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揚子云

鎖定
揚子云(前53-後18),名“揚雄”,西漢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縣)人,是西漢後期著名學者,哲學家、文學家、語言學家。其年輕時,曾一度欽慕屈原、司馬相如的辭賦。
中文名
揚子云
別    名
揚雄
出生日期
公元前53
逝世日期
公元18
職    業
文學家

目錄

揚子云人物簡介

少時好學,博覽多識,酷好辭賦。口吃,不善言談,而好深思。家貧,不慕富貴。
40歲後,始遊京師。大司馬王音召為門下史,推薦為待詔。後經蜀人楊莊的引薦,被喜愛辭賦的成帝召入宮廷,侍從祭祀遊獵,任給事黃門郎。

揚子云仕途


  揚雄從小勤奮好學,不為章句,訓詁通而已。博覽無所不見,口吃不能劇談,喜歡潛心思考。為人簡易清靜,不汲汲於富貴,不慼慼於貧賤,不修廉隅以邀名當世有大度,非聖賢之書不讀。曾從嚴君平不,通《易經》、《老子》,善辭賦。年輕時,曾一度欽慕屈原、司馬相如的辭賦。他以司馬相如的賦為範本,寫了不少華麗的辭賦,傳至京師,為漢成帝所喜,召為給事黃門郎,與王莽劉歆董賢等為同僚。以後認為辭賦不過是“童子雕蟲篆刻”,“壯夫不為也”(《法言·吾子》),轉而研究哲學。他認為,“經莫大於《易》”,“傳莫大於《論語》”,於是就模仿《周易》寫了《太玄》,模仿《論語》寫了《法言》。還撰寫了《訓纂》、《方言》、《蒼頡訓纂》等語言文字學方面的著作。王莽篡權後,揚雄為中散大夫。但他不願趨炎附勢,同流合污。所以甘願寂寞,不參與朝政,在天祿閣校書,同時自己埋頭著書。儘管如此,揚雄還是沒有逃脱厄運。
  由於劉歆之子劉棻為了討好王莽,偽造了一道“符命”(即讖緯)進獻給王莽,不料卻壞了王莽的計劃,於是被流入,“投諸四夷”。劉棻曾從揚雄學過上古文字,這就牽連到揚雄。治獄的使者來天祿閣抓揚雄,揚雄跳閣自殺,未死,後得免。以後一直默默無聞,七十一歲而死。
  揚雄思想的代表作是《太玄》和《法言》。《太玄》是他表達自己宇宙論、本體論哲學思想的著作。就《太玄》的結構和形式而言,是一部模仿《周易》而作的半哲學增筮佔之書,既有《經》也有《傳》。但揚雄還是有所創新,如《周易》用奇、偶二分法,《太玄》則用奇、偶、和三分法;《周易》注重以卦象判吉凶,《太玄》則主要以數來斷否泰,等等。《太玄》核心思想是建立了一個以“玄”為宇宙萬物的本源的哲學體系。《法言》則是揚雄表達自己人性論、倫理道德、政治學説等思想的著作。
  揚雄撰寫此書的目的,在於捍衞和發揮正統的儒家學説。在形式上,《法言》模仿《論語》,採用了問答體。就其內容而言,揚雄在書中確立了尊儒宗孔的思想,認為“通天、地、人曰儒”(《法言·君子》);唯有孔子之道是“關百聖而不慚,敝天地而不恥”(《法言·五百》);孔子、周公之道皆為治國興邦、修身論學的最高理論。主張為學者要崇本抑末,追隨周、孔的思想;又指出,諸子之學異於孔子,只有孟子、荀子不異,所以孟、荀要高於諸子,一切學説都應該以孔子為依歸,“好書而不要諸仲尼,書肆也;好説而不要諸仲尼,説鈴也”(《法言·吾子》)。在人性論方面,揚雄提出了“善惡混説”,認為人通過修身可去惡興善(參見《法言·修身》);在倫理學方面,提出了儒家的“孝”道是做人的最基本準則,“孝,至矣乎!一言而該,聖人不加焉”
  揚雄與諸葛亮齊名,在《陋室銘》中劉禹錫提及“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作者借這南陽的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揚雄的舊居來對比自已的陋室,有引諸葛亮與揚雄為自己同道的意思,也表明了作者以這二人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們一樣擁有高尚的德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