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搖籃歌

鎖定
《搖籃歌》是近代詩人朱湘於1925年12月4日創作的一首現代詩。此詩寫母親哄寶寶入睡的情景,表達的是極其細膩的母愛。詩人以春天、以雲彩、以蜜蜂、以蚯蚓、以鳥鳴等眾多意象,渲染出母親的深沉、細膩之愛。全詩節奏清緩、動聽。
作品名稱
搖籃歌
作品體裁
現代詩
作    者
朱湘
作品出處
《草莽集》
創作時間
1925年12月4日

搖籃歌作品原文

搖籃歌
春天的花香真正醉人,
一陣陣温風拂上人身,
你瞧日光它移的多慢,
你聽蜜蜂在窗子外哼:
·
睡呀,
寶寶,
蜜蜂飛的真輕。
·
天上瞧不見一顆星星,
地上瞧不見一盞紅燈;
什麼聲音也都聽不到,
只有蚯蚓在天井裏吟:
·
睡呀,
寶寶,
蚯蚓都停了聲。
·
一片片白雲天空上行,
像是些小船飄過湖心,
一刻兒起,一刻兒又沉,
搖着船艙裏安卧的人:
·
睡呀,
寶寶,
你去跟那些雲。
·
不怕它北風樹枝上鳴,
放下窗子來關起房門;
不怕它結冰十分寒冷,
炭火生在那白銅的盆:
·
睡呀,
寶寶,
挨着炭火的温。 [1] 

搖籃歌創作背景

《搖籃歌》寫於1925年12月4日,收錄於作者的《草莽集》中,《草莽集》包括了1924年年末到1926年四月間創作作品,它不僅深為詩人自己所珍愛,也一向被許多評論家認為是詩人創作走向成熟的標誌。詩人説《草莽集》的問世,“這於作者自己,好像頭一胎的兒子對於一個產婦,當然是一種欣悦”。而且,朱湘在1925年以後,更注重追求新詩音韻格律的整飭,《搖籃歌》亦是體現着這一點。 [2] 

搖籃歌文學賞析

節奏是詩中的音樂,節奏的微妙組合,在某種程度上能促成詩歌音樂美的產生。相對於音節而言,朱湘認為它是指“詩歌中那種內在的與意境融合而分不開的節奏而言的。”朱湘的詩保留了中國舊詞韻律節奏的靈魂,在實踐中,他在這方面還有多種嘗試。朱湘的詩歌既吸收了中國古典詞曲講究韻律節奏的特點,同時又借鑑了西方詩歌整齊而多變的格律體長處,對詩歌音節進行不斷的錘鍊,力求到達一種整齊多變的和諧效果。
《搖籃歌》稱得上是這方面的典範。它是媽媽哄寶寶入睡的一曲甜美的催眠曲,詩人把細膩的母愛融入了極其柔美的音節中。如第一節所採用的韻腳“慢”、“輕”、“哼”是多麼的輕柔舒暢,還用到了民歌小曲中的手法,音調拖長的襯字“呀”的多次使用,賦予了全詩一種清新活潑的民歌抒情韻味;疊字“陣陣”、“寶寶”等的使用,音節簡單流暢;“睡呀,寶寶”的反覆吟唱,使得整首詩的音節勻稱和諧。如蘇雪林女士所説的,在某次文藝會上,她曾親耳聽作者誦讀此詩,“其音節温柔飄忽,有説不出的甜美與和諧,人的靈魂在那彈簧似的音調上輕輕簸着搖着,也恍恍惚惚要飛入夢鄉。等他誦讀完之後,大家才從催眠狀態中遽然醒來,甚至有打呵欠的人,其音節的魅力可想而知。”
而在選用的詩歌意象時,朱湘最先注重考慮的是典型物象的選用。在《搖籃歌》中,詩人緊緊抓住的是每個季節中最具有季節性特徵的特殊意象,包括春天的蜜蜂、夏天的蛆叫、秋天的白雲,以及冬天的炭火,並用時間的漸漸推移來提醒人們春夏秋冬的四季更迭與變化。通過對典型意象的準確掌握,所以詩人唱出了一曲細膩舒緩而又美妙輕柔的催眠歌。也正是這種對意象的準確把握,才讓詩人用自己的方式表達了對偉大母愛的熱情謳歌,以及自身對温暖幸福和安詳美滿的幸福生活的渴望與追求。 [3] 

搖籃歌名家點評

現代作家羅念生:聽人朗誦而能聽出是自由體詩或格律體詩,不分行寫而能使人悟出是自由體詩或格律體詩,我們的形式才算成功。我們的古典詩詞是經得起這種考驗的,朱湘的一些詩,如《採蓮曲》《搖籃歌》等也是經得起考驗的。(《羅念生全集第八卷論古典文學》) [4] 
浙江傳媒學院文學院副院長張邦衞:朱湘的大部分詩作,意境是那樣的恬靜、安詳、優美、柔和,如明月,如清風,如黃鶯嫩柳,如寂寞平湖裏的一抹微波,如暗香疏影下的一脈流水。此外,朱湘還特別恪守詩的“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和“建築的美”。《搖籃歌》《廢園》《小河》《葬我》《採蓮曲》等,無不節奏清徐、柔和温麗悦耳舒暢,宛如輕盈嫺熟的舞步。(《朱湘論稿》) [5]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李點:朱湘的民謠詩歌中最有代表性的兩首是《搖籃歌》和《採蓮曲》。前者全詩四節呈現催眠節奏,意象對稱,語句反覆,堪稱“詞的音樂”的範本。(《落葉不歸——中國現代文學的離散主題》) [6] 

搖籃歌作者簡介

朱湘(1904-1933),字子沅,原籍安徽太湖,生於湖南沅陵,父母早逝。1925年出版第一本詩集《夏天》。1926年自辦刊物《新文》,只刊載自己創作的詩文及翻譯的詩歌,自己發行。因經濟桔據,只發行了兩期。1937年第二本詩集《草莽》出版。1927年9月至1929年9月,留學美國,回國後,他生活動盪,為謀職業到處奔走,家庭矛盾也日漸激化。其間曾任教於安徽大學外文系,但又與校方不和。1933年12月5日,他從上海到南京的客輪上,縱身躍入清波,自殺身死。 [7] 
參考資料
  • 1.    金肽頻主編,安慶新文化百年 1915-2015 詩歌卷,安徽文藝出版社,2016.01,第129-130頁
  • 2.    朱湘著;方銘主編,朱湘全集 書信卷,安徽文藝出版社,2017.01,第308頁
  • 3.    張晉苗. 論朱湘的詩及其詩學理論[D]. 東華理工大學, 2012.
  • 4.    羅念生著,羅念生全集 第八卷 論古典文學,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4,第358頁
  • 5.    張邦衞著,朱湘論稿,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2013.05,第173頁
  • 6.    李點著,落葉不歸—中國現代文學的離散主題,四川大學出版社,2014.04,第50頁
  • 7.    朱湘著.葬我:遠方出版社,2007.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