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採訪札記

鎖定
札,是古代學寫字用的小木片。札記是讀書時摘記的要點和心得。採訪札記是記者把採訪中所見、所聞、所感、所思擇要記錄下來,公開發表的一種新聞體裁。採訪日記、採訪隨感錄等,都可歸入採訪札記這種體裁,常用第一人稱寫作。 [1] 
採訪札記一般具有以下特點:(一)主題切中時弊,是廣大羣眾普遍關心或實際工作中急需解決的問題。(二)材料典型。採訪札記的材料不在多,而在精,要有代表性,能説明深刻的主題。(三)寫法自由,不拘一格。採訪札記的寫法比消息、通訊更自由,可以記事、議論、抒情,可以運用雜文筆法、散文筆法、政論筆法,可以採用多種修辭手法。 [1] 
寫好採訪札記,一要尖鋭潑辣,旗幟鮮明,一針見血;二要生動活潑,妙趣橫生,親切自然;三要短小精悍,言簡意賅,給人留下思索和回味的餘地;四要恰當地運用形象思維,注意精選生動形象的細節。 [1] 
中文名
採訪札記
外文名
reporter’s note [2] 
概    念
記者把採訪中所見、所聞、所感、所思擇要記錄下來,公開發表的一種新聞體裁
特    點
材料典型等

採訪札記名詞解釋

採訪札記是一種可以公諸於眾的小型“情況反饋”,往往是記者完成新聞報道任務同時的副產品,着眼點在於交流信息、推動工作。它的題材範圍較小,也不像通訊那樣強調指導性,然而某些新發生、新發現的情況和問題,卻又是為社會公眾所關注的。記者用短小精悍的札記形式,把所見所聞所感如實記錄下來,可起到闡明新情況、新問題以及匡正視聽、明辨是非和提醒注意等作用。
採訪札記這一新聞邊緣體裁,是黨的十屆三中全會以後,在新聞改革中逐步流行起來的。札,原指我國古代寫字用的小而薄的木片,札記是求知的人讀書時信手摘記的要點與心得,是一種隨筆記下來,加以公開報道的一種新聞樣式。報紙上出現的採訪筆記、採訪日記、採訪手記、採訪雜感、採訪隨感、採訪見聞等均屬這一類。

採訪札記寫作要求

1.有為而發,針對性強
採訪札記既然是一種可以公開的“情況反映”,這種體裁的行之本身就要求記者能抓住那些當前羣眾十分關心的熱門話題,或那些能切中時弊的問題。前者,如《文匯報》1992年8月15日的《細聲扣詢兼職事,莫問我從哪裏來——黃浦區科技人員謀求第二職業心態錄》便是一例。科技人員業餘兼職,本來是一件好事,可是由於傳統觀念作怪,卻有人視作“壞事”。這一來,讓不讓科技人員業餘兼職,就成了是否真的搞改革開發的一個測量表,成了知識界的一個焦慮點和社會上的一個熱門話題。上海黃浦區科委開了綠燈,科技人員心頭一熱,躍躍欲試,但早先壓在心頭的烏雲不能説已經驅散淨盡,有的人不免仍有所疑懼,於是就出現了既想搞又擔心的複雜心態。針對這種情況,記者在札記中表示了理解和支持的態度,有的放矢地指出,允許科技人員從事第二職業,於國於民都有好處。
至於那些切中時弊的問題,多半是已到了非解決不可的地步,記者把它端出來,目的就是要讓全社會都來關心它、政治它。例如在1989年間,《中國青年報》的一篇採訪札記,在陳述當地師範院校招生難的種種事實後,尖鋭地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繁榮的經濟掩蓋了脆弱的教育,廣東的師範院校幾乎辦不下去了。”
2.事實典型,説服力強。
採訪札記篇幅短小,無法一二三地羅列材料,只能選擇那些典型突出、有説服力的事實。例如新華社記者採寫的《40:1與1:10的警示》(《人民日報》1988年8月20日),説的是上海市在三年多的時間裏,引進技術設備1000多項,用外匯10億多美元,但用來消化吸收外來技術的資金僅9600萬人民幣,兩者相比為40:1。而在日本,每引進1美元的技術,卻用10美元進行消化改造,比例為1:10.這兩個數字非常典型,尖鋭地指出了我國引用體制上的弊端。
3、自由靈活,生動活潑
札記體本身帶着隨筆的性質,所以,寫作採訪札記,也是意到筆隨,自由靈活,好比朋友話家常,親切自然。可以是邊敍邊議,可以是散文筆法,可以是敍述中夾着白描,還可以對某個細節進行聚焦“放大”。例如,《平視,是一種瞭解——全國個體勞動者第二次代表大會採訪札記》,就是一篇集感想、評論與分析於一身的隨感錄。它針對現實生活中對個體勞動者的各種誤解、提出既不要仰視、也不要俯視他們,只有平視,把他們看作身邊普通的一員,才會有呵護實際的瞭解。
參考資料
  • 1.    邱沛篁,吳信訓,向純武等 主編.新聞傳播百科全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第187-188頁.
  • 2.    胡志勇 主編.漢英社會科學大詞典.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第12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