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接受學習

鎖定
所謂接受學習(reception learning),指人類個體經驗的獲得,來源於學習活動中,主體對他人經驗的接受,把別人發現的經驗經過其掌握、佔有或吸收,轉化成自己的經驗。 接受學習區別於發現學習之處,在於這種學習中,主體所得到的經驗是來自經驗傳遞系統中,他人對此經驗的傳授,並非來自他自己的發現與創造。 低級的接受學習主要表現為呆讀死記、“一知半解”、“半通不通”。 高級的接受學習則表現為“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精通”或“融會貫通”等等。總之,不能認為,接受學習是低級的。
中文名
接受學習
外文名
reception learning
應用學科
心理學

目錄

接受學習過程

首先,學生在原有的知識結構中找到與新知識有關的舊知識,這些舊知識是理解新知識的基礎;其次,通過分析與比較等認識活動,找到新知識與有關的舊知識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最後,通過抽象概括等認識活動,促進新舊學習內容有機的結合,使知識不斷系統化,形成一個更進一步分化的知識結構。 [1] 

接受學習解析

與發現學習相對的一種學習方式。即學習者把以現成的定論的形式呈現給自己的學習材料與其已形成的認知結構聯繫起來,以實現對這種學習材料的掌握的學習方式。接受學習這種方式不依靠學習者的獨立發現。美國教育心理學家D.P.奧薩貝爾是倡導這種學習方式的代表。 [2] 
接受學習常被人認為是鸚鵡學舌式的機械學習。奧薩貝爾用有意義學習理論加以科學的分析,指出它不能與機械學習劃等號,而完全可以是有意義的。接受學習是機械的還是有意義的,取決於學習發生的條件。有意義學習需具備兩個條件:①學生要具有意義學習的心向,即把新知識與認知結構中原有的適當觀念關聯起來的意向。②學習材料對學生具有潛在意義,即學習材料具有邏輯意義,可以和學生認知結構中的有關觀念聯繫。這兩個條件缺一不可,否則會導致機械學習。這就是説,不管學習的材料內容有多大潛在意義,如果學生的心向是要逐字逐句記住它,學習就可能是機械的;反之,不管學生有怎樣的有意義學習心向,如果學習的材料內容純屬任意的聯想,學習也不能是有意義的。然而,倘若符合上面提到的條件,教師能將有潛在意義的學習材料同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聯繫起來,學生也能採取相應的有意義學習的心向進行學習,那麼在這樣條件下發生的學習將是有意義的。奧薩貝爾的接受學習故特稱為有意義接受學習(meaningful reception learning)。
有意義接受學習是一個積極主動的過程。它要求學習者進行一系列活動:①在決定新知識登記到已有的哪些知識中去時,需要對新舊知識的“適合性”作出判斷;②當新舊知識存在分歧和發生矛盾時,需要進行調節;③新的命題通常要轉化為個人的參照系(frame of refer-ence),與學生個人的經驗背景、詞彙、觀念結構趨於一致;④如果找不到作為調節新舊知識分歧或矛盾的基礎,需要對更有概括性容納性的概念進行再組織。然而,這裏的學習任務實質上是呈現而不是發現,上述活動限於要求理解學習材料的意義,新舊知識趨於一體化。 [1] 

接受學習意義

許多學科的材料都是有一定的組織體系的,其中的大部分內容,特別是一些理論性材料,不一定需要親身實踐和獨立發現,通過有意義接受學習就可以掌握。在這一點上説,有意義接受學習是一種有效的、首要的手段。它比發現學習更為經濟實惠。但是,實際生活中的許多問題,學生技能與學習方法的掌握則需通過發現學習才能解決。因此,在論述有意義接受學習的作用時不能貶低發現學習。此外,組織教學以意義接受學習為主時,重要的是注意併發揮“組織教材使清晰、穩定而明確的意義得以出現,並作為有組織的知識體系長期堅持下去”的這一職能。它要求教師進行創造性勞動,不是照本宣科。 [1] 
參考資料
  • 1.    鍾毅平,葉茂林主編.認知心理學高級教程:安徽人民出版社,2010
  • 2.    丁錦紅,張欽,郭春彥著.認知心理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