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接官亭

(合肥市古德勝門外接官亭)

鎖定
接官亭在今天合肥市蕪湖路與金寨路交口稻香樓附近,過去有一座涼亭,是迎接來肥官員的所在,坊間俗稱接官亭。廬州城自古就有“出威武,進德勝”的傳統。 遠征的將士或是離家遠行的遊子,一般選擇從威武門出去;而得勝歸來的將士以及遠道而來的客人,大都選擇從德勝門進城。
中文名
接官亭
位    置
交口稻香樓附近
建亭由來
合肥市以德勝門為界,
官    位
官至吏部尚書

接官亭官本位色彩

今天的合肥稻香樓風景 今天的合肥稻香樓風景
謂接官亭,就是專門迎接來往官員的固定地點,過去全國各地都有。 都説我國是禮儀之邦,迎來送往本是人之常情。 本體現了中國人好客秉性的迎送,一旦被移植到封建官場上,就變了味,呈現出扭曲的官本位色彩。
稻香樓
有人説,合肥的接官亭,見證了上千年封建官場的禮儀,詮釋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儒家文化,那是有一定道理的。官場上流行的是官大一級壓死人,尤其是朝廷的命官或欽差大臣,對下面的官吏有生殺予奪和向皇帝進言的特權,地方官吏豈能得罪。當一品大員路過這裏的時候,全城的官吏和富紳自然要傾巢出動,恨不能迎接得越遠越好。

接官亭建亭由來

去北邊為城內,南邊為城外。大大小小的官員到廬州來,地方官員當然要出城迎接。那距離也是隨着官職的大小而有變化,官越大,迎接的距離越遠,有的甚至要到兩地交接的地界。
不過,早些時候,合肥也沒有所謂的接官亭,大家都是按照來肥官員的官階,決定迎接距離的遠近。接官亭的修建還要感謝退休在家的老宰相李天馥
當 時,官至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的李天馥,晚年回到老家合肥頤養天年。這位“學行俱佳”的一品大員,不僅沒有給當地政府和百姓找麻煩,反而做了許多有益於地方的好事。清朝的時候有個規定,比當地官員職位大的如巡撫或王公大臣等蒞臨合肥,廬州知府與合肥知縣都要迎接到城外十里之處。有一次一位朝廷命官到合肥視察,廬州知府與合肥知縣恭請李天馥陪同出城迎接,李天馥覺得這個繁文縟節太勞民傷財了,就叫廬州知府與合肥知縣出德勝門在稻香樓前面迎接即可。朝廷命官為此大發脾氣,李天馥卻冷冷地説,當今皇上見了我都禮讓三分,難道還要老夫懼你不成。那位朝廷命官趕忙賠着笑臉。
其實,地方官員也是屢屢為此所累,有了李天馥這個由頭,正好就湯下麪。他們打着老宰相的旗號,在德勝門外蓋了個接官亭,不管官大官小都在這裏迎接。老百姓交口稱讚,都説李天馥扭轉了官場上一個陋習。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