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採菱城遺址

鎖定
採菱城遺址,又稱黃楚城遺址,位於湖南省常德市桃源縣青林回族維吾爾族鄉黃楚、金雞兩村,總面積約498000平方米,為戰國至漢代城址。 [2] 
1981~1985年,先後數次考古調查發掘採菱城遺址,城址為長方形,城垣南北長約830米,東西寬約600米,城垣為黃色粘土夯築,四周有護城河,是湖南省保存較好的古城址之一。在城內採集到大量的夾砂紅陶、夾砂灰陶和泥質紅陶、泥質灰陶陶片,器物有繩紋筒瓦、繩紋陶鬲,經鑑定年代均屬東周時期,與清光緒《桃源縣誌》所載年代相吻合。遺址墓葬區墓葬分佈密集。南北長約500米,東西寬約100米的範圍內有大小古墓數百座,1984年9月,發掘70座。採菱城遺址保存完好,文化內涵豐富,對研究沅水中下游楚文化有較高價值。 [2]  [6] 
2013年5月,採菱城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採菱城遺址
地理位置
湖南省常德市桃源縣青林回族維吾爾族鄉黃楚、金雞兩村
所處時代
戰國至漢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7-0371-1-371

採菱城遺址歷史沿革

椐清光緒《桃源縣誌·疆域志·沿革》載:“古採菱城,在縣東十五里,楚平王築”。 [2-3] 
1982年8月,常德市文物工作隊會同桃源縣文物專幹進行了第一次調查並將調查情況上報,經湖南省文物專家實地考察後,定名採菱城。 [3]  [5] 
採菱城城牆  採菱城城牆 
1983、1984年,再次調查並試掘。採菱城址規模較宏偉,城內陶片堆積豐富,器類有繩紋陶鬲足、陶豆、灰陶筒瓦和灰陶排水管。經鑑定均屬楚文化遺物,與《桃源縣誌》載“採菱城為楚平王築”時代相吻合。 [3] 
城址內鑽探土樣 城址內鑽探土樣
2016年11月至2017年2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組織桃源縣文物局等相關單位業務人員,組成了採菱城遺址文物調查勘探隊,對採菱城遺址所在區域開展了兩次考古調查與勘探工作。分別對城內遺蹟分佈及城牆、城壕情況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調查瞭解。 [3] 

採菱城遺址遺址特點

綜述
採菱城航拍現狀圖 採菱城航拍現狀圖
採菱城遺址東臨沅江,北近白洋河,城址在平地稍隆的崗地上。遺址分為城址區和墓葬區。 [2] 
城址區
採菱城復原線圖 採菱城復原線圖
城址呈長方形,坐西朝東,南北長約830米,東西寬約600米,護城河寬20~30米,總面積約0.34平方千米。現殘存城牆11段,總長約1425米,高3~7米,厚7~9米。總面積約498000平方米。城垣為黃壤夯築而成,沿城外圍護城河遺蹟清晰可見。城中央有較高台地,疑為宮殿遺址。西為墓葬區,先後發掘戰國至西漢古墓100餘座。採菱城呈東南高西北低的地勢,外輪廓可以看出有城牆,從航拍圖看,古城西南部居民地破壞嚴重。城址中存在三條沖溝,分別為城中部、東南部以及東北部,且城牆存在水門。 [2-4] 
墓葬區
護城河
護城河(2張)
墓葬區墓葬分佈密集。南北長約500米,東西寬約100米的範圍內有大小古墓數百座,1984年9~10月,湖南省文物考古隊在遺址以北約1.5千米的獅子山(獅虎崗)發掘戰國至宋代墓葬70座。其中戰國墓41座,西漢墓17座,宋墓1座,空墓11座。部分墓葬棺槨保存完好。 [3] 

採菱城遺址文物遺存

採菱城遺址城址區採集有夾砂紅陶、夾砂灰陶和泥質紅陶、泥質灰陶片,器類繩紋筒瓦,夾砂繩紋灰陶鬲足,繩紋灰陶排水管等遺物。墓葬區出土隨葬器物597件,其中銅器47件、陶器524件、滑石器13件、漆器5件、料珠1顆、鐵器7件、較為典型的器物有:銅劍、銅矛、銅戈、銅箭鏃、銅鏡、陶鈁壺、陶鍾、陶長頸壺、雙耳圜底陶缸、陶鐎壺、陶井、陶鼎、陶敦、陶豆、陶簋、陶鬲、陶灶、泥金餅、陶燻爐等。 [3-4]  [6] 

採菱城遺址研究價值

採菱城遺址保存完好,文化內涵豐富,對研究沅水中下游楚文化有較高價值。 [2]  [4] 

採菱城遺址保護措施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5月,採菱城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保護範圍
保護範圍:東至黃楚村上東湖東岸,南至金雞村糯谷堰東南岸,西至金雞村蘇家堰西北岸,北至黃楚村下東湖北岸。 [2] 
建設控制地帶
建設控制地帶:四向各至保護範圍外100米處。 [2] 

採菱城遺址旅遊信息

採菱城遺址地理位置

採菱城遺址位於湖南省常德市桃源縣青林回族維吾爾族鄉黃楚、金雞兩村。

採菱城遺址交通信息

自駕:自湖南省常德市桃源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採菱城遺址,路程約8.4千米,用時約18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