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提線木偶戲

(福建省寧德市福鼎市傳統戲劇)

鎖定
提線木偶戲,福建省寧德市福鼎市傳統戲劇,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福鼎提線木偶戲是用木偶來表演歷史故事和傳統演義的偶戲藝術形態,是閩浙地區傳統木偶戲的一種。 [3]  福鼎提線木偶戲源於宋末,流行於明清,民間稱為“七條線”。其主要分佈在福鼎白琳、貫嶺等鄉鎮,演出範圍涵蓋了福鼎市各個鄉鎮的村落和閩東與浙南地區,常常在傳統節日、民間節日和廟會、祭祀等活動中表演。 [1]  該劇種體現了福鼎地處閩浙交界、海西東北翼區域的特殊地理位置而形成的古代傳統戲劇種的歷史底藴與文化多元性。提線木偶戲不同於真人直接表演,戲曲人物更加自由,角色形象更加生動。 [3] 
2009年5月31日,福建省寧德市申報的“提線木偶戲”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項目編號:Ⅳ-22。 [2] 
中文名
提線木偶戲
批准時間
2009年5月31日
非遺級別
省級
非遺編號
Ⅳ-22
申報地區
福建省寧德市
保護單位
福鼎市貫嶺鎮文體中心、福鼎市姚氏京劇劇社(新增)
非遺類別
傳統戲劇

提線木偶戲歷史淵源

福鼎提線木偶戲 福鼎提線木偶戲
福鼎歷史沿革久遠,隸屬不一。乾隆四年(1739年),從霞浦縣劃出勸儒鄉的望海、育仁、遙香、廉江四里置福鼎縣,遷入大量的人口。歷史上,福建西南移民也曾多次遷入閩東、浙南等地,帶來了大量的境外文化信息。
福鼎提線木偶戲歷史悠久,早在宋元年間即從浙江傳入,其與浙江省泰順縣接壤的管陽鎮金山村一帶,歷史上是盛行提線木偶戲的地方,當地徐姓即保存明清木偶25身,相傳已有四五百年。1982年10月,中央民間藝術博物館李寸松教授在泰順雅陽鎮發現了明代福鼎木偶頭數個,這些木偶頭被收藏於北京的中國美術館,有孫悟空、順風耳、陳靖姑(十四娘娘)、王楊二將(之一)、五顯靈宮、茅天王等。在《中國民間美術全集·演具》卷中,這些木偶頭被標明為“福建福鼎木偶”。
福鼎提線木偶戲是用木偶來演繹故事的戲劇,是閩浙地區傳統戲的一種,民間稱為“七條線”,近代以來,實際單體多達二三十條線。
福鼎提線木偶戲最早是以宗族內部傳承其道法與技藝,清末以降,則多以師徒的傳幫帶形式存留於民間。
清代以後,福鼎與浙南文化交流頻繁,木偶戲藝人林守鈐帶領木偶戲班在福鼎管陽一帶演出,當地天竹村徐氏一家從其藝。後來,徐氏為了生計,到白琳、店下等鄉鎮發展木偶戲。
當代有影響的木偶戲表演藝術家黃泰生、姚仁貴等人師承林、徐一派,發展了提線木偶的表演特技,以富有地方特色的語言説唱劇情,在閩浙邊界一帶乃至國內外均享有較高的聲譽。同時,木偶戲藝人巖袍等人也在福鼎各個鄉村表演木偶戲,傳藝於福鼎貫嶺王氏一家,並形成獨立的戲團。貫嶺排頭村李軼卿承祖上技藝,也以家庭方式傳承木偶戲。福鼎木偶戲班最多達到二十幾個,包括“新民”“新華”“新蓮慶”等木偶戲團。有的戲團還以傳承人的名字作為戲團名稱,如“李軼卿木偶團”。福鼎提線木偶戲逐漸演變成以家族為單位進行傳承,傳承人大多是自己的家庭成員,直系和旁系親屬形成單獨的木偶戲班,繼承祖上技藝。 [3] 

提線木偶戲文化特徵

提線木偶戲表演形式

福鼎提線木偶戲主要在鄉村進行表演,於春節期間,或民間傳統節日、神明祭祀時請木偶戲藝人在宮廟中表演。一般情況下多在村中開闊地或古戲台表演。劇目多為歷史演義故事,並與民間祭祀相結合,融入了民間信仰習俗,如開場就要“打八仙”,以謝神明,就是一個典型的表演方式。
福鼎提線木偶戲的藝人操縱線長160釐米至300釐米的木偶,在戲台上表演劇情。木偶頭戴金冠,身着五色龍、鳳袍,腳穿各種皇家靴、雲頭靴、布底鞋、花鞋。根據不同劇本扮演生、旦、淨、末、醜,演義唐、宋、元、明等歷代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和平民百姓的故事。 [3] 
福鼎提線木偶戲表演可分為前台和後台,前台為提線演員的操縱表演,後台為音樂伴奏的表演,樂器有:司鼓、大小鑼、鈸、京胡、二胡、月琴、三絃、笛子、嗩吶等。木偶戲藝人身懷技藝,吹、拉、彈、唱俱全。木偶戲的配音可由提線演員及後台演員根據角色配音,口白一律由提線演員口述,提線演員一般能講五六種方言。戲劇內容由劇中人物“麻鼓長”口白介紹,使用福鼎本地方言,通俗易懂。 [3]  木偶戲藝人表演所使用的福鼎方言,主要為桐山話、閩南話、浙南話和畲族話語言相結合的語詞、語彙、和古讀音的唱腔,體現了福鼎地處於閩浙交界、閩省的特殊地理位置而形成的劇種的古老性與多元性。 [1] 
福鼎提線木偶戲有固定劇本,但沒有固定唱詞,演出形式為路頭戲,一個劇本往往演出十多天甚至個把月,演出時注重特技表現。福鼎提線木偶有個祖師爺,人稱田都元帥,俗稱“麻鼓長”即“戲鼓之長”。麻鼓長為丑角,他站在哪邊,哪邊就是好人,另一邊就是壞人。道麻鼓長口白用土語,同時麻鼓長時時分析劇情,使羣眾不但能聽懂劇情,還倍感興趣。這使得京調的木偶能根植於福鼎民間,成為羣眾喜聞樂見的劇種。 [3] 

提線木偶戲動作特色

福鼎提線木偶戲有神話戲、武打戲、文戲、審案戲、壽戲等。木偶藝人在長期的舞台生涯中創造了許多特技,如木偶人表演飛刀、划船、抬轎、拾幣、噴火、斬頭、剖腹、脱衣、變臉等,動作逼真。有的藝人能雙手提5個木偶人翻筋斗混戰而不纏線。 [3] 

提線木偶戲木偶人物

福鼎提線木偶戲班對木偶人物的設置,通常是文堂8身(五色袍6身,分黃、紅、藍、綠、白、黑,紅官、藍官2身),武堂7身(五色靠5身,白、紅戰袍2身),七生、八旦5身,師爺(俗稱王乞老)1身,陳靖姑娘娘1身,其他人物8身(院門、家院、短打等),共30身。其他特定人物(如孫悟空、豬八戒等)不計在內。一般36身謂一堂木偶。木偶的服裝需刺繡的大部分由專門的戲劇服裝刺繡藝人承製。 [3] 

提線木偶戲道具特徵

木偶頭製作精美,講究雕刻藝術。特製的木偶頭內設機關,通過絲線控制,使眼、鼻、口、舌活動。木偶頭脖子部分上尖下細,由兩根線與腹籠相連。腹籠用竹篾編織而成,胸部、臀部稍大,腰部稍細。木偶雙手用木料雕刻,其掌指關節與腕關節通過絲線控制,可做執劍、揮刀、持杯、把盞等動作。腳有“靴腳”和“旦腳”之分,均用木製,後又給木腳套上鞋靴,更顯逼真。線牌頭用竹製,中間有竹枝掛鈎。
製作木偶時先用絲繩將四肢與腹籠相連,再用青黑色絲線的上端連接線牌頭,下端連接身首四肢。絲線根數不一,視角色動作需要而定,基本線通常為7根,頭部2根,背部1根,左手2根,右手2根,因此稱為“七條線”。現代木偶一般有十幾根線,有的多達三十餘根,主要用於進行特技表演的木偶。提線木偶頭部2根線和背部1根線較為重要,3根線將木偶頭與腹籠連成一個整體,既能使木偶穩定,保持平衡,又可操縱木偶,使木偶能作前後俯仰、左右擺動等動作。
此外還有其他各種演戲需用道具100多件,包括用(有)線70多件、擺(設)30多件(如杯、壺等)、一些飛禽走獸(如龍、蛇、獅、虎等)、和十八般兵器(刀、槍、劍、戟、斧、鉞、鈎、叉、鏜、棍、槊、棒、鞭、鐧、錘、抓、枴子、流星)。 [3] 

提線木偶戲代表劇目

福鼎提線木偶戲的演出劇目主要是神話戲和歷史戲等傳統劇。神話戲有《封神榜》《媽祖宮》《八仙得道傳》《華光大帝傳》(南遊)、《臨水平妖傳》等。歷史戲有唐代題材的《隋唐三十六瓦崗寨》《羅通掃北》《薛仁貴跨海徵東》等;宋代題材的《乾坤印》《七俠五義》《再續小五義》等;元代題材的《金台傳》《天寶圖》《地寶圖》等;明代題材的《洪武劍俠》《燕王劍俠》《七巡下山東》等。 [3] 

提線木偶戲傳承保護

提線木偶戲傳承價值

福鼎提線木偶戲主要在浙南、閩東等地區表演,這些地方方言繁多,藝人要會講多種方言。因此,該戲種為傳播當地方言文化、傳承民族文化、溝通閩浙兩省人民感情、繁榮兩省邊界文化發揮了重要橋樑作用。福鼎木偶戲保存着大量古代閩浙交界地區民間婚喪喜慶及民間信仰習俗的內容;保存着“京劇”與福鼎當地方言相結合的語彙、古讀音;保存着許多古老的劇目、音樂、道具等珍貴資料。 [3] 

提線木偶戲傳承人物

黃學仁 黃學仁
黃學仁,男,漢族,寧德市福鼎人,1949年12月生,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提線木偶戲(福鼎市)第二批省級傳承人。黃學仁為福鼎“林徐派”第四代提線木偶戲傳承人,17歲向木偶戲大師姚仁貴先生學習提線木偶戲表演,在學習期間,曾出演提線木偶京劇《紅燈記》《沙家浜》《威武山》等節目。1977年參加姚仁貴組織的木偶劇團。2000年,與師兄弟張書建等人重建木偶劇團。其傳承代表性劇目有《燕王劍俠》《羅通掃北》《薛剛反唐》《七俠五義》《媽祖傳》《臨水平妖傳》《四紮金龍鞭》《滴血圖》等。2009年曾應邀到北京馬連道、老舍茶館演出《仙子白茶傳》《白茶塊板》等劇目。 [4] 
王德界 王德界
王德界,男,漢族,寧德市福鼎人,1946年12月生,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提線木偶戲(福鼎市)第三批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王德界七八歲跟隨祖父王志逢學戲,得到祖父及父親王文豹的兩代真傳。他演過的傳統劇目有《小宴》《空城計》《打鑾駕》《武家坡》《二進宮》和現代樣板戲《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紅燈記》等。1982年王德界將父親生前經營的新華木偶劇團,重新登記,重新建團。他將全部家產投入劇團建設,因演藝水平高,該團在閩東、浙南名聲鵲起。2000年至2003年,為了擴大演出市場,他辦起了車載舞台,在浙江蒼南、平陽、泰順、文成、瑞安、温州、台州至福建福鼎、柘榮、霞浦、福安、寧德、廈門等地演出。王德界除了向兒女傳授提線木偶技藝外,在劇團成立之初,為了培養木偶後繼人才,他收授20多名弟子。他還很好地保存了不少世代相傳的木偶戲抄本、偶頭、道具、面殼、樂器以及木偶身段、樂器製作等方面的材料,為保護、研究、傳承提線木偶作出了貢獻。 [5] 
姚義炳,男,1953年8月生,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提線木偶戲(福鼎市)第五批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6] 

提線木偶戲社會影響

主要表演
福鼎市新榮慶木偶劇團曾把富有福鼎地方特色的民間神話傳説故事與福鼎白茶典故相結合,改編成《太姥娘娘傳奇》木偶劇目晉京參加匯演。 [7] 
2013年,福鼎百威木偶劇團應邀到龍安開發區涵頭村演繹華光大帝(南遊記)系列劇目。 [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