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採芝圖

(清代郎世寧創作繪畫)

鎖定
《採芝圖》是清代宮廷畫家郎世寧創作的紙本水墨畫,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採芝圖》頗具歐洲素描的特色,人物面部用濃淡不一的墨色渲染,線條痕跡渾然不露。圖中年輕的皇子穿着漢式衣冠,右手持如意,左手扶着一隻梅花鹿;一個便裝少年肩扛小鋤,提花籃相隨。 [1] 
中文名
採芝圖
作    者
朗世寧
創作年代
清代
畫作類型
水墨畫
規    格
縱204cm,橫131cm
材    質
紙本
現收藏地
北京故宮博物院
作品別名
弘曆採芝圖
幅    式
立軸

採芝圖畫作內容

《採芝圖》 《採芝圖》
圖幅中心部位畫有一青年,身穿漢服衣冠,寬服闊袖,開襟長袍,露出雙腳,面目清秀,嘴唇微閉。右手持如意狀靈芝,左手扶摸着梅花鹿背,雙目炯炯有神,神態安詳而儒雅;右側一個少年,頭部有兩個小髻,穿着便服,腰部束帶,左手提着裝滿鮮花的花籃,右肩扛有小鋤。只要將兩者仔細對照,不難發現兩人面相相似,似乎畫的都是愛新覺羅·弘曆,中間一位是青年時,右側是少年時。 [2] 
畫幅右上弘曆自題:“何來瀟灑清都客,逍遙為愛雲煙碧。筠籃滿貯仙岩芝,芒鞋不踏塵寰跡。人世蓬萊鏡裏天,霞巾彷佛南華仙。誰識當年真面貌,圖入生綃屬偶然。長春居士自題。”下鈐“寶親王寶”白文方印、“長春居士”朱文方印,迎首鈐“樂善堂”白文橢圓形印。畫幅左側梁詩正書長題,落款“雍正甲寅夏四月梁詩正謹題”,下鈐“梁”朱文圓形印、“詩正”白文方印。“雍正甲寅”是雍正十二年(1734年)。畫幅正上方鈐“八徵耄念之寶”“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太上皇帝之寶”等乾隆皇帝璽印。 [3] 

採芝圖創作背景

根據圖中弘曆題詩落款“長春居士自題”的“自題”二字推斷,此圖應當畫的是弘曆青年和少年時的畫像。又由弘曆所鈐“寶親王寶”印文而知,此圖應該繪於雍正十一年(1733年)至十三年之間,即弘曆被雍正皇帝封為“寶親王”的23至25歲之間,而根據圖中梁詩正墨題落款“雍正甲寅”,可進一步確定此圖當表現的是弘曆23歲或24歲時的畫像。 [3] 

採芝圖藝術鑑賞

技法
《採芝圖》局部
《採芝圖》局部(2張)
畫中的鹿,側面而立,畫得真實準確,四條腿的前後安排,昂首伸頸的頭部以及鹿角都頗近西洋畫所謂的“透視”,鹿的眼睛更為傳神,其鹿形神兼備。故從弘曆的面容及梅花鹿的畫法來看,應當出白郎世寧手筆。此畫構圖嚴謹,用筆柔和自然,顯得純淨、自然。 [2] 

採芝圖作品評價

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李湜:圖中人物以白描法造型,面部以淡墨勾描,衣紋以濃墨勒線,線條於輕重虛實、剛柔變化中,準確地表現出人物的不同體態和相貌特徵,由此可見作者較強的以線塑型的功底。 [3] 

採芝圖作者簡介

郎世寧(1688—1766年),意大利米蘭人,原名朱塞佩·伽斯底裏奧內(Giuseppe Castiglione),青年時期受到系統的繪畫訓練,後來加入了歐洲基督教下屬的宗教組織耶穌會,並於1714年(清·康熙五十三年)以傳教士的身份離開歐洲來到東方,次年抵達澳門,起漢名郎世寧,繼而北上京師,隨即於康熙末期進入宮廷供職,開始了他長達數十年的中國宮廷藝術家的生涯。郎世寧在清宮廷內為皇帝畫了多幅表現當時重大事件的歷史畫,以及眾多的人物肖像、走獸、花鳥畫作品,還將歐洲的焦點透視畫法介紹到中國,協助中國學者年希堯完成了敍述這一畫法的著作《視學》,成為當時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1766年7月16日(清乾隆三十一年六月初十日)郎世寧在北京病逝,終年78歲。 [4] 
參考資料
  • 1.    《看歷史》雜誌.看歷史  透過細節看中國轉變:中國工人出版社,2017.03:第144頁
  • 2.    蔣文光主編.中國曆代名畫鑑賞 下:金盾出版社,2004.09:2262
  • 3.    弘曆採芝圖軸  .故宮博物院[引用日期2018-05-07]
  • 4.    郎世寧  .故宮博物院[引用日期2020-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