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揭傒斯

鎖定
揭傒(xī)斯(1274年—1344年8月19日 [5]  ),字曼碩,號貞文,龍興富州(今江西豐城杜市鎮大屋場村)人,元朝文學家、書法家。
延祐元年(1314年),揭傒斯由程鉅夫盧摯薦於元仁宗, [107]  因授翰林國史院編修官,撰功臣列傳。元文宗時,任奎章閣授經郎。曾上《太平政要策》,為文宗親重。又與趙世延虞集等修《經世大典》。元順帝時,歷任翰林待制、集賢直學士、翰林侍講學士等官。至正二年(1342年),升侍講學士知制誥,同修國史、同知經宴事。次年,參與修遼、金、宋三史,任總裁官。至正四年(1344年)《遼史》編成後,揭傒斯因寒疾逝世, [6]  追封豫章郡公,諡文安。 [1]  [107] 
揭傒斯官至翰林侍講學士,在朝廷任職三十餘年,既做官又做學問,文學造詣深厚,為文簡潔嚴整,為詩清婉麗密。作詩提倡和平雅正,講究作詩法則。與虞集楊載範梈同為“元詩四大家”之一,又與虞集、柳貫黃溍並稱“儒林四傑”。其散文有強大的藝術魅力,深深影響了元代散文。善楷書、行、草,著有《文安集》。
(概述圖:“揭文安像”取自清顧沅輯,道光十年刻本《古聖賢像傳略》)
本    名
揭傒斯
字曼碩
號貞文
所處時代
元代
出生地
龍興富州(今江西豐城杜市鎮大屋場村)
出生日期
1274年
逝世日期
1344年8月19日
主要作品
《文安集》
主要成就
元詩四大家
修遼、金、宋三史
“元儒四家”之一 [92] 
諡    號
文安

揭傒斯人物生平

揭傒斯早年勵志

南宋鹹淳十年(1274年),揭傒斯生於富州(今江西豐城)。其父揭來成宋朝的一個拔貢,母親黃氏。五歲從父就讀,刻苦用功,晝夜不懈。 [7]  十二三歲時,揭傒斯就已經博覽經史百家,至十五六歲時已是文采出眾,尤其擅長詩詞、書法。年紀差不多的人,均敬佩他,拜他為師。但揭傒斯早年家貧,十五六歲時便帶着他所有的財產,奔走衣食於四方。 [9] 

揭傒斯聞名湖廣

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年),二十四歲的揭傒斯出遊湖南、湖北,受到一些名公顯宦的器重,湖南宣慰使趙淇素把揭傒斯看作無所不知的人才,説他將來必為“翰苑名流”。 [8] 
大德三年(1299年),揭傒斯開始結識盧摯。他還遊覽貴溪,拜訪王道傅(清退先生)。 [10]  在此後年間,他一直停駐湖南湖北。 [1]  次年二月,程鉅夫出任江南湖北道肅政廉訪使,揭傒斯聽聞後便同婁道輿拜謁程鉅夫於武昌府。 [11] 
大德七年(1303年)初,三十歲的揭傒斯留居武昌,將女兒許配給楊信可之子楊湘。 [15]  夏季,揭傒斯至長沙,被授予潭州主一書院山長,遊衡山。 [16]  冬季,揭傒斯自長沙還家鄉。 [17] 
大德十年(1306年)春季,三十三歲的揭傒斯於彬溪上訪問楊信可,楊信可令其子楊湘拜見揭傒斯,揭傒斯為其取字“楚經”。 [18]  冬季,程鉅夫欣賞揭傒斯的才華,把自己的堂妹許配給他為妻。 [8]  [19] 
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春季,三十五歲的揭傒斯北上進京,與程志可郊遊登籲江,北上過小孤山,至大都,館於程鉅夫門下。 [20-21] 何中亦入大都,交揭傒斯。 [22] 

揭傒斯平步翰林

揭傒斯 揭傒斯
元仁宗皇慶元年(1312年)三月,揭傒斯服除,過濟州城,再次進入大都,在程鉅夫的遠齋設館,與虞集鄧文原袁桷、範檸、楊載等識,且以文墨相議論,而其中揭傒斯的名聲最大。 [23]  元代開國遺老元明善李孟王約趙孟俯等人見到揭傒斯論文論政後,都認為揭傒斯才華橫溢,是國家棟梁之材,紛紛向朝廷推薦。當時的行中書省平章政事嶽柱對他最好,不遺餘力地提拔他。 [26]  本年,揭傒斯寫《上李秦公書》給中書平章政事李孟,強調立志、明道為做人之首務,為人所患的是“沒有堅定遠大的志向,道路就不明確”。 [24] 
延祐元年(1314年)五月,揭傒斯由布衣被授為翰林國史院編修,並且撰《國史·功臣列傳》,受到當時兼任主管國史的同平章政事李孟的大力讚揚。 [27] 
延祐三年(1316年),揭傒斯升應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誥。 [28]  同年四月,揭傒斯作《易州定興縣城隍廟記》。 [29] 
延祐四年(1317年),揭傒斯遷升為國子助教,同時繼續在翰林院任職。 [30] 
延祐五年(1318年)二月,揭傒斯之父被朝廷贈諡號“貞文”,賜奉立碑,程鉅夫撰文,趙孟頫書並篆額。 [31]  後建有貞文書院。 [32]  秋,程鉅夫逝世 [33]  ,揭傒斯十分悲痛,回家途中為其立碑。 [36]  冬,揭傒斯南歸省母。 [34]  過臨川遇饒國華,二人就國事交談很深,結為好友。 [35] 
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年),四十八歲的揭傒斯與李克家、蔡黼結伴,還大都,途經小孤山、安慶、舒城、宿遷、邳州、徐州、沛縣、濟州、永濟渠、陵州。 [37]  這年,揭傒斯的長子揭汯,到大都補太學生。 [38] 
元泰定帝泰定元年(1324年),朝廷復授揭傒斯應奉翰林文字一職。春,揭傒斯因丁內艱歸家。 [39] 

揭傒斯深受聖眷

元文宗天曆二年(1329年)二月,揭傒斯作《孔氏譜序》紀念孔子。 [40]  三月,文宗開奎章閣 [44]  [102]  ,內聚集功臣子弟和皇親國戚子孫就學,置授經郎,揭傒斯為首選。 [41]  六月二日,揭傒斯應陳景懋之請求作《常州通真觀修造記》。 [42]  六月十日,揭傒斯作《通鑑綱目書法序》。 [43]  九月,文宗回大都,召集以揭傒斯為首的翰林國史院史官與奎章閣學士,命其採輯本朝典故,仿唐宋會要體例,擬編《國朝經世大典》。揭傒斯同時作《上再即位奎章閣賀表》。 [1] 
揭傒斯在任期間,元文宗經常來到閣中諮訪,與揭傒斯交談,每次都對答如流,元文宗十分愛惜他的才華,只以他的字“曼碩”稱呼他以表示尊重。 [45]  元文宗看到揭傒斯撰寫的《太平政要》四十九章後,更是愛不釋手,把它放在牀頭,經常閲看。並把《太平政要》發給文武百官觀賞,説:“這是我們的揭曼碩所寫的,你們都得好好看看!” [45] 
至順元年(1331年),揭傒斯參與編修《皇朝經世大典》。元文宗看到揭傒斯寫的《秋官憲典》,驚訝地説:“這不是唐律嗎?”便破格提拔揭傒斯為藝文監丞參檢校書籍事,並且還屢次稱讚揭傒斯純實,想要重用他但是最後因種種原因未果。 [47]  次年(1332年),《經世大典》便由揭傒斯等人修好進呈。 [48]  [103] 
揭傒斯印 元統二年(1334年) 揭傒斯印 元統二年(1334年)
元統元年(1333年),元順帝即位,在便殿召見揭傒斯,揭傒斯一一應對,元順帝十分感慨,寬慰勉勵他為國盡忠,並下命賜予揭傒斯諸王候的衣服各一套,親自教他辨認識別。一天,揭傒斯入直奎章閣,元順帝恰好親臨視察,左右便呈奉書法名畫、珍貴器物進獻,揭傒斯侃侃而談,陳述其製作年代和作者姓名,元順帝一邊坐着一邊聽他講了半天。 [49]  之後揭傒斯事務清閒,便創作了大量的記體文和碑文。 [1] 
元統二年(1334年)三月六日,揭傒斯作《敕賜漢昭烈帝廟碑》。 [53]  六月二十五日,揭傒斯行書《贈劉粹衷宰旌德序帖》 [51]  和《送劉旌德序》。 [52]  八月,揭傒斯作《彭州學記》。 [55]  十月,為盛熙明撰《法書考》序。 [54] 
後至元元年(1335年)七月,揭傒斯遷翰林待制,兼國史院編修官。 [50]  [56]  撰文送傅與礪事安南。 [57]  九月,揭傒斯作《傅與礪詩集序》。 [58] 
後至元二年(1336年)五月,揭傒斯作《大元敕賜修堰碑》。 [59]  七月,揭傒斯跋何澄《歸莊圖》。 [60]  冬,揭傒斯作詩《瑪瑙石》。 [61] 

揭傒斯學士之魁

揭傒斯 揭傒斯
後至元四年(1338年)三月,揭傒斯跋陸柬之《文賦》。 [65]  四月十一日,揭傒斯作《送傅與礪序》。 [66]  同年,揭傒斯被授予集賢直學士。 [63]  他的次子揭廣陽也於此年出生。 [64] 
後至元五年(1339年),六十六歲的揭傒斯奉旨祀北嶽、北海、濟瀆、南鎮,撰並正書《代祀南鎮記》 [67]  ;便道西還,引疾歸家。 [62]  途中,揭傒斯至杭州、姑蘇遊玩, [68]  還留跋於陸繼善《雙鈎蘭亭序》。 [69] 
後至元六年(1340年)正月五日,揭傒斯為範德機作《範先生詩序》。 [74]  三月,順帝親擢揭傒斯為奎章閣供奉學士,聞命即日就道,旋改授翰林直學士、知制誥同修國史。 [70-71]  [101]  秋,鄒福為揭傒斯立生祠。 [72]  十一月,揭傒斯作《歐陽先生集序》。 [73] 
至正元年(1341年)二月,揭傒斯跋《化度寺碑》。 [79]  同年,朝廷設立經宴,揭傒斯兼任首席經筵官,掌進讀史書,講釋經義,備顧問應對。 [80] 
至正二年(1342年)初,揭傒斯扈從上都,七月作《天馬贊》。 [75-76]  十二月,揭傒斯作《中書省刑部題名記》。 [77]  本年,揭傒斯升翰林侍講學士,遷中順大夫、中奉大夫,且命同知經筵事。主修國史,管理經筵事務,為皇帝擬寫製表。當時提升不能超過二級,可揭傒斯卻連進四級,直至二品中奉大夫。 [78] 

揭傒斯統領史館

至正三年(1343年),揭傒斯以七十歲高齡辭職回家。走到中途,皇帝派人追上,請揭傒斯回京寫《明宗神御殿碑文》。寫完後,他又要求回家。丞相問揭傒斯:“方今政治何先?”揭答:“養人。”丞相再問:“養人為何在先呢?”再答:“人才,當他的名望還沒有顯露時,休養在朝廷,使他全面瞭解國家政務,一旦用他的時候,他就會自覺地施展本領啊!這樣就不會出現因缺乏人才而誤大事的後患啊!”丞相欽佩,奉旨留下他編修遼、金、宋三史,任總裁官。 [99]  丞相問揭傒斯,“修史以何為本?”答:“用人為本。有學問能寫文章而不懂歷史的人不能用,有學問能寫文章且懂歷史但缺乏道德的人也不能用,用人的根本應當把‘德’放在第一位。”並經常與同事説,“要想知道寫史的方法,首先必須明白歷史的意義。古人寫史,雖小善必錄,雖小惡必記。不然的話,何以規勸人們棄惡揚善?”故此,他自己毅然執筆撰稿,孜孜不倦。凡朝政之得失,人事之功過,均以是非衡量,不隱惡,不溢美。對根據不足的事物,必反覆考證才寫上,力求準確無誤。 [98] 
至正四年七月四日(1344年8月12日),《遼史》修成,呈送皇帝,得到獎賞,並勉勵他早日完成金、宋二史。揭傒斯深知皇帝對自己的信任,唯恐力不從心,難以完成。他吃住都在修史館中,每天天剛亮便起牀,至深夜不歇,廢寢忘食。盛夏,揭傒斯身染傷寒,仍伏案修撰。 [81] 

揭傒斯死後哀榮

至正四年七月十一日(1344年8月19日),揭傒斯逝世於編寫金史任上,享年七十一歲。朝中官員得悉揭傒斯去世的噩耗,都趕到史館哭悼。次日,中書出公鈔2500緡,率先為他辦理喪事。樞密院、御史台、六部等也送了賻金。這時,有外國使節來到京城,燕勞史局以揭公故,改日設宴接待。皇帝為他嗟悼,賜楮幣萬緡治喪事,並派官兵以驛舟送揭傒斯靈柩到故鄉安葬。 [14] 
至正六年(1346年)秋,揭傒斯葬於富州富坡之原,歐陽玄為其志銘,朝廷為他贈制護軍,追封為豫章郡公,諡號文安。 [83] 

揭傒斯主要影響

揭傒斯政治

揭傒斯一生分別於延祐元年(1314年)、後至元元年(1335年)、至正二年(1342年)擔任翰林國史院的編修官,可以説大部分時間是在從事編修史書和撰述憲典的工作,最終於至正四年(1344年)因寒疾逝世於史館。他由一介布衣步入社會上層主要得益於其出眾的文采和超人的敬業精神。揭傒斯共三次入翰林院,朝廷的事,台閣的建議,沒有不熟習的。至順元年(1330年),揭傒斯參與編撰《皇朝經世大典》,元文宗閲覽其所撰憲典後,認為他撰寫的律法到達唐朝時期的水平。 [88] 
縱觀其一生,揭傒斯曾歷仕仁宗、文宗、順帝諸朝,為國竭力分憂,受到上述皇帝的器重。天曆二年(1329年)秋,文宗開奎章閣,置授經郎,教勳舊大臣子孫於宮中,揭傒斯首被選。元順帝時,揭傒斯同樣受到尊信。黃潛《神道碑》中提到:“至正二年(1242年),升侍講學士、知制誥、同修國史、同知經筵事務,其官階自將仕郎多次升遷至中順大夫。他為侍講,階應當與品秩相符合,只有他破例進四等轉九階為中奉大夫。經筵沒有專官,微文辭深奧的道理,全都由揭傒斯訂定,然後以呈進。他説的話藴含着為元順帝分憂排難的熱心,致力於更好的治國之道。元順帝嘉獎他的忠誠,數出金織紋段來賜給他。 [88] 

揭傒斯史學

揭傒斯的歷史學説包括髮展學説和歷史編纂理論兩個方面。在歷史發展學説方面,他有唯物主義思想但不徹底;奉行“不敢必乎天”而“志於道”的命運觀;堅持“變化消息,與時皆極的發展觀。在歷史編纂理論方面,重視歷史垂訓功能;謹守直筆書法;致力於史志;首倡史家之心術。揭氏理應在中國史學史上佔有一定地位。 [97] 
編修遼、金史是揭傒斯晚年承擔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揭傒斯生平最重要的一項史學實踐活動。至正三年(1343年),年滿七旬的揭傒斯,承命參與此事。《遼史》的總裁官共六人,《金史》的總裁官共八人,大部分都是朝廷重臣。作為儒臣的揭傒斯能忝列其間,在於他對編修史書以及史官必備的素質有其獨到的見解,在具體組織寫作班子時,身為都總裁的脱脱問揭傒斯:“修史以何為本?”揭傒斯答道:“用人為本。有學問能寫文章而不懂歷史的人不能用,有學問能寫文章且懂歷史但缺乏道德的人也不能用,用人的根本應當把‘德’放在第一位。”並經常與同事説,“要想知道寫史的方法,首先必須明白歷史的意義。古人寫史,雖小善必錄,雖小惡必記。不然的話,何以規勸人們棄惡揚善?” [88] 

揭傒斯文學

揭傒斯是元代一大才子,為文簡潔嚴整,為詩清婉麗密,虞集稱其“如美女簪花”。但揭傒斯從青年時代起就憂國憂民,寫了不少反映社會現實的詩篇。《臨川女》一詩描寫一個世代為人傭耕的貧農盲女,由於父死家貧,母兄無力養她,忍痛要將她趕出門外的悲慘情景。 [93]  《楊柳青謠》則十分生動地描述了下層羣眾的生活。抒發了作者對人民羣眾的同情和對吏治的不滿,繼承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現實主義精神。 [94]  揭傒斯步入仕途之後,寫了大量頌聖、應制、贈譽之作,條理清晰,體制嚴整,闡述明達,表達自己對時事的懇切關心與剴切議論。 [86]  [95-96] 
揭傒斯的《漁父》《高郵城》《楊柳青謠》《秋雁》《祖生詩》《李宮人琵琶引》等詩,都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現實社會生活不合理的現象。尤其是《秋雁》詩,別有寄託,寫出了當時民族間的矛盾。誠如《至正直記》説:“揭曼碩題雁,蓋譏色目北人來江南者,貧可富,無可有,而猶毀辱罵南方不絕,自以為右族身貴,視南方如奴隸,然南人亦視北人加輕一等,所以往往有此誚。”揭傒斯還有一首《女兒浦歌》,用民歌體描寫大孤山下的船民,不管風浪如何險惡,總是無所畏懼,表現了勞動人民的剛毅勇敢。 [86] 
揭傒斯的散文多宣揚封建倫理思想,但也有一些可讀的作品。如《與蕭維斗書》《送李克俊赴長興州同知序》,都認為“獨善其身”不是一個政治家的風度。《浮雲道院記》《胡氏園趣亭記》,反映出一種封建時代文人的閒適情趣。歐陽玄《元翰林侍講學士中奉大夫知制誥同修國史同知經筵事豫章揭公墓誌銘》説,揭傒斯“文章正大簡潔,體制嚴整。作詩長於古樂府,選體、律詩長句,偉然有盛唐風”。 [87] 

揭傒斯書法

揭傒斯書法
揭傒斯書法(3張)
揭傒斯善書法。朝廷典冊、元勳銘辭,多出其手。他在為同時期書法家盛熙明所作的《法書考》作序時提出自己的書法觀念,力主復古,反對對其“醇正”的扭曲和標新立異:“法書從伏羲氏往下,越演變層次就越低,並與世俗同流。能夠考辨作品是否為古人撰寫已經很難,何況再恢復古人作品的書風,……我想到聖人的統治和法書的復興全都在於此。然而天下期待復古的不只法書,因此看來盛熙明的書法就是復古的徵兆。”(引自《中國書畫全書》)存世書跡有《千字文》《雜書卷》等。 [85] 

揭傒斯歷史評價

王約:與傒斯談治道,大起人意,授之以政,當無施不可。(黃溍《翰林侍講學士中奉大夫知制誥同修國史同知經筵事追封豫章郡公諡文安揭公神道碑》,錄自四部叢刊本《金華黃先生文集·卷二十六》) [2] 
李孟:是方可名史筆!若他人,直謄吏牘爾。(黃溍《翰林侍講學士中奉大夫知制誥同修國史同知經筵事追封豫章郡公諡文安揭公神道碑》,錄自四部叢刊本《金華黃先生文集·卷二十六》) [2] 
虞集:樸學清忠荷主知,每驚異論苦相危。只緣自信非鄉愿,俟命從容絕妄思。玉堂北局是秋官,健筆相遭白晝寒。莫怪討論成諍論,御牀夜索草篇看。故人不肯宿山家,半夜驅車踏月華。寄語傍人休大笑,詩成端的向誰誇。(《送程以文兼柬揭曼碩》) [3] 
黃溍:蓋人才之生,必於興運,其以文事與時而奮,恆在乎重熙累洽之餘,惟養之厚而用之不亟,故其望實彌久而益着,非僥倖於一旦坐致顯融者可同日而語也。公以庶士起遠方而徊翔於清途三十年,晚乃蔚為儒宗文師,薦膺眷遇,勤事以死。大明在上,照臨所及,故舊不遺,播之聲詩,垂於無極,公亦生榮死哀矣乎!銘曰:於穆世皇,遐不作人;豐𦬊之澤,燕及後昆。在仁廟時,羣獻俁俁;出入左右,經文緯武。載筆以從,其行徐徐。歷事四朝,乃登延閣,乃司論説,乃掌述作。清問所及,字而不名;公滋益恭,不挾不矜。逮今昌辰,峻躋邇列;翩其遠引,萬夫莫遏。天子有命,式遄公歸。重煩以事,俾職訓辭。明明天子,不自神聖;廣廈細氈,公言是聽。稽古圖治,監觀后王。公能敬承,大啓厥藏。發潛闡幽,驗諸成敗;斟酌典謨,用存勸戒;奇聞異見,參錯猥幷。公所折衷,信而有徵。藉夫眾功,訖於絕筆。克成公志,公死不沒。人孰不仕,孰完於公。始卒無疵,而以豐終。敬故尊賢,天子之德;詞臣奉詔,薦此樂石。(黃溍《翰林侍講學士中奉大夫知制誥同修國史同知經筵事追封豫章郡公諡文安揭公神道碑》,錄自四部叢刊本《金華黃先生文集·卷二十六》) [2] 
袁桷:深湛妙思筆鋒收,的的冥鴻楚岸秋。直以紫芝招綺夏,擬將白羽定曹劉。松濤夜漲驚金谷,花雨春濃爛錦洲。此意徊徊人未識,期君翫月上南樓。(《題揭曼碩詩卷》,錄自四部叢刊本《清容居士集·卷十》) [3] 
乃賢:白鶴江頭夢窅然,焚香燈下讀遺編。憂時論議泉傾峽,載道文章日麗天。先帝樹碑勤述德,大臣草制聽傳宣。皇天不負斯人意,今見才華屬象賢。秘閣初開拜授經,除書爭喜得公名。御牀奏疏丹心在,清夜悲歌白髮生。謝病長懷高士志,育材端有古人情。百年師道今寥落,空使諸生憶老成。(《讀揭文安集》,錄自汲古閣本《金台集·卷二》) [3] 
胡助:白首陪經幄,丹心侍玉除。兩楹俄夢奠,三史未成書。誠一宗君實,浮誇厭子虛。東南遺老盡,吾道竟何如。清苦平生節,聲名夙有聞。朝廷方用老,翰苑久摛文。眷遇身難退,裁成志獨勤。坐隅驚鵩入,萬里哭秋雲。(《挽揭曼碩學士二首》,錄自金華叢書本《純白齋類稿·卷七》) [3] 
歐陽玄:公之道德忠厚篤實,洞徹內外;公之文章純深爾雅,警發憒憒。方館閣之踐揚,實昌期之際會。密勿論思,從容進退。當譽望之日隆,惟恪恭之弗戒。掌斯文於玉堂,贊皇猷之光大。侍講讀之經幄,知啓沃之切闓。待引年而掛冠,戒舟楫而南邁,帝錫命而來還,冀黃髮之未艾。遹聞詔之方殷,竟考夫前代;詔總裁於三史,庶緝熙於帝載。天不憗遺,慨其殄卒;惟我同僚,思其莫再。望望喪車,悠悠丹旆;尚期英爽,歆此薄酹。(《翰林國史院祭揭侍講文》,錄自四部叢刊本《圭齋文集·卷十五》) [3] 
傅若金:君子之生,辰亦昌止。天錫之德,孔茂且植。允善弗易,惟君子之福。其善伊何?如芬如芳。如芬如芳,於前人勿忘。其福伊何?如山如岡。眉壽以康,時君子之慶。慶維雲矣,亦施於天。華之藴矣,亦被於人。君子有言,有斐其文。允也令人,德音振振。德音振振,民之正矣。百祿既臻,神之聽矣。飲我春酒,壽考是承。彼廈之安,於木之憑。曰有君子,時邦家之興。(《正月二十日壽揭學士》,錄自汲古閣本《金台集·卷二》) [3] 
胡思敬:揭文安在元與虞道園齊名,詩格更在道園之上,歷朝操選政者,早有定評。其集燮理溥化所編,合詩文為十四卷,即四庫所收,今不多見。世所行者,詩唯毛刻四大家本,文唯粵雅堂文粹而已。文粹於記序之佳者多所芟汰,毛刻更多罅漏,今以此本置之類稿、學古錄間,雖道園不得專美於前矣。(《豫章叢書本跋》) [4] 
莫是龍:勝國諸名流,眾口皆推吳興……鮮于太常、鄧文原、巙子山、虞伯生、鄭元佑、張伯雨、揭傒斯、張來儀、錢逵,俱弈弈高流,而行、草則伯機古勁類唐人,真、楷則張、揭淳美,並存晉法,品在子昂上,而名價稍似不及,餘不能解。(《論書》) [84] 
毛晉:揭文安公少時撰功臣列傳,見推於平章李君。晚年以遼、金、宋三史為己任,詳論作史之法,未卒業而告殂。會稽楊鐵崖作文,偕張伯雨、李孝光輩,祭之於孤山之巔,同控天靳斯文之嘆,謂史筆不再見也。至其父子自為師友,君臣相為親重,及以蠲採金一事,見德於富州,本傳已具載矣。(汲古閣本《揭秋宜詩集·跋》) [4] 
顧嗣立:元詩承宋、金之季,西北倡自元遺山好問,而郝陵川、劉靜修之徒繼之,至中統、至元而大盛。然粗豪之習,時所不免。東南倡自趙松雪孟頫,而袁清容、鄧善之文原、貢雲林輩從而和之,時際承平,盡洗宋、金餘習,而詩學為之一變。延祐、天曆之間,風氣日開,赫然鳴其治平者,有虞、楊、範、揭,虞集,字伯生,號道園,蜀郡人。楊載,字仲宏,浦城人。範梈,字亨父,一字德機,清江人。揭傒斯,字曼碩,富州人。時稱虞、楊、範、揭,又稱範、虞、趙、楊、揭,趙謂孟頫。一以唐為宗,而趨於雅,推一代之極盛,時又稱虞、揭、馬祖常、宋本、褧。(《寒廳詩話》) [89]  [100] 
汪如藻:傒斯與虞集、範梈、楊載齊名,其文章敍事嚴整,語簡而當,凡朝廷大典冊及碑版之文,多出其手,一時推為鉅製,獨於詩則清麗婉轉,別饒風韻,與其文如出二手,然神骨秀削,寄託自深,要非嫣紅奼紫徒矜姿媚者所可比也。虞集嘗目其詩如“三日新婦”,而自目所作如“漢庭老吏”,傒斯頗不平,故作憶昨詩,有“學士詩成每自誇”句,集見之答以詩曰:“故人不肯宿山家,夜半驅車踏月華。寄語旁人休大笑,詩成端的向誰誇。”且題其後曰:“今日新婦老矣。”是二人雖契好最深,而甲乙間乃兩不相下。考楊維楨竹枝詞序曰:“揭曼碩文章居虞之次,如歐之有蘇、曾。”其殆定論乎?顧嗣立元詩選載傒斯詩,題曰秋宜集,今未見。焦竑國史經籍志載傒斯集一卷,今亦未見。此本凡詩四卷,又續集二卷,制、表、書、序、記、碑、志、雜文八卷,乃其門人錫喇布哈所編。所編雖不足盡傒斯之著作,然師弟相傳,得諸親授,終較他本為善。觀元詩選所載秋宜集中曉出順承門有懷太虛絕句曰:“步出城南門,遙望江南路。前日風雪中,故人從此去。”乃割裂漢樂府半首為傒斯之詩,則所收必不甚精矣。(《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六十七·揭文安公集提要》) [89] 
丁猷駿:傒斯少處窮約,暨有祿,衣食稍踰於前,輒愀然曰:“吾親未嘗享是。”平生清儉,至老不渝。友于兄弟,始終無間言。立朝雖居散地而急於薦士。為文章敍事嚴整,語簡而當;詩尤清婉麗密。善楷書行草。朝廷大典冊及元勳厚德當得銘辭者,必以命焉,殊方絕域,鹹慕其名,得其文者,鹹以為榮。(《〔嘉慶〕豐城縣誌·卷十五·儒行傳》) [2] 

揭傒斯軼事典故

揭傒斯造福故鄉

元四學士圖(左一為揭傒斯) 元四學士圖(左一為揭傒斯)
揭傒斯在外為官,念念不忘故鄉。豐城本不產金,官府聽信奸民商瓊迷惑之言,招募三百户人家淘金,以商瓊為總領。豐城人只好散往外地採金獻給朝廷,每年上交自4兩增至49兩。商瓊死後,三百户淘金人倖存不多,生存者也貧困不堪。上司責成豐城當局交不出黃金就用勞役來抵償,豐城許多人因此流離失所,家破人亡。揭傒斯獲悉此事,向朝廷詳述實情,獲准徼免,縣人感其恩德。 [12] 

揭傒斯善惡分明

揭傒斯性格耿直,好善嫉惡,表裏如一。聽到某郡縣有廉潔奉公、愛護百姓的官吏,講話、寫文章時,必定旁引曲喻,稱道廉吏的行為,宣揚廉吏的品德。聽到某官吏貪贓害民,則必定在議論時批評這個官吏,並規勸他。有一次,一個郡侯以權勢要部下百姓送禮做壽,並請揭傒斯撰文記他的德政。揭傒斯痛斥説:“你的所作所為怎麼樣?我能違背民意違背自己的心願為你粉飾、阿諛奉承?”此人幾經賄賂都以失敗而告終。而遇到善良的人求助,揭傒斯總是熱情地幫助他們。有一個客人為求他寫文章,送給他酬金,揭傒斯寫好了文辭,對客人説:“錢你拿回去自己用吧,你的心意我已收下了。” [13] 

揭傒斯不慕名利

揭傒斯在“奎章閣”要擔任授經郎時,每日早起,步行最先到達,從學的公子王孫共同商議;集資為老師買一匹好馬。揭傒斯聽説後,自己隨即購置一匹馬,反覆讓人看,然後又把馬賣了,以此舉表示自己不願牽累別人。在揭傒斯門下求學而入朝做官的人,後來大都成為國家的重臣。他們之中很少有求人聲援的,都不貪圖功名利祿。 [46] 

揭傒斯人際關係

揭傒斯之姓出於楚司揭氏,以遠祖揭陽定(史定)為漢安道侯,遂以揭為姓。揭氏後傳三支:盱江之族、汝寧之族、豐城之族。豐城之族始祖為揭稹,揭傒斯即其後人。 [1]  [106] 
曾祖父:揭光朝
祖父:揭惟聰,累贈嘉議大夫禮部尚書、上輕車都尉,追封豫章郡侯
父親:揭來成,字哲夫,宋代鄉貢進士,累贈中奉大夫江西等處行中書省參知政事、護軍,追封豫章郡公 [91] 
母親:黃氏
長子:揭被 [1] 
次子:揭廣陽 [1] 
女兒:揭楊湘 [1] 

揭傒斯主要作品

《千頃堂書目》載有《揭文安公集》五十卷,明初已缺十三卷。尚存古代全集本有三種:《四庫全書》本(十四卷)、《四部叢刊》本(十四卷,又補遺詩一卷)、《豫章叢書》本(十八卷)。1985年6月,上海古籍出版社重新編輯出版了《揭傒斯全集》。 [1] 
揭傒斯詩作選錄
秋雁
別武昌
山水卷
夢武昌
大飢行
高郵城
表格參考資料: [90] 

揭傒斯後世紀念

揭傒斯墓
揭傒斯墓位於江西豐城市秀市鎮洪州富坡山坳下(富州富城鄉富陂之原),毀於1958年。 [82]  [104] 
揭傒斯故居
揭傒斯故居位於江西豐城市杜市鎮朱揭村委大屋場村,村依崇井,前有平疇曲溪,門樓上有石篆“學士第”和“雙學士第”橫額。山巒下有“貞文書院”舊址。其故宅於1995年尚存。 [104]  [105] 

揭傒斯史料索引

  • 《元史·卷一百八十一·列傳第六十八》 [91] 
  • 《元翰林侍講學士中奉大夫知制誥同修國史同知經筵事豫章揭公墓誌銘》 [2] 
  • 《翰林侍講學士中奉大夫知制誥同修國史同知經筵事追封豫章郡公諡文安揭公神道碑》 [2]  [25] 
參考資料
  • 1.    陳衞東.揭傒斯年譜[D].南昌:江西師範大學,2009:2-3、15-20.
  • 2.    《揭傒斯全集·附錄一》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1-04-30]
  • 3.    《揭傒斯全集·附錄二》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1-04-30]
  • 4.    《揭傒斯全集·附錄三 》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1-04-30]
  • 5.    歐陽玄《元翰林侍講學士中奉大夫知制誥同修國史同知經筵事豫章揭公墓誌銘》:至正四年七月壬辰,翰林侍講學士揭公曼碩以總裁宿史館得寒疾,歸寓舍,戊戌薨。……公薨,壽七十有一。
  • 6.    黃溍《翰林侍講學士中奉大夫知制誥同修國史同知經筵事追封豫章郡公諡文安揭公神道碑》:公薨於至正四年秋七月戊戌,享年七十有一。
  • 7.    《元史·卷一百八十一·列傳第六十八》:揭傒斯字曼碩,龍興富州人。父來成,宋鄉貢進士。傒斯幼貧,讀書尤刻苦,晝夜不少懈,父子自為師友,由是貫通百氏,早有文名。
  • 8.    《元史·卷一百八十一·列傳第六十八》:大德間,稍出遊湘、漢,湖南帥趙淇,雅號知人,見之驚曰:“他日翰苑名流也。”程巨夫、盧摯,先後為湖南憲長,鹹器重之,巨夫因妻以從妹。
  • 9.    《揭傒斯全集》文集卷二《上李秦公書》:僕少貧,粗習祖、父業。年十五六,即挾其所有,奔走衣食於四方。
  • 10.    《揭傒斯全集》詩集卷七有《大德已亥予拜清退先生王道傅於貴溪之西昂有謝惠陶原集詩後三十有八年其諸孫天明至京師忽以見示予覽之愧甚亟欲毀去恐乖久要之情且欲存以為少作之戒因再用前韻志感》:三十八年中,飄零西復東。舊遊渾似夢,昔壯已成翁。跡異心猶在,才疏氣謾雄。偶然遺小作,收拾愧諸公。竹洲雙澗裏,野碧小亭東。無復西昂路,相從清退翁。諸孫皆俊茂,平世老英雄。深愧相知久,無書繼子公。
  • 11.    《揭傒斯全集》詩集卷七有《病中初度,籲江嚴仁安、周仕雅、周伯達,臨江陳道之,廬陵彭宗建,鄉友熊可大、張伯貞,九原陳伯豐,各以歌詩見貽,而楚國程文憲公之孫敬甫獨寵以百韻,僕故程公客也,俯仰今昔,慷慨系之,次韻奉酬並呈諸君子》:大德五年夏,同臨川婁道輿始拜文憲公武昌憲府。
  • 12.    《元史·卷一百八十一·列傳第六十八》:富州地不產金,官府惑於奸民之言,為募淘金户三百,而以其人總之,散往他郡,採金以獻,歲課自四兩累增至四十九兩。其人既死,而三百户所存無什一,又貧不聊生,有司遂責民之受役於官者代輸,民多以是破產。中書因傒斯言,遂蠲其徵,民賴以蘇,富州人至今德之。
  • 13.    黃溍《翰林侍講學士中奉大夫知制誥同修國史同知經筵事追封豫章郡公諡文安揭公神道碑》:有郡守諷其民奉金以為壽,求紀政績,公頗知其人,斥而去之,未幾,其人果以賄敗。客有為人謁文而私其金者,他客發其事,公曰:“已受之矣。”人尤服公雅量。
  • 14.    《元史·卷一百八十一·列傳第六十八》:時方有使者至自上京,錫宴史局,以傒斯故,改宴日,使者以聞,帝為嗟悼,賜楮幣萬緡,仍給驛舟,護送其喪歸江南。六年,制贈護軍,追封豫章郡公,諡曰文安。
  • 15.    《揭傒斯全集》文集卷九《楊楚經字説》:大德七年春,遇於武昌。……居數月,得子湘書以示予,予嘉其年弱而志大,且甚好學也,遂許以女妻之。
  • 16.    揭傒斯《登祝融峯贈星上人》中有“我今三十始一見,北望中原天更長”旬;《四友詩》有“大德七年夏,予有長沙役”句;《呈諸君子》:“七年夏,授潭州主一書院山長。”另‘望葛市有懷故人盧子儀以附他舟不得上岸相見予往赴主一書院時盧實送予至長沙今經其裏乃不一造門能無憾乎至樊口作》。
  • 17.    程鉅夫《雪樓集》附程世京《程鉅夫年譜》記:公五十五歲,湖北連年大飢,……是年冬代歸。《呈諸君子》:“予自大德七年冬,還自長沙,公亦自武昌謝病歸”。
  • 18.    《揭傒斯全集》文集卷九《楊楚經字説》:十年春,餘訪信可彬溪上,出湘拜餘。且求所以字之。……湘之生,餘適還自湘,故以名。……夫湘,楚水之大者也。……夫湘,楚之經也。……請字之日楚經。經者,本也。本既舉矣,……夫日月星辰,天之經也。長河大嶽,地之經也。五常三綱,人之經也。故天之經得則日月軌,寒暑時,雨嚦若,萬物以育。地之經得則海不波,江安流,山出器車,河出馬圖。人之經,得則家以和,邦以昌,祥瑞並至,而天地理矣。及夫亂也,悉反之。……未也,苟鼓浩蕩而不求其源,鶩紛華而不典於學,雖欲經於一家,大於一鄉,且不可得,況一國乎?又況天下乎?
  • 19.    黃溍《翰林侍講學士中奉大夫知制誥同修國史同知經筵事追封豫章郡公諡文安揭公神道碑》:程公奇其才,妻以從妹。
  • 20.    《揭傒斯全集》詩集卷七有《病中初度,籲江嚴仁安、周仕雅、周伯達,臨江陳道之,廬陵彭宗建,鄉友熊可大、張伯貞,九原陳伯豐,各以歌詩見貽,而楚國程文憲公之孫敬甫獨寵以百韻,僕故程公客也,俯仰今昔,慷慨系之,次韻奉酬並呈諸君子》:至大元年(程公)召予至京師。住京師樂道里,程文憲公故宅之西軒。
  • 21.    《揭傒斯全集》詩集卷二《春暮閒居寄城西程漢翁十五韻》序:春暮閒居,寄城西程漢翁十五韻,至大元年。
  • 22.    揭傒斯《何先生墓誌銘》:至大初,二公(程鉅夫、元明善)及柳城姚公遂,東平王公構皆在朝,遂北入京師,居兩月,天大雪競不別而去。《送何太虛南歸》:“積雪堅冰愁客路,徐州城下便通船”。《重餞何太虛》:“徘徊望車馬,飛雪何漫漫”。何中亦有《酬揭曼碩贈別》、《酬揭曼碩重贈》二詩酬答。何中詩《訪程漢翁不遇賦寄》,揭傒斯則和有《程漢翁隱居新城山中偶入城府寓童使君西園既日獲談蘸何太虛有詩贈問且並予次韻奉和》。
  • 23.    黃溍《翰林侍講學士中奉大夫知制誥同修國史同知經筵事追封豫章郡公諡文安揭公神道碑》:仁宗踐柞之初,程公在翰林,公至京師,因館於其門。……盧公尤愛其文,函表薦之。方是時,東南文章鉅公若鄧文肅公文原、袁文清公桷、蜀郡虞公鹹萃於輦下,公與臨江範檸、浦城楊載繼至,以文墨議論之相頡頏,而公名最著。
  • 24.    《揭傒斯全集》文集卷二《上李秦公書》:行年三十有九,蠢然而無聞。士志為上,時次之,位次之。
  • 25.    《文獻集·卷十上》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1-05-01]
  • 26.    黃溍《翰林侍講學士中奉大夫知制誥同修國史同知經筵事追封豫章郡公諡文安揭公神道碑》:受知中書李韓公孟、集賢王文定公約、翰林趙文敏公孟俯、元文敏公明善,而全平章嶽柱禮遇尤至,相為推輓,不遺餘力。
  • 27.    黃溍《翰林侍講學士中奉大夫知制誥同修國史同知經筵事追封豫章郡公諡文安揭公神道碑》:延佑元年由布衣入翰林為國史院編修官。李公以政府兼史館,觀公所撰功臣列傳,撫卷嘆曰:“此方謂之史筆,他人真謄吏牘耳!”
  • 28.    黃溍《翰林侍講學士中奉大夫知制誥同修國史同知經筵事追封豫章郡公諡文安揭公神道碑》:三年,升應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誥,仍兼編修。
  • 29.    《揭傒斯全集》文集卷五《易州定興縣城隍廟記》:城隍神天下通祀,……易之定興廟於邑之西南隅……延祐三年夏四月癸酉,翰林國史院編修官揭傒斯記。
  • 30.    《揭傒斯全集》詩集卷七《呈諸君子》:四年遷國子助教,用本院奏留居舊職。
  • 31.    程鉅夫《敕賜貞文先生揭君之碑》:延祐五年春二月,為江西儒師揭來成,其道德之化,仁義之教被於人也深,……未有所加封,無以勸來者,諡法清白守節日“貞”,道德博聞日文“,諡日“貞文先生”……程鉅夫為碑文,翰林學士承旨其書額。
  • 32.    歐陽玄《貞文書院記》:至正三年夏四月,建貞文書院。
  • 33.    《程鉅夫年譜》:延祐五年,公七十。秋,七月十八日薨。
  • 34.    黃溍《翰林侍講學士中奉大夫知制誥同修國史同知經筵事追封豫章郡公諡文安揭公神道碑》:五年謁告南歸。
  • 35.    揭傒斯《饒隱君墓誌銘》:饒國華卒之明年,其孤得正弛書至京師,請銘,……餘十五年前過臨川遇國華於道。又:君卒以至順元年十月七日年五十八。按:此銘作於至順二年。前推十五年為延祐四年,時揭氏正在京,而本年南歸省母,過臨川,疑為此時遇饒國華。
  • 36.    《呈諸君子》:五年秋,文憲公薨。冬,予以謁告歸立碑。
  • 37.    揭傒斯《永濟渠阻風呈李提舉諸公》有“永濟渠邊至治年,渠邊茅屋幾人煙”、“不憂留滯憂離別,君在遼陽我在燕”二旬。按:揭氏延祐五年南歸省母,於本年還京。李克家遷遼陽儒學提舉當在此年。《送蔡思敬還豫章有懷遼陽李提舉》有“來日能同去不同,獨攜別恨向秋風”“莫嗤留滯京華者,更有遼陽送斷鴻”二句,應作於回京之後。《呈諸君子》:予至治元年還朝,居京師。
  • 38.    《元故揭君墓碑》:汯年十八,盡通六經大義,肄舉子業試不合有司,即棄去取諸子百氏書窮研之,攻古文辭,侍父入燕都補太學生。
  • 39.    歐陽玄《元翰林侍講學士中奉大夫知制誥同修國史同知經筵事豫章揭公墓誌銘》:泰定元年,復授應奉翰林文字,丁內艱,去職。
  • 40.    《揭傒斯全集》文集卷三《孔氏譜序》:孔子世家一卷。其派之在江西而顯者,是為臨江三孔。三孔之子孫日克己者,是為先聖五十五世孫,……孔子,魯之陪臣也,……天下至今頌其書,講其道,祀之以天子之禮樂,戴之如天地,仰之如日月,親知如父母……其可富、可貴、可寶者,在聞乃祖之道。……譜其譜者,尊祖之器也。道其道者,尊祖之實也。……天曆二年二月丁酉,後學揭傒斯敬書。
  • 41.    歐陽玄《元翰林侍講學士中奉大夫知制誥同修國史同知經筵事豫章揭公墓誌銘》:天曆二年秋,文宗開奎章閣,置授經郎,教勳舊大臣子孫於宮中,公首被選。
  • 42.    《揭傒斯全集》文集卷六《常州通真觀修造記》:保和通妙崇正真人徐公懋昭住常州路宜興通真觀之十有八年,重建三清殿。又十有三年,為皇慶元年,建玉皇閣。……延祜七年,龍虎山道士張君德隆嗣主觀事……請以郡之天申宮都監陳景懋提舉觀事以董之。……是役也,一舉而眾美具,……天曆二年六月二日戊子記。
  • 43.    《揭傒斯全集》文集卷三《通鑑綱目書法序》:孔子因魯史作春秋,以為萬世之法;朱子因司馬氏通鑑作綱目,以正百王之統;……未有若廬陵劉氏綱目書法者。劉氏諱友益,字益友。……閉門讀書,既深於經,復長於史。其為此書幾三十年,寸寸而較,銖銖而積,微詞隱義,高見特識,即足以啓發千載而中有無窮之憂……天曆二年六月十日序。
  • 44.    《元史·卷三十三·本紀第三十三·文宗二》:(天曆二年三月壬申)設奎章閣授經郎二員,職正七品,以勳舊貴戚子孫及近侍年幼者肄業。
  • 45.    黃溍《翰林侍講學士中奉大夫知制誥同修國史同知經筵事追封豫章郡公諡文安揭公神道碑》:上時坐閣中,有所諮訪,奏對稱旨,恆以字呼之而不名。中書薦用儒臣,必問之曰:“其才何如揭曼碩?”間出公所上太平政要四十九章,示台臣曰:“此朕授經郎揭曼碩所進,卿等試觀之。”其見親重如此。
  • 46.    黃溍《翰林侍講學士中奉大夫知制誥同修國史同知經筵事追封豫章郡公諡文安揭公神道碑》:天曆二年,文宗始聚勳戚大臣之子孫於奎章閣而教之,命學士院擇可為之師者,得十餘人而無以易公,乃擢公授經郎。閣在興聖殿西,公早作,必徒步先諸侍臣而至。諸貴游來受業者謀合錢為貰馬,公微聞之,輒自置一馬,尋復鬻之,示不欲以己為人累而已。其後去公座下而入侍帷幄者,皆為國之重臣,而未嘗假以為聲援,視之泊如也。
  • 47.    黃溍《翰林侍講學士中奉大夫知制誥同修國史同知經筵事追封豫章郡公諡文安揭公神道碑》:至順元年,預修皇朝經世大典,上覽公所撰憲典,顧謂近臣曰:"此非唐律乎?"超授藝文監丞參檢校書籍事,且屢稱公純實,欲器使之而竟不果用。
  • 48.    《元史·卷三十五·本紀第三十五·文宗四》:(至順二年五月乙未)奎章閣學士院纂修《皇朝經世大典》成。
  • 49.    黃溍《翰林侍講學士中奉大夫知制誥同修國史同知經筵事追封豫章郡公諡文安揭公神道碑》:元統元年,今皇帝入正大統,召對便殿,慰諭良久,命賜以諸王所服表裏各一,躬自辨識以授焉。一日入直奎章閣,上適至,左右奉法書名畫珍器物以進,公曆陳其製作之年世與其人之氏名,為之坐閲移時。
  • 50.    歐陽玄《元翰林侍講學士中奉大夫知制誥同修國史同知經筵事豫章揭公墓誌銘》:元統遷翰林待制。
  • 51.    《中國書法全集》“元名家卷”載揭傒斯《贈劉粹衷宰旌德序帖》署:元統二年六月十五日揭傒斯序。
  • 52.    《揭傒斯全集》文集卷三《送劉旌德序》:凡為進士有謁於予者,餘必有以告之,餘亦忝進士之名也。至於廬陵劉君粹衷,餘知己也,……而終不能有以告之……豈學無賢師,遊無良友,以仁義道德為虛言,以孝悌忠信為曲行,特竊其言以取祿位,非有躬行之實歟?豈猜賢忌能者尚多,懷奸狹詐者益眾,附之則安富尊榮,違之則貧賤憂辱,雖儒者亦委而從之歟?抑瑣瑣州縣,上迫大府,震之以不仁之威,壓之以非禮之勢,雖欲自竭,有所不能,雖能,有所不容者歟?……不能盡儒者之用焉耳!……元統二年六月廿五日,揭傒斯序。
  • 53.    《揭傒斯全集》文集卷七《敕賜漢昭烈帝廟碑》:燕俗廟祀漢昭烈帝、關將軍羽及秦蜀郡太守李冰甚虔。……元統元年九月十日,為請於上,降香幣以落其成。明年三月六日,又言之奎章閣侍書學士沙刺班,使奏命臣侯斯紀其事於石,而上皆從之。
  • 54.    《中國書畫全書》載盛熙明《法書考》:元統二年,十月望,文林郎藝文監丞參檢校書籍事,揭傒斯序。
  • 55.    《揭傒斯全集》文集卷六《彭州學記》:蜀彭州孔子廟學毀於兵九十餘載,……至治中,太守劉隆……乃復其舊,而教養之道猶闕。今太守則日:“興學而不知教養,與無學同。”……故入其廟則棟宇雄麗,禮樂備舉,聖師洋洋,不動而應。入其學則堂宇修潔,弦誦洋溢,民吏觀感,不令而化……元統二年八月記。
  • 56.    黃溍《翰林侍講學士中奉大夫知制誥同修國史同知經筵事追封豫章郡公諡文安揭公神道碑》:至元元年遷翰林待制,兼國史院編修官。
  • 57.    揭傒斯《送廣州儒學序》:元統三年秋七月,詔假羣玉內司丞鐵柱……使安南,以臨江傅若金為輔行。揭傒斯《送傅與礪序》:元統三年秋七月,詔假羣玉內司丞鐵柱吏部尚書,丞相掾智熙善禮部郎中,使安西。以臨江傅若金為輔行。
  • 58.    《揭傒斯全集》輯遺文《傅與礪詩集序》:自至元建極,大德承化,天下文士,……稍知復古。……德機沒後,又得其鄉傅與礪焉。……詩欲離欲近……如水中月,如鏡中花,謂之真不可,謂之非真亦不可。……元統三年九月辛巳朔,揭傒斯序。
  • 59.    《揭傒斯全集》文集卷七《大元敕賜修堰碑》:江水出蜀西南,東至於岷山,而禹導之。……至今上皇帝即位之明年,四川廉訪司事吉當普巡行周視,得要害之處三十有二,召灌州判官張弘計日:“若甕之石,則役可罷,民可蘇,弊可除,胡憚而莫之為?”弘日:“公慮及此,此生民之福,國家之幸,萬世之利也。弘請出私錢試以小堰。“……以至元改元十有一月朔肇事于都江堰。……越五月,大功告成。……而吉當普會以監察御史召,省台上其功,詔臣侯斯紀之於碑。
  • 60.    吉林省博物館藏元何澄《歸莊圖》,後有虞集、劉必大、揭傒斯、柯九思等人題跋,揭傒斯跋雲:右淵明歸去來圖及辭一卷,乃何昭文畫、張承旨書。何昭文畫在當時極為人所愛,至今京師之人猶然;張承旨書自謂當與趙吳興雁行,然當時求之中貴之中,已莫能及。以趙吳興書畫皆當為天下第一。二絕之評,足為此書此畫之重。李士弘平生好寫竹臨貼,每作一紙,必自求趙公躍然後與人政,欲託不朽也。況他人因並記予此。至元二年歲丙子九月廿七日夜,揭傒斯跋。
  • 61.    《揭傒斯全集》詩集卷八《瑪瑙石》序:至治元年辛酉,內侍史昭文扈從北遊,得瑪瑙石於三不刺,雙峯隱起,雪色澄瑩,而間以玄文,成梧竹鳳鸞之狀,葆藏以為珍玩。袁侍講桷、李參政原道、曹侍講元用、王左丞結、馬中丞祖常、虞侍書集、王侍御士熙皆為詩文,極誇道之意。史昭文既沒,家人出售於人。至年二年丙子之冬,清江陳道之得之,因邀予賦。
  • 62.    《元史·卷三十五·本紀第三十五·文宗四》:奉旨祀北嶽、濟瀆、南鎮,便道西還,時秦王伯顏當國,屢促其還,侯斯引疾固辭。
  • 63.    黃溍《翰林侍講學士中奉大夫知制誥同修國史同知經筵事追封豫章郡公諡文安揭公神道碑》:四年,拜集賢直學士。
  • 64.    黃溍《翰林侍講學士中奉大夫知制誥同修國史同知經筵事追封豫章郡公諡文安揭公神道碑》:公薨於至正四年秋七月,……次廣陽,生七年矣。
  • 65.    揭傒斯為陸柬之書《文賦》跋雲:右陸柬之行書《文賦》一卷,唐人法書結體道勁,有晉人風格者,惟見此卷耳,雖若隋僧智永,猶恨嫵媚太多,齊整太過也,獨於此卷為之三嘆。至元四年歲在戊寅三月十六日揭傒斯跋。
  • 66.    《揭傒斯全集》輯遺文《送傅與礪序》:元統三年秋七月,詔假羣玉內司丞鐵柱吏部尚書,丞相掾智熙善禮部郎中,使安西。以臨江傅若金為輔行。……至元四年歲戊寅四月十有一日,揭傒斯序。
  • 67.    《北圖拓片彙編》卷四十九《代祀南鎮記》:世祖舊制,以正月之吉分遣廷臣清望夙著簡在帝心者,代祀嶽瀆以召休貺。而北嶽、北海、濟瀆、南鎮則以命翰林侍講學士愛牙赤,集賢直學士揭傒斯三月庚甲朔至於南鎮。……為文及書者揭傒斯。
  • 68.    揭傒斯《別鄉友徐明初》序:僕近遊集賢以使事過錢塘,方卧寢於此。
  • 69.    《石渠寶笈》卷十“元陸繼善摹禊帖”條跋:右陸繼善之鈎摹蘭亭敍一卷,能以支遁道林愛馬法觀之,方可得其精神於筆墨畦逕之外,此亦人間一清賞也。至元五年己卯四月廿一日揭傒斯觀。
  • 70.    《元史·卷四十·本紀第四十·順帝三》:(至元六年三月)丁丑,以治書侍御史達識帖睦邇為奎章閣大學士,翰林直學士揭傒斯為奎章閣供奉學士。
  • 71.    歐陽玄《元翰林侍講學士中奉大夫知制誥同修國史同知經筵事豫章揭公墓誌銘》:六年,以奎章供奉學士召,未至,改授翰林直學士、知制誥同修國史。
  • 72.    陳旅《安雅堂集》卷七《揭學士生祠記》:泰定二年,得服事公,所以至於今日,未嘗輒去,左右初未知……至正五年,福從公使江南,因至田裏,乃以明年六月吉日於所居之西購堂四楹,立重門周垣為公生祠。中設畫像,並祠其生之辰,以祈壽。
  • 73.    《揭傒斯全集》輯遺文《歐陽先生集序》:歐陽先生集,日詩流者三卷,……其門人王師模所輯也。……其為文豐蔚而不繁,精密而不晦者,有典有貝,可諷可頌,無南方啁哳之音,無朔土暴悍之氣,……後至元六年冬十有一月朔,揭傒斯序。
  • 74.    《揭傒斯全集》文集卷三《範先生詩序》:範先生者,諱檸,字德機,臨江清江人也。少家貧,力學,有文章,工詩,尤好為歌行。年三十餘,辭家北遊,賣卜燕市,見者皆敬異之,……範德機詩如秋空行雲,情雷卷雨,縱橫變化,出入無朕。又如空山道者,辟穀學仙,神氣自若。又如豪鷹掠野,獨鶴叫羣,四顧無人,一碧萬里。差可彷彿耳。……至順元年,年五十九卒。其詩道之傳,廬陵楊中得其骨,郡人傅若金得其神,皆有盛名。《豫章叢書》本《範德機詩集》後署後至元六年正月五日集賢直學士朝列大夫富州揭傒斯序。
  • 75.    《揭傒斯全集》文集卷九《天馬贊》序記;皇帝御極之十年七月十八日,拂郎國獻天馬……廿有三日詔臣揭傒斯為之贊。
  • 76.    周伯琦《近光集》卷二《天馬行應制作·序》:至正二年,七月十八日西域拂郎國遣蔭使獻馬一匹,……而直學士臣揭傒斯贊之。
  • 77.    熊自得《析津志輯遺》有《中書省刑部題名記》:……至正二年十二月翰林侍講學士知制誥同修國史同知經筵事揭傒斯記。
  • 78.    黃溍《翰林侍講學士中奉大夫知制誥同修國史同知經筵事追封豫章郡公諡文安揭公神道碑》:二年,升侍講學士知制誥,同修國史、同知經筵事。公階將仕郎累遷至中順大夫,其為侍講階當與品對,而新格超升不越二等,獨公不為例,進四等轉九階為中奉大夫,實異數也。經筵無專官,日領日知,多宰執大臣,微詞奧義,率屬公訂定。然後以進。其言往往寓獻替之忱,務以裨益治道。上嘉其忠懇,數出金織紋段以賜之。
  • 79.    元十三家題《化度寺碑》(《書法叢刊》2002年第4期),揭氏跋雲:此貼之妙,不獨書法模勒之工,亦非後世所及。近年,趙文敏公,法書為天下第一,而刻者得其形神,百無一二,則知今古之殊,可嘆者多矣。今日,即使歐陽信本復作,豈易得此刻工耶。至正改元二月既望,揭傒斯書於京師樂道里,程文憲公故宅之西軒。’
  • 80.    黃溍《翰林侍講學士中奉大夫知制誥同修國史同知經筵事追封豫章郡公諡文安揭公神道碑》:至正元年,肇開經宴,首推公為經筵官。
  • 81.    歐陽玄《元翰林侍講學士中奉大夫知制誥同修國史同知經筵事豫章揭公墓誌銘》:當暑濕盛作,移居館中,頗自恃其精力,疏於攝生,遂致疾不起。
  • 82.    黃溍《翰林侍講學士中奉大夫知制誥同修國史同知經筵事追封豫章郡公諡文安揭公神道碑》:以六年秋,九月甲子葬富州富城鄉富坡之原。
  • 83.    《元史·卷一百八十一·列傳第六十八》:六年,制贈護軍,追封豫章郡公,諡日文安。
  • 84.    (明)莫雲卿.論書//明清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5:213
  • 85.    張函.揭傒斯書法探微[J].中國書法,2017(7):146-155.
  • 86.    劉衞莉.揭傒斯詩歌研究[D].保定:河北大學,2007:23-34.
  • 87.    邱美瓊.揭傒斯散文簡論[J].江西教育學院學報,2002,23(1):13-15.
  • 88.    尚衍斌.揭傒斯事蹟考述[J].中國邊疆民族研究,2001(1):57-80.
  • 89.    《揭傒斯全集·附錄四》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1-05-14]
  • 90.    《揭傒斯全集詩集卷一》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1-05-14]
  • 91.    元史·卷一百八十一·列傳第六十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11-21]
  • 92.    張函.揭傒斯事蹟系年[J].書法研究,2007(6):47-63.
  • 93.    揭傒斯《臨川女》:我本朱氏女,住在臨川城。五歲父乃死,天覆令我盲。母兄日困窮,何以資我身?一朝聞密盲,與盲出東門。不見所向途,但聞風雨聲。我母為之泣,我鄰為之嘆。我母本慈愛,我兄亦艱勤。所驅病與貧,遂使移中情。
  • 94.    揭傒斯《楊柳青謠》:連年水旱更無蠶,丁力夫徭百不堪。惟有河邊守墳墓,數株高樹曉相參。
  • 95.    揭傒斯《上李秦公書》:夫士志為上,時次之,位次之。農不以水旱怠其耕,商不以寒暑輟其負販,故能致千金之產,登百穀於場,況士之志於道者乎!不逢於今,必顯於後。有其時,有其位,道行於天下,天也。無其時,無其位,道不行於天下,亦天也。故士之所患者,志不立,道不明,不敢計其時與位也。……學富而得廣,志勤而行實。不以摧困折辱而易其節,不以富貴顯榮而改其度。天下之士,莫不厲其志、修其道,以待時之用已。
  • 96.    揭傒斯《與尚書右丞書》:千尺之松,不蔽其根者,獨立無輔也。森木之林,鳥獸羣聚者,眾材鹹濟也。是故自用無明,專欲無成,得眾者昌,寡助者亡,此賢愚同知,古今一軌也。懸千金之賞,不患無徙木之人,市千里之骨,何憂無絕足之馬?果能推誠折節,激昂鼓舞,則士必樂為用。士樂為用,何功不成?忠以出之,信以行之,忠信之人,天必佑之。
  • 97.    鄭全安.揭傒斯歷史學説綜論[J].貴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3):49-51
  • 98.    《元史·卷一百八十一·列傳第六十八》:詔修遼、金、宋三史,傒斯與為總裁官,丞相問:“修史以何為本?”曰:“用人為本,有學問文章而不知史事者,不可與;有學問文章知史事而心術不正者,不可與。用人之道,又當以心術為本也。”且與僚屬言:“欲求作史之法,須求作史之意。古人作史,雖小善必錄,小惡必記。不然,何以示懲勸!”由是顏然以筆削自任,凡政事得失,人材賢否,一律以是非之公。至於物論之不齊,必反覆辨論,以求歸於至當而後止。
  • 99.    《元史·卷一百八十一·列傳第六十八》:至正三年,年七十,致其事而去,詔遣使追及於漷南。尋復奉上尊諭旨,還撰《明宗神御殿碑》,文成,賜楮幣萬緡、白金五十兩,中宮賜白金亦如之。求去,不許,命丞相脱脱及執政大臣面諭毋行,傒斯曰:“使揭傒斯有一得之獻,諸公用其言而天下蒙其利,雖死於此,何恨!不然,何益之有!”丞相因問:“方今政治何先?”傒斯曰:“儲材為先,養之於位望未隆之時,而用之於周密庶務之後,則無失材廢事之患矣。”一日,集議朝堂,傒斯抗言:“當兼行新舊銅錢,以救鈔法之弊。”執政言不可,傒斯持之益力,丞相雖稱其不阿,而竟莫行其言也。
  • 100.    王夫之,等撰.清詩話(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83-84.
  • 101.    元史·卷四十·本紀第四十·順帝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11-21]
  • 102.    元史·卷三十三·本紀第三十三·文宗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11-21]
  • 103.    元史·卷三十五·本紀第三十五·文宗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11-21]
  • 104.    彭卿雲主編.中國曆代名人勝蹟大辭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5:682.
  • 105.    韋力著.覓詩記(下).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7:1002.
  • 106.    黃溍《翰林侍講學士中奉大夫知制誥同修國史同知經筵事追封豫章郡公諡文安揭公神道碑》:揭之得姓出楚司揭氏者以官,出於漢安道侯揭陽定者以邑,出於漢陽信侯劉揭者以名,唐末有為檢校尚書左僕射使持節袁州諸軍事守袁州刺史者曰[鎮](鎖),始家於袁。與居旴江者者曰瑱,居豫章者曰稹,同祖司揭,而言姓氏者,或謂當祖安道;汝寧之族則又別祖陽信,世遠譜帙莫得而詳。公於稹為□世孫,佔籍豫章之豐城。
  • 107.    《宋元學案·卷八十三·雙峯學案》“文安揭曼碩先生傒斯”條:揭傒斯,字曼碩,富州人。早有文名。大德間,出遊湘、漢,程鉅夫為湖南憲長,特器重之,妻以從妹,與廬摯列薦於朝。三入翰林,仕至侍講學士、同知經筵事。卒官,追封豫章郡公,諡文安。先生狀鉅夫,謂:“獲出門下,受知最深。”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