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搖光

(北斗七星之一)

鎖定
搖光,也稱為瑤光,英文名:Alkaid [1]  、η UMa,中文又名破軍星,是北斗七星的第七星,位於北斗七星斗柄形狀的最末端,也是北斗七星中相對位置最東邊的一顆星,位於大熊座。搖光的視星等達到了1.86等 [2]  ,是全天第39亮星,北斗七星中的第三亮星,光譜型為B3V,是一顆藍白色的主序星
中文名
搖光或瑤光
外文名
Alkaid
視星等
1.86 等
絕對星等
-0.61 等
赤    經
13時47分32.44秒
赤    緯
+49°18′47.76″
光譜型
B3 V
視向速度
-10.9km/s
距地距離
103.1 至 104.7 光年
質    量
6.0 至 6.2 M⊙
半    徑
3.4 R
光    度
594 ± 31 L
表面温度
14383 至 16697 K
視自轉速度
150km/s
年    齡
10.0±2.6 Myr

搖光命名

搖光中國

在古代中國,搖光又被稱為北斗七、破軍星,並被視為象徵祥瑞的星之一。其中“破軍星”的稱呼是中國民間陰陽五行學説和天文學結合的產物,有濃厚的占卜和算命的成分。

搖光西方

在西方文化中,這顆星習慣上被稱為Alkaid(也稱Elkeid,源自阿拉伯語القايد القائد)或Benetnasch [1]  。Alkaid來源於阿拉伯語短語。在阿拉伯文化中,是一個領袖的女兒在父親的棺材旁憂傷的形象。同樣作為這個領袖的女兒的還有北斗七星勺柄的另兩顆星:開陽玉衡。而作為北斗七星勺口的四顆星,即天權天璣天璇天樞則被認為是那個領袖的棺材。2016年,國際天文聯合會組織了一個恆星命名小組(Working Group on Star Names ,WGSN),對恆星的專有名稱進行編目和標準化。WGSN於2016年7月發佈了第一份報告,包括了其批准的前兩批恆星名稱的一份表格,其中就有Alkaid。

搖光印度

印度教徒將這顆星稱為 Marīci,是七個吠陀(Rishis)之一。 [3] 

搖光韓國和日本

在韓國和日本,搖光被稱為Hagunsei和Mukokseong,分別意為“破軍星”和“最角落的星”,這兩個意思都來自於古代中國。

搖光拜耳命名法

在拜耳命名法中,搖光被命名為大熊座η(η UMa)。

搖光物理性質

搖光是一顆1000萬歲的B型主序星,光譜型為B3 V。自1943年以來,這顆恆星的光譜一直是其他恆星分類的穩定錨定點之一。搖光的質量是太陽的6倍,半徑為太陽的3.4倍,光度是太陽的594倍左右。它的外層大氣温度大約為15540K,這讓它具有B型主序星的藍白色調。搖光還是一個X射線發射源,該波段光度達到了9.3 × 1028 erg·s−1 [4] 
搖光被列為B3 V光譜型的標準星。它的自轉速度很快,由此產生的多普勒效應使吸收線變寬,這在這類恆星中並不罕見。然而,這些線有非常輕微的扭動和變化,這可能是快速旋轉產生的一個薄薄的物質圓盤的一些輻射造成的。

搖光觀測

北斗七星與其他星座 北斗七星與其他星座
搖光的視星等達到了1.86等,屬於較為明亮的星,只要遠離光污染很容易就能觀測到。尋找搖光也很容易,只要向北方能找到北斗七星,勺柄的那顆就是搖光。需要注意的是,秋季北斗七星的高度角整體較低,搖光又是此時其中離北天極最遠的一顆,因此秋季不太適合觀測。搖光的赤緯為+49°18′47.7602″,因此理論上説整個北半球和南緯40°以北的地區都能觀測到搖光。 [5] 
搖光 搖光
1989年,依巴谷衞星( Hipparcos astrometry satellite)發射升空,用於對約10萬顆恆星使用三角視差法測量它們離地球的距離,搖光就是其中之一,天文學家因此獲得了一些它的數據。據其觀測,搖光距離太陽大約104.3±0.4光年。 [6] 

搖光文化特色

由於是北斗七星勺柄起數的第一顆星,搖光(瑤光)在多處詩文中出現。
  1. 淮南子·本經訓》:“瑤光者,資糧萬物者也。” 高誘 注:“瑤光,謂北斗杓第七星也……一説,瑤光,和氣之見者也。” [7] 
  2. 張衡西京賦》:“上飛闥而遠眺,正睹瑤光與玉繩。” [7] 
  3. 宋書·符瑞志上》:“帝顓頊高陽氏 ,母曰 女樞 ,見瑤光之星,貫月如虹,感己於幽房之宮,生顓頊於若水。” [8] 
  4. 李商隱《南朝》詩:“地險悠悠天險長,金陵王氣應瑤光。”
  5. 明 王洪 《瑞象賦》:“瑤光之精,至和之珍;彩霞之色,景星之文,茲其所謂瑞象,而特應於我聖君者乎。”
參考資料
  • 1.    Paul Kunitzsch ,Tim Smart.A Dictionary of Modern star Names: A Short Guide to 254 Star Names and Their Derivations (2nd rev. ed.)[C].Cambridge, Massachusetts: Sky Pub.2006.
  • 2.    D L Crawford, J V Barnes,J C Golson; Four-color, H-beta, and UBV photometry for bright B-type stars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J].The Astronomical Journal.1971.
  • 3.    R. H. Allen.Star Names: Their Lore and Meaning (Reprint ed.)[C].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Inc. p.1963.
  • 4.    J. P. Cassinelli, et al.X-ray emission from near-main-sequence B stars[J].Astrophysical Journal.1994.
  • 5.    劉學富 等.基礎天文學[C].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第12頁.
  • 6.    M A C Perryman, L Lindegren, J Kovalevsky,et al. The Hipparcos Catalogue[J].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1997.
  • 7.    蕭統.文選[M].中華書局.2019.
  • 8.    沈約.宋書[M].中華書局.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