只依賴感情,與經濟等一切外界條件均無關。走婚時摩梭人常以蘇里瑪酒為飲品。男性稱女情人為“阿夏”,女性稱男情人為“阿注”。二人走婚生下的子女由女家撫養,男方不需負擔,但父親和子女都知道彼此的親子關係。走婚的男女分手後,仍可以自由與其他人重新進行走婚。

摩梭人一妻一夫

有些摩梭人會與伴侶以正式的婚禮結合,但與父系社會一夫一妻(摩梭人稱為“一妻一夫”)關係有所不同。正式結婚的妻夫大部份為招婿入贅,少數是女方外嫁。丈夫稱為“汗處巴”,妻子稱為“處咪”。婚後未必會同居,有不少正式結婚的摩梭人仍然居於自己所屬的母系家庭,財產亦分別屬於各自的母系家庭,女男亦由母系家族成員照顧。即使同住,母系家庭成員亦會幫忙照顧自己的女男,自己亦會幫忙照顧自己或配偶的甥兒、侄兒,經濟方面仍然以自己的母系家族為主。
這種夫妻關係解除亦較主流社會的夫妻關係自由,大部份沒有登記註冊,若雙方感情轉淡,或娶媳招婿的家族已有繼承人和足夠勞動力,只要經過家族同意就可解除婚姻關係,男入贅時女男歸女家,女嫁人時女男歸男家,亦有視乎實際情況協商的。婚姻解除後,雙方可各自與他人走婚,人們亦不會歧視他們。
拉伯的摩梭人與普米族納西族、漢族與藏族雜居,受外界文化影響較深,加上村寨間地理疏隔難以走婚,故此奉行一妻一夫。他們“阿伯”稱呼父親,“阿烏”只用以稱呼舅舅,並無父親之意。

摩梭人母系氏族社會

摩梭人 摩梭人
直到現在,瀘沽湖畔仍保留着母權制家庭形式,被人們稱之為“神秘的女兒國”,這是讓中外學者和遊人最感神秘、最感興趣的摩梭文化現象之一。
母系家庭中母親主宰一切,女性在家庭中有着崇高的地位。家庭裏的成員都是一個母親或祖母的後代。家庭中無男子娶妻,無女子出嫁,女子終生生活在母親身邊。男子夜晚去女阿夏家,清早回自己母親家生產生活,這叫摩梭人的“走婚”。而女子在家,夜晚等男阿夏來走訪,家庭成員都是母性血緣的親人,沒有父親血緣的成員。財產按母性繼承,家庭成員的血統完全以母系計算,家裏沒有翁婿、婆媳、妯娌、姑嫂、叔侄等關係。家庭裏姊妹的孩子都是自己最親的孩子,不分彼此。母親的姊妹也稱作媽媽,對自己的生父則稱為“舅舅”。
母系家庭的特點之二是“舅掌禮儀母掌財”,這是母系家庭權力分工的形式。家庭的喜慶祭典,較大的交換或買賣,除婚姻愛情以外的社會交往,都由舅舅或其他有本事的男性成員作主,家庭財產的保管使用、生產生活安排、一般家務及接待賓客則由母親或家庭中聰明能幹有威望的婦女作主。摩梭人有句格言:“天上飛的鷹最大,地上走的舅舅最大”。從格言可看出舅舅的社會地位。摩梭母系大家庭的女男成員是平等的,而且體現了家庭成員的合理分工。他們認為,整個社會的合理分工必然會使社會安定發展,一個家庭的合理分工必然促進這個家庭的經濟發展和文明程度。
母系大家庭的第三個特點是,摩梭人認為,由於家庭全部成員都是同一母系血緣。加之摩梭人顯著的道德意識,即崇母觀念的流傳弘揚,全部家庭成員親切和睦,尊老愛幼、禮讓為先,寬懷謙恭。摩梭人地方的社會風尚從縱橫關係來看,都講文明禮貌,養成了摩梭人從小就温柔熱情,舉止端莊規矩,女子豪爽而重義,男子多情而內向,社會團結、和睦。
瀘沽湖畔摩梭人 瀘沽湖畔摩梭人
其第四個特點是:母系家庭一般不分家或很少分家,母系家庭一般來説人口較多,少則十幾人,多則幾十人。人多了有利於家庭勞動的分工,可以從事各方面的工作,家庭容易富裕。在摩梭人的傳統觀念中,分家意味着對祖輩老人的不恭,意味着爭財產,這是十分恥辱的事,會受到世人訓斥。所以,即使是幾十人的母系大家庭,也充滿了歡樂祥和的氣氛。孩子們有着歡樂的童年,得到眾多母親的愛,老人們安度晚年,無愧地享受天倫之樂。
進入21世紀的文明時代,無論外國和中國,不少家庭“舌戰”不斷,暴力不斷,充滿家庭“戰爭”,以至老幼受虐待,生活沒有保障。然而,瀘沽湖畔的摩梭人卻仍保留着古老的美好母系大家庭,這裏仍然家庭和睦,社會和諧,更無情殺和父系家庭中的暴力,一片和諧祥和的氣氛,不愧讚歎是“東方母系文化家園的最後一朵紅玫瑰”。 [1-2] 

摩梭人家庭

摩梭人家庭成員為母系親屬,父系親屬並不屬於自己的家庭成員。

摩梭人親屬稱謂

以永寧摩梭人習慣為準,括號內為漢語對應親屬關係
阿思:曾祖母/姨曾祖母/舅曾祖父,太姥姥/姨太姥姥/舅太姥爺
阿姨:祖母/姨祖母,姥姥/姨姥姥
阿普:舅祖父舅姥爺
阿咪:母親/姨母,亦泛稱所有女性長輩例如姨母。
阿烏:舅父,亦泛稱男性長輩,用作稱呼父親則有尊敬之意。
阿咪的:姨媽,母親的姊姊,又譯“阿咪直”
阿咪金:姨娘,母親的妹妹,又譯“阿咪吉”
阿烏的:舅爸,專指母親的兄兄。
阿烏金:舅爹,專指母親的弟弟。
阿烏生農:姨父,姨爸。姨母的正式丈夫。
阿達:父親,爸爸。正式的稱呼。
阿伯:爸爸、爹爹,對父親表示親暱的稱呼,摩梭古語為“親親臉頰”之意。
阿姆:姊姊、兄兄,泛稱較自己年長的同輩。
姑咪:妹妹,泛稱較自己年幼的同輩女性。
哥日:弟弟,泛稱較自己年幼的同輩男性。
阿姆汗處巴:姊夫。
姑咪汗處巴:妹夫。
阿姆處咪:兄婦。
格日處咪:弟婦。
處咪:妻子,正式配偶(男性稱)
汗處巴:丈夫,正式配偶(女性稱)
姆:女兒子、甥女(女性稱姊妹之女兒)、侄女(男性稱兄弟之女兒)
若:男兒子、甥男(女性稱姊妹之男兒)、侄男(男性稱兄弟之男兒)
若曼、姆汗處巴:兒婿、甥婿(女性稱姊妹之女婿)、侄婿(男性稱兄弟之女婿)
若處咪:兒婦甥婦(女性稱姊妹之兒媳婦)、侄婦(男性稱兄弟之兒媳婦)
惹咪:甥女(男性稱姊妹之女兒)
惹烏:甥男(男性稱姊妹之男兒)
惹咪汗處巴:甥婿(男性稱姊妹之女婿)
惹烏處咪:甥婦(男性稱姊妹之兒媳婦)
阿姆姆:侄女(女性稱),專指兄之女
阿姆若:侄男(女性稱),專指兄之男
格日姆:侄女(女性稱),專指弟之女
格日若:侄男(女性稱),專指弟之男
阿姆格日汗處巴:侄婿(女性稱兄弟之女婿)
阿姆格日處咪:侄婦(女性稱兄弟之兒媳婦)
如咪:孫女(女兒之女兒)
如烏:孫男(女兒之男兒)
如咪汗處巴:孫婿
如烏處咪:孫婦
阿夏:女朋友,走婚伴侶(男性稱)
阿注:男朋友,走婚伴侶(女性稱)

摩梭人舅權

男性需要撫養自己的姊妹與其他男子走婚生下的女男。因此,摩梭人最信任的人為自己的舅舅(稱呼為“阿烏”),他們稱呼自己的生父也為阿烏,以示尊敬。“阿烏”在後輩眼中地位崇高,亦形成獨有的“舅權”,就連生父要打女男,也要先得到女男的舅舅同意。因此被稱為“阿烏”是男性的榮譽,男性要通過“阿烏”身份來確認“男權”。此外亦避免讓母親、姊妹兄弟尷尬與不和。因為同一家族中的姊妹兄弟往往有不同生父,若對他們的稱呼不同,會削弱姊妹兄弟間的凝聚力,統稱“阿烏”即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強化人們對母系家族的認同與感情。

摩梭人生母與姨母

摩梭人出生後由整個母系家庭的長輩共同撫養,對生母和姨母只有稱謂上的不同,而沒有親疏之別,也常常統稱為“阿咪”。對家中不同“阿咪”所生的女男,也視為親兄弟姊妹,而不像漢人那樣稱為表兄弟姊妹。

摩梭人父親

摩梭人都知道自己的父親是誰,孩子擺滿月酒時,母親需要邀請父親出席並確認親子關係。在過年、重大節日時,女男必須去父親家中拜見父親,父親亦會送禮物給女男。女男有重大儀式如成年禮等,父親亦必須在場。但父親並不負責管教和供養女男,他們只需要管教和供養姊妹的女男,與甥女甥男的關係比親女男親密。所以摩梭人是“知父不親父”。

摩梭人變異

隨着摩梭人與外界的接觸,一部分摩梭人已經脱離母系氏族制度。除了傳統的娶妻和招婿外,文化大革命時就有不少摩梭情侶被強制結為婦夫,一部分摩梭人也已經開始認可並自願實行固定的一妻一夫制度。另外,有一些與其他民族相戀的摩梭人亦會按照主流社會的習慣結婚,女性若嫁給其他民族的男性為妻,亦會把家婆視為“阿咪”般尊敬。
參考資料
  • 1.    李永鋒 編.洞察神秘部落.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2008年05月第1版:102-104
  • 2.    納西族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引用日期2023-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