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接龍吹打

鎖定
接龍吹打樂是重慶市巴南區接龍鎮的民間器樂樂種,至遲在明代末年就已正式形成。經過四百多年的傳衍,接龍吹打有了很大發揮發展。接龍吹打有吹打樂、鑼鼓樂、吹打唱三大類別和丫溪調、下河調、青山調等7個品種,983首樂曲。接龍吹打根植於廣大山民,成為山區崛起的音樂力量,被譽為巴渝文化的一朵奇葩。2006年,接龍吹打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文名
接龍吹打
特    點
品種多樣、曲調豐富
地    區
巴渝文化
發    展
樂班二百六十餘個
樂    器
嗩吶、鼓和鑼
發源地
自力村

接龍吹打簡介

接龍吹打源於元明時期小觀自力村。相傳,由石達開敗兵留駐萬盛青山,而後又由青山調高手向紫欽逃荒將其傳入接龍自力村。古巴人創造的巴渝舞,自創改良發明的吹打樂器,流傳於巴南區接龍鎮及其周邊地區。
經過四百多年的傳衍,接龍吹打有了很大發揮發展。接龍民間吹打樂被譽為巴渝文化的一朵奇葩。 [1] 

接龍吹打樂曲

經400多年的發展,接龍吹打衍生出“吹打樂”、“鑼鼓樂”、“吹打唱”三大類別983首樂曲。這些樂曲對生產、生活中的客觀事物,採用擬聲、狀形、達意、傳情、描事等手法,惟妙惟肖。
至今仍廣泛流傳而影響較大的有丫溪調、青山調、下河調、昆詞、教儀調、伴舞鑼鼓、將軍鑼鼓7大品種。
這些吹打樂既有源於對古代巴渝歌舞的繼承,也有對民歌、時令小調等曲種廣泛吸收,又從戲曲、曲藝樂曲中引進,還從外地民間吹打樂中直接納入,種類繁多,曲目豐富。
如昆詞,有流利悠遠的特色,傳入接龍後與當地吹打樂結合,唱詞既有風花雪月、林蟬聽泉等曲詞。又融入川劇唱段,這種品種在全國都很稀有。
如丫溪調,有吹打樂曲152首,源於接龍境內丫溪河流域,為地道的本土器樂曲。它最大的特色是由樂器“大”而形成的慢節奏大吹大打,多用於喪葬、祭祀等活動。為表達人們對送別親人的沉痛心情,樂手用低音嗩吶吹奏,二鼓振節。
下河調,有吹打樂曲125首,系在丫溪調的基礎上,吸收五布河下游、與接龍一衣帶水的姜家、木洞地區的吹打樂曲的某些特質融合而成。
青山調,則有吹打樂曲108首,相傳為清末農民起義農民將領石達開兵敗重慶萬盛,敗兵留駐青山,其軍樂之一的吹打樂曲流傳青山一帶,而後傳入接龍。
目前,接龍吹打的曲牌主要有“大號牌”、“朝排”、“將軍令” “風入松”等。

接龍吹打樂器

目前,巴南區已有接龍吹打樂班260多個、樂手近2000人,保存有上百年的古老樂器56件,其中4件的傳承歷史在400年以上。
接龍民間吹打樂的樂器種類,可分為吹奏類、打擊類、拉彈類3大類別。最主要的是嗩吶、鼓和鑼。
每種打擊樂器各有規格,組成各式音階曲調。在演奏過程中,通常以嗩吶為主、以鼓指揮,因而構成嗩吶主奏、以鼓振節的導樂性特徵。
跟音域近五個八度,破空透遠,其音洪亮的永成吹打以及音量大、力度厚,音色明快的金橋吹打相比,接龍吹打樂的調式和板式不像其它樂器那麼繁複、華麗,反而顯出一種特有的簡約美和質樸美,從而構成調式、板式的簡樸性特徵。

接龍吹打樂器特點

外國友人學習接龍吹打 外國友人學習接龍吹打
其特點:品種多樣、曲調豐富、師傳樂班、流派紛呈。它有吹打樂、鑼鼓樂、吹打唱三大類別和丫溪調、下河調、青山調、昆詞、教儀調、將軍鑼鼓、伴舞鑼鼓7個品種,擁有樂曲983首。接龍吹打的曲牌主要有【大號牌】、【朝排】、【將軍令】、【水龍吟】、【南鑼】、【六幺令】、【風入松】等。

接龍吹打發展

重慶市巴南區現有樂班二百六十餘個、樂手近兩千人,保存有上百年的古老樂器26件,其中4件在200年以上。樂班不僅經常參加本地民眾婚喪壽慶儀式的演出,而且曾多次組團(隊)參加市、區(縣)的比賽演出,被區、市、中央及台灣電視台攝製成專題片向全國和海外播放。同時,還出版了約八十萬字的《接龍吹打樂》、二十餘萬字的《鄉樂新韻——接龍吹打樂論文選》。1991年,重慶市文化局將接龍鎮命名為“民間吹打樂之鄉”,併成立了民間吹打樂協會,時有會員500餘人;1996年接龍鎮成立了民間吹樂藝術團。1999年,又將接龍吹打樂命名為“巴渝十大民間藝術”之一。在2000年3月重慶市文化局、重慶晚報等單位通過羣眾投票和專家評議的方式,評出的“巴渝十大民間藝術”中,“巴渝吹打”榜上有名,就是專指巴南區接龍鎮和萬盛區金橋鄉的民間吹打樂。 伴隨着社會的發展,根植於廣大山民中,不斷繼承、發掘、創新的民間吹打樂形成了風格各異、色彩鮮明的特點,成為山區農村崛起的民間音樂力量。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接龍吹打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8年,接龍鎮被國家文化部正式命名為首批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2014年,再次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接龍吹打表演 接龍吹打表演
接龍吹打、接龍梆鼓舞等是接龍最具特色的民俗文化節目。

接龍吹打傳承意義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北重慶市巴南區接龍鎮文化體育服務中心獲得“接龍吹打”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 

接龍吹打保護措施

為了保護和傳承接龍吹打,巴南區率先開辦“接龍民間藝術專業班”中職教育,將“非遺”保護融入職業教育,同時命名區級項目傳承人74名,以骨幹帶頭人的作用引領“非遺”項目傳承發展。同時,巴南區還編制了《接龍吹打》教材,進入全區40所學校課堂,讓孩子們感受傳統“非遺”的悠遠魅力。
隨着接龍吹打這一民間技藝的發展,如今在接龍的婚禮、開業慶典,甚至新春文娛晚會現場,都時常可以欣賞到這些民間絕活表演,而這些鼓起腮幫仰着頭吹奏嗩吶的,有一部分人竟是十七八歲的年輕娃娃。這些“90後”的吹打手是2007年初從上萬名青少年中海選而出的,如今經過幾年封閉式訓練,已經出師登台,成為了年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自力村學習非遺文化 自力村學習非遺文化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