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控制序列

鎖定
脈衝控制序列是一種離散的非線性開關變換器控制方法,具有瞬態響應快、無需補償網絡、控制電路實現簡單等優點.。根據控制脈衝的產生方式不同,脈衝控制序列可分為電壓型脈衝序列控制和電流型脈衝序列。在新一代天氣雷達控制序列中,剖析了數據採集單元與雷達數據採集狀態控制處理器之間的狀態與控制信息,並總結了關鍵硬件部分的典型故障排除方法,從而為雷達天線的故障維護、維修和技術支持積累經驗,達到迅速排除故障的目的。
中文名
控制序列
外文名
control sequence
拼    音
kòng zhìxù liè
所屬類別
科學技術
涉及領域
各行各業
作    用
控制序列

控制序列脈衝序列控制

脈衝序列控制是一種非線性、離散的開關變換器控制技術,它是通過兩個預設的、佔空比離散分佈的控制脈衝實現開關變換器的控制.在每一個開關週期開始時刻,PT控制器根據輸出電壓與期望輸出電壓的關係,相應地選擇高或低功率控制脈衝作為有效控制脈衝,實現對開關變換器輸出電壓的調節.根據高、低功率控制脈衝產生方式不同,PT控制可以分為電壓型PT控制和電流型PT控制.VM-PT控制的高、低功率控制脈衝的佔空比是預先設定的、頻率相同的控制脈衝,這兩個佔空比固定的控制脈衝可通過模擬或者數字電路直接產生.而CM-PT控制的高、低功率控制脈衝是通過電感電流與預先設定的兩個控制電流比較產生,所產生的高、低功率控制脈衝的佔空比是變化的。開關變換器存在電感電流斷續導電模式和電感電流連續導電模式兩種工作模態,當工作在不同的工作模態時,變換器表現出完全不同的特性.對於PT控制開關變換器,其本質是對變換器輸入能量的控制,當PT控制開關變換器工作在DCM時,在一個開關週期內,電感儲能的變化量為零,變換器輸入的能量全部傳遞給負載和輸出濾波電容.因此,在一個開關週期內,高、低功率控制脈衝輸入的能量是固定的.當高功率控制脈衝PH為有效控制脈衝時,輸出電壓上升;當低功率控制脈衝PL為有效控制脈衝時,輸出電壓下降.因此,PT控制可以實現DCM開關變換器的快速控制.
而當PT控制開關變換器工作在CCM時,在一個開關週期內,電感儲能的變化量不為零,變換器輸入的能量以及電感儲能變化量共同決定了輸入到負載和輸出濾波電容的能量.因此,電感儲能變化量間接影響了PT控制CCM開關變換器的輸出電壓.在一個開關週期內,高功率控制脈衝PH工作時,輸出電壓可能上升,也可能下降;低功率控制脈衝PL工作時,輸出電壓可能下降,也可能上升,從而導致了PT控制CCM變換器低頻波動現象的發生.雖然通過增大輸出濾波電容的等效串聯電阻可以抑制低頻波動現象,但增大ESR的同時,也增大了輸出電壓的紋波.
針對工作於CCM模式的CM-PT控制開關變換器進行研究.為避免低頻波動現象和開關不能正常關斷的問題,對CM-PT控制CCMBuck變換器進行了參數設計.通過建立CM-PT控制CCMBuck變換器的離散迭代模型,對其穩定工作域進行了分析.針對CM-PT控制CCMBuck變換器存在的負載範圍較小的問題,提出一種電流型含跨週期的脈衝序列控制解決方案.本文旨在揭示CM-PT控制開關變換器工作在CCM時的工作特性和存在的問題,並提出解決辦法,為工業設計和之後的研究提供理論依據.

控制序列CM-PT控制CCMBuck變換器的

離散迭代模型及工作域分析在上一節的分析中,雖然根據 M-PT 制CCM uck 換器的穩定工作條件, 到了相應的控制參數域所示的參數域與相應開關週期內的電感電流初值有關, 於每一個開關週期起始時刻的電感電流初值不同, 法對控制參數 H L 行求解. 此本節採用文獻中的建模方法, M-PT 制CCM uck 換器進行離散建模, 而對控制參數的選取進行研究.設第 開關週期開始時刻和結束時刻的電感電流分別為 n n+1, 出電壓分別為 n vn+1, M-PT 制 CM uck 換器的離散迭代模型可表示為採用上面的主電路參數, 據離散迭代模型 , 得不同參數變化時CM-PT 制CCM uck 換器的輸出電壓vo和電感電流iL分岔圖.為滿足條件∆vo_H>0,∆vo_L<0 將低功率控制脈衝的控制電流ILIL= :4A時,輸出電壓vo和電感電流iL隨高功率控制脈衝的控制電流IH增大而變化的情況.可知,當IH<3:5A時,只存在高功率控制脈衝軌跡, 雖然PT 制器持續選擇高功率控制脈衝, 仍然無法使輸出電壓升高到參考電壓. 3:5A H<4:66A , 現低功率控制脈衝週期, 着IH的增大, 衝序列循環週期內低功率控制脈衝所佔的比例逐漸增大. 3:81 < H<3:85 時,變換器工作在由一個高功率控制脈衝週期和一個低功率控制脈衝週期組成的週期2, 其控制脈衝序列組合記為1PH-1PL;當3:95 < H<4:01 時,變換器工作在由一個高功率控制脈衝週期和兩個低功率控制脈衝週期組成的週期3, 制脈衝序列組合為1PH-2PL; 着IH繼續增大,變換器先後經歷了控制脈衝序列組合為1PH-3PL的週期4、控制脈衝序列組合為1PH-4PL的週期5、控制脈衝序列組合為1PH-5PL的週期6 控制脈衝序列組合為1PH-6PL的週期7.
該區域內, M-PT 制CCM uck 換器的輸出電壓在參考電壓附近上下波動, 現了對輸出電壓的控制. H>4:66A , 時高、低功率脈衝的預設的控制電流值相差1.2. 於開關週期起始時刻, 感電流初值大於控制電流, 關管導通後無法正常關斷, 此CM-PT 制器無法實現對輸出電壓的控制. 見在進行參數設計時, 避免變換器工作在該區域.
採用控制參數IH=4:6A和IL=3:4A.所示為將負載電阻R作為分岔參數時輸出電壓vo和電感電流iL的分岔圖.隨着負載減輕,變換器由高功率控制脈衝組成的週期1進入多週期態,而後進入由低功率控制脈衝組成的週期1.可見,在適當的參數範圍內,CM-PT控制Buck變換器工作在CCM時具有與其工作在DCM時相似的動力學特性.對於Buck變換器,當開關管導通時,流過開關管的電流為電感電流;當開關管關斷時,流過開關管的電流為零.因此,在一個開關週期內,開關管的電流平均值為開關管導通階段電感電流的平均值.又由於Buck變換器的開關管電流即輸入端電流,則一個開關週期內輸入傳遞給負載的功率可可知,輸入電壓vin、輸出電壓vo以及高、低功率控制脈衝的預設控制電流I共同決定了負載的功率範圍.當電路參數一定時,負載的功率範圍也隨之固定.高、低功率控制脈衝的控制電流IHIL之差越大,對應的負載功率範圍也越大;可知,為保證CM-PT控制CCMBuck變換器正常工作,需使IHIL之差小於等於vo(vin2vo)T/(Lvin).因此,CM-PT控制CCMBuck變換器存在負載功率範圍窄的缺陷.

控制序列電流型含跨週期的脈衝序列控制

CCM變換器
本節對傳統CM-PT控制的方法進行改進,提出一種電流型跨週期脈衝序列(current-modeskipped-pulsePT,CM-SP-PT)控制方法,以增大其功率範圍.增加了零功率控制脈衝P0:當變換器選擇P0時,開關管在該開關週期內保持關斷.引入零功率控制脈衝的CM-PT控制原理如下:在一個開關週期起始時刻,vo6Vref時,控制器選擇高功率控制脈衝PH使輸出電壓升高;vo>Vref時,控制器將in與低功率控制脈衝的控制電流IL進行比較,當in6IL時,控制器選擇低功率控制脈衝PL使輸出電壓降低,當in>IL時,控制器選擇零功率控制脈衝P0使電感電流和輸出電壓降低.
由於引入了零功率控制脈衝,CM-SP-PT控制CCM開關變換器避免了由in>I引起的傳統CM-PT控制CCM開關變換器開關管不能正常關斷的情況,高、低功率控制脈衝的控制電流的選取不再受到(11)式的限制.因此在設計CM-SP-PT控制器參數時,只需在滿足(6)和(7)式的前提下,根據實際需要的負載範圍,通過(13)式對高、低功率控制脈衝的控制電流參數進行設計,有效增大了負載範圍.

控制序列變換器仿真驗證

採用與前面相同的主電路參數,選擇IL=3:4A,根據仿真結果,高功率控制脈衝週期的控制電流的取值應滿足IH64:66A.所示為IH=4:6A時的仿真結果,可知變換器工作在CCM模式,其控制脈衝序列組合方式為1PH-6PL.當設計控制參數為IH=4:6A,IL=3:47A時,由於不滿足∆vo_L<0,控制器持續選擇低功率控制脈衝作為有效控制信號,但依然無法使輸出電壓降低到參考電壓值.當設計控制參數為IL=3:4A,IH=4:9A時,由於不滿足in6I,在一個高功率控制脈衝週期結束時刻,輸出電壓vo>Vref,控制器選擇低功率控制脈衝作為有效控制信號,由於此時電感電流in>IL,開關管S導通後將無法正常關斷,及其電感電流的放大圖所示.開關管持續導通,電感電流以主電路固有頻率振盪;當電感電流重新減小到iL6I時,開關管S關斷.不同負載情況時CM-PT控制CCMBuck變換器的仿真波形.可見,當負載電阻R=1:3Ω時,雖然控制器連續選擇高功率控制脈衝作為有效控制信號,但從輸入傳遞到負載的功率依然小於負載需要的功率,因此輸出電壓無法達到參考電壓;隨着負載減輕,高功率控制脈衝週期內從輸入傳遞到負載的能量逐漸達到負載的要求.隨着負載繼續減輕,低功率控制脈衝出現,當R=1:4Ω時,控制脈衝序列組合方式為7PH-1PL,輸出電壓紋波約為399.36mV.負載繼續減輕,高功率控制脈衝在一個控制脈衝循環週期中所佔的比例減小,當R=2Ω時,控制脈衝序列組合方式為1PH-6PL,其輸出電壓紋波約為302.88mV.當R=2:1Ω時,一個
低功率控制脈衝內從輸入傳遞到負載的功率依然大於負載需要的功率,因此輸出電壓總是高於參考電壓.可見,在該組參數條件下,CM-PT控制CCMBuck變換器的負載功率範圍為11.90—17.86W.CM-SP-PT控制CCM開關變換器仿真結果.採用相同的主電路和控制電路參數,此時其控制脈衝序列組合方式為1PH-6PL.可見,當不出現in>IL情況時,CM-SP-PT控制CCMBuck變換器具有與傳統CM-PT控制CCMBuck變換器相同的控制規律.相同的主電路和控制電路參數,此時其控制脈衝序列組合方式為1PH-1P0-9PL.在t時刻,輸出電壓vo>Vrefin>IL,此時CM-SP-PT控制器選擇P0作為有仿真結果表明,CM-PT控制開關變換器可以通過參數設計避免其發生VM-PT控制CCM開關變換器存在的低頻波動現象,但也因此具有功率範圍窄的缺點,而提出的CM-SP-PT控制方法有效解決了該問題.

控制序列結論

本文針對工作於CCM模式的CM-PT控制開關變換器進行了研究.基於離散迭代模型得到了CM-PT控制Buck變換器正常工作的工作域.根據工作域提出了保證CM-PT控制Buck變換器正常工作的條件,並根據條件進行了參數設計.CM-PT控制CCM開關變換器雖然可以通過參數設計,避免其發生VM-PT控制CCM開關變換器時的低頻振盪現象,但由於要保證開關管的正常關斷,需使高、低功率控制脈衝週期預設的峯值電流之差小於某一值,因此限制了開關變換器的負載範圍.提出一種CM-SP-PT控制技術,通過引入零功率控制脈衝,使高、低功率控制脈衝週期預設的峯值電流的選取不再受限,有效解決了CM-PT控制CCM開關變換器負載範圍窄的問題.仿真結果證明了理論分析的正確性. [1] 

控制序列控制序列故障分析

控制序列故障報警分析

如果DAU或RDASC終端通信時出現輸入輸出(I/O)差錯,就發出報警(MMII/OSTATUSERRORDAUIOSTATUSERRORIO差錯的狀態、日期和時間都包含在記錄RDA性能的數據中。如果在5min內出現3次DAUI/O差錯,MULTDAUIOERROR-RDAFORCEDTOST-BY)就置位。當DAU讀入RDASC命令時,如果讀命令發出後,DAU沒有在一個循環中把有關數據返回就調用DAUSTATUSREADTIMEDOUT報警。如果向DAU發送命令時,RDASC程序指示暫停就調用SENDAUCOMMANDTIMEDOUT報警並再一次發該命令,如果連續3個命令暫停就調用MULTDAUCMDTOUTS-RESTARTINITIATED報警。當DAU和終端接口初始化之後,則根據初始化是否成功將RDA性能數據中包含的DAU初始化狀態和維護控制枱狀態設定為OK或FAIL,如果在初始化過程中檢測初始化差錯就調用報警DAUINITIALIZATION或MMIINITIALIZATION如果調用了MMIINITIAL-IZATION或MMIIOSTATUSERROR報警在不超過2s的時間間隔內定期嘗試接通維護控制枱接口,直到接口初始化成功為止。調用以下任一種報警,就進行類似的嘗試重新接通DAU接口:DAUSTATUSREADTIMEDOUTDAUINI-TIALIZATIONERRORDAUIOSTATUSERRORMULDAUIOSTATUSERROR-RDAFORCEDTOSTBY如果在DAU數據接收電路中檢測奇偶差錯或成幀差錯,就調用DAUUARTFAIL報警。如果RDASC控制軟件或DAU初始化功能不能在一個合理的時間間隔內(不超過45s)完成,就調用INTSEQTIMEDOUT-RESTARTINITIATED和CONTROLSEQTIMEDOUT-RESTARTINITI-ATED報警,就出現了所遇見的報警信息。RDASC與DAU之間通信失效,暫停連鎖門就使發射機、波導開關、伺服電機停止工作,雷達無法正常開機。

控制序列故障排除

由於某些硬件出現故障或者不穩定也可能導致DAU或者RDASC終端通信出錯從而引發天線控制序列超時故障報警,所以本文總結了如下幾點關鍵硬件的典型故障排除方法。
天線角碼故障。天線相對於底座的移動是靠俯仰電機和方位電機來完成,伺服電機的速率和控制數據由RDASC產生,並由伺服控制方位和俯仰伺服環路電路來譯碼和施加,軸角編碼器裝置傳感天線的實際位置並把這些數據經過俯仰和方位伺服電路和伺服控制傳回RDASC處理器。軸角編碼器工作異常時還會出現閃碼,發現軸角編碼器報警燈亮時處理如下:關發射機、接收機、伺服電源,開RDA電源;天線底座安全鎖開關打到“安全”位置,插入停止銷;用萬用表交流檔測方位、俯仰的旋轉變壓器Z1、Z2腳之間的激磁電壓;方位旋轉變壓器在天線座二層頂部(軸角盒正上方);俯仰旋轉變壓器在天線座俯仰電機後面;正常值為11.5V左右,若測得的值明顯偏低則需更換軸角盒電路板上以下電容:方位不正常更換電容C11,俯仰不正常更換電容C19(均為50V,100uf);若激磁電壓正常,可以調試軸角編碼盒電路板上的以下電位器:方位調節電阻器RP3,俯仰調節電阻器RP4;正常後拔出停止銷,天線底座安全鎖開關打回“工作”位置。按照正常程序開機,RDASC軟件能夠正常讀取天線角碼數據,雷達開機正常工作。 [2] 

控制序列反饋控制過程

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是企業擁有的通過運用知識、信息和技術,經過一系列的研發、實驗、生產和銷售等環節的創新過程,使企業獲得商業利潤或競爭優勢的特性。只有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構成要素進行深入分析,才能對技術創新能力的衡量指標做有益分解,從而對其做出科學合理的評價。要想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進行正確的分析和評價,必須有正確和科學的認識論為指導,這樣才能透過複雜的表面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特徵。由於缺乏統一的理論和概念框架的指導,許多學者在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進行分析和評價時,往往出現指標羅列和概念混淆的現象。利用系統控制原理來對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進行分析,是把企業的技術創新過程看作一個具有自我調節能力的反饋控制系統,即把企業的技術創新過程看成一個由不同的環節和要素組成的複雜系統,內部各環節和要素之間不僅產生相互影響和作用,而且整個系統還要受外部環境因素的影響。同時,作為企業生產管理系統的一個子系統,企業的技術創新過程要受管理系統中其他子系統和構成要素的影響。利用反饋控制系統的特性,可以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構成要素和影響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效率發揮的要素進行科學的歸類和區分。

控制序列企業技術創新的反饋控制過程

反饋控制系統
控制系統是控制論中研究的系統,是指用某種方式調節和控制信息流、能量流、物質流等的任意一個系統。它一般應包括三個必要的元素:主控系統(即控制主體或控制器)、受控系統(即受控客體)以及將控制作用傳遞到受控體的傳遞者。一個開環的控制系統一般由三個子系統組成,即輸入子系統、輸出子系統和狀態子系統,在開環控制系統中,輸出量對控制沒有影響,信號從輸入到輸出,沿前向傳送。其構成簡單,但控制精度低,不能對擾動產生控制力,使用於要求不高的場合,如馬路的紅綠燈控制。
但在現實的生產活動中,受外界環境等多種因素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的影響,輸出的結果可能並不理想,需要根據輸出的結果及時調節系統的輸入和運行,以增強系統的環境適應性,於是就形成了閉環控制系統,又稱反饋控制系統。在反饋控制系統中,輸出量通過反饋產生控制作用,信號不再是單向傳輸,提高了控制的精度,有效的抑制作用於被控對象的干擾。
由於企業的技術創新過程是個複雜的系統過程,在現有的技術條件下,很難對其整個過程進行精確描述,這樣我們可以藉助系統的“黑箱”原理,把複雜問題相對簡單化。所謂“黑箱”原理是指,在認識的某一階段,把認識對象看作一個封閉的箱子,只瞭解外界對它的輸入、輸出,而不深入其內部瞭解其具體機構。這種方法可以引導人們自覺、主動地討論問題的層次和範圍,在這一層次的問題弄清楚之後,再根據需要深入到下一層次的細節,這樣通過逐步分解法,可以逐步把“黑箱”變成“灰箱”,最後變為“白箱”。把企業的技術創新過程看成一個反饋控制系統,是因為它符合反饋控制系統的基本特徵:企業技術創新的目的是通過不斷創新產品、工藝、服務等來增加企業的價值;而且整個創新過程需要在人、財、物、信息的投入和運行方面相互協調配合;企業的技術創新過程是由創新的各個階段構成的複雜整體,各個階段又有其相應的構成要素;作為一個連續性的過程,它需要根據企業內外環境的變換、創新的實施情況,對創新過程的內部結構及運行進行及時協調,以便使企業的創新更符合市場的需求。因此企業的技術創新過程具有反饋控制系統的目的性、整體性、層次性、環境適應性和反饋性。按照反饋控制系統的結構,可以把企業的技術創新過程看成由輸入、創新過程、輸出、反饋等要素組成的系統。
(1)創新輸入
創新輸入是技術創新系統之外對企業技術創新過程投入的資源、信息、能量。主要包括企業生產組織管理系統投入的資金、人力資源、儀器設備、技術、信息、知識等要素。在創新的輸入過程中不僅要保證各種輸入的來源,而且要處理好投入要素在不同創新項目間的分配問題。需要企業提前進行相應的預算、策劃和籌措,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確定最佳的投入方案,即保證創新的投入水平,又要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企業技術創新的過程也是一個知識的生產過程,信息、知識、技術等無形資源的投入能實現邊際效益的遞增,因此在創新的輸入階段,企業尤其要重視相關知識和信息的輸入。
(2)創新過程
創新過程是企業技術創新系統的受控對象,是利用企業投入的資源進行技術創新的具體實施過程。對企業技術創新系統整個的輸入到輸出的過程來講,這個過程是指相對狹義的創新過程,即從新概念的產生然後經過細緻的設計或試驗計劃,再通過反覆的試驗和測試到最後新技術成果的產生過程。正如威爾特和克拉克所説的那樣,企業技術創新的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地通過解決一系列問題降低不確性的過程,從審視階段進入選擇階段,再到最後的實施階段,從而最終將技術和市場結合在一起。他們將這一過程稱為“開發漏斗”,即從最初創意的出現到最後的成果輸出,通過不斷的設計、試驗,不確定逐步減少,成果目標越來越明確。
市場的競爭日趨激烈,創新過程充滿複雜性和不確定性,機會稍縱即逝。所以需要採用先進的手段對創新過程進行管理和控制,對創新的實施進行隨時的跟蹤和檢查,以儘可能提高創新速度,減少創新風險,避免不必要的損失。
(3)創新輸出
創新的輸出是企業技術創新系統的最終成果,也是整個系統存在和運行的目的。對於企業來説,創新的輸出過程也是企業技術創新成果與市場結合的過程,是企業進行新技術推廣應用的過程。技術創新的輸出階段也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因為在新產品的推廣過程中,需要大量的市場投入。一方面需要加大宣傳力度,增加客户對新技術產品的認知程度。另外,要選擇目標客户羣進行推廣試驗,通過現身説法來增強潛在客户對新產品的信心。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和一些不法企圖,在新技術產品的推廣過程中,企業要加大對自己產品的知識產權保護力度,避免受到不法侵害。
(4)反饋過程
由於當前國內外對企業技術創新的研究中,很少有人把企業的技術創新過程看成一個反饋控制系統,使企業的技術創新過程始終處於一個直線輸入和輸出過程,而不是一個閉環的連續過程。反饋過程的引入,使企業的技術創新過程變成有計劃、有目的的系統工程,使其更加科學合理,符合實際情況。一個完善的企業創新系統就是一個需要根據技術創新的實際結果不斷完善和提高的自適應系統,因為創新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反覆試驗的過程,其不確定或不可控因素很多,需要根據變化的情況及時調節創新投入和實施過程,為今後技術創新工作提供有益的指導意見,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創新系統的總體目標。技術創新的反饋過程實際上是一個信息的蒐集和傳遞過程,反饋控制過程需要明確反饋內容、反饋方式、反饋時間等,企業需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確定反饋過程的具體實施。反饋的內容包括要客户對新技術產品的反應信息、市場的潛在需求信息、競爭對手的相關信息等。在信息反饋過程中,既要保證獲得企業創新發展所需要的信息,又不至於使企業陷入垃圾信息的汪洋大海,浪費相關人員的時間和精力。既要保證信息的及時傳送,又要防止信息傳送過程的失真變形。二、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構成要素按照企業技術創新系統的構成要素,可以把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分為投入能力、研發製造能力、產出能力和反饋能力。

控制序列創新投入能力

創新投入能力是指企業投入創新資源的數量和質量。一般分為R&D投入和非R&D投入,R&D投入能力集中體現在經費、人員和設備的投入上,包括技術人員的數量、文化技術素養、設備的投資額、設備的先進程度等。非R&D投入是指企業技術引進和技術改造的費用,還包括政府對企業的支持和投入。由於我國目前大多數企業自主研發能力比較弱,技術引進與消化吸收及技術改造可能成為企業技術創新的重要內容。

控制序列研發製造能力

研發製造能力反映了企業利用現有的信息、知識、人力及各種物質投入,通過選題、制定方案、反覆試驗,從而解決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碰到的技術難題的能力。研發製造能力一方面反映了企業對現有的科學技術知識進行新的組合和綜合,並結合當地市場環境和本企業的特點,對基礎研究成果進行進一步的開發,增強其市場適用性的應用研究能力。另一方面反映了企業通過新材料、新工藝、新產品等的研製來提高企業收益水平和市場份額的技術開發能力。對於通過外部的合作引進技術的企業來説,任何一項技術都有它的使用條件和設備人員要求,因此企業的研發制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能力則表現在企業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甚至創新的能力。只有對引進的新技術進行很好的消化、吸收,才能在技術引進中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減少企業對外部的技術依賴。

控制序列創新產出能力

企業創新的產出能力是反映企業通過一系列的投入、研發過程產生成果的能力,創新產出是企業創新系統運行的目標,其能力的強弱反映了企業技術創新系統運行的效果。企業技術創新產出可以分為直接產出和間接產出。直接產出包括一種新產品、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新知識產權,甚至是企業產品的一種新包裝等,是企業技術創新的直接成果。間接產出是直接產出通過產品的市場化給企業帶來的效益,包括銷售額的增加、利潤率的提高、收益的增加等。直接產出只有化為間接產出即給企業帶來效益才真正實現企業技術創新的目的。只有具有較高的間接產出能力才能提高技術成果的商品化程度,增加企業創新的動力。間接產出能力同時也受直接產出能力的制約,如果企業直接產出能力較弱,同樣不可能帶來較高的創新收益。直接產出能力和間接產出能力只有相互配合,協調發展,才能提高企業的創新效率。

控制序列反饋控制能力

反饋控制能力反映的是企業在技術創新過程中信息的蒐集、甄別、加工處理和傳遞能力。信息的蒐集能力需要企業能及時的獲得儘可能全面的、有益提高企業技術創新水平的相關信息,尤其是創新產出及實施方面的信息,以便能跟預期的目標作比較,找出差異和應對措施。但是由於信息的來源和渠道各不相同,有些信息可能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提高並沒有多大的利用價值,甚至有些可能是虛假信息,因此需要企業有較高的甄別水平和分辨能力,要去偽存真,提高信息的質量。簡單的信息羅列一方面不利於信息的傳輸和使用,同時可能很難從這些原始的信息中發現其反映的實質問題,因此需要對蒐集到的原始信息進行歸類整理、加工分析,增強信息的實用性。加工整理好的信息要通過一定方式和渠道反饋到相關的技術研發部門,這樣才能發揮信息對技術創新過程的指導作用。信息傳輸的能力要求企業快速、準確的把加工整理好的信息傳遞給信息的使用部門。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