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採珠業

鎖定
波斯灣近海眾多的珊瑚礁以及寬闊的淺灘,是珍珠蚌生長和繁殖的良好場所,沿岸國家因而都有着悠久的採珠歷史,自古就有“珍珠海岸”的美名。巴林是世界著名的珍珠產地,由於當地氣候和土壤不適合農業生產,當地居民只能以捕魚採珠來換取糧食和生活用品,採珠業已有近二千年歷史,自古以來就是巴林人賴以謀生的手段之一。
中文名
採珠業
外文名
pearl fishing
完整的遺址
巴林採珠業遺產地
選教科文組織
《世界遺產名錄》

採珠業遺產資料

遺產名稱:採珠業:島嶼經濟的見證
Pearling, testimony of an island economy
入選時間:2012年
遴選標準:文化遺產(iii)
地理位置:N26 47 25.44 E50 54 42.84(Hayr Bū-l-Thāmah)
N26 48 27.036 E50 48 13.14(Hayr Bū ‘Amāmah)
N26 36 40.896 E50 48 55.836(Hayr Shtayyah)
N26 14 26.952 E50 36 47.916(Bū Māhir Seashore)
N26 14 28.608 E50 36 48.636(Qal‘at Bū Māhir)
N26 14 38.364 E50 36 51.084(Al-Ghūṣ House)
N26 14 44.592 E50 36 48.348(Badr Ghulum House)
N26 14 45.528 E50 36 49.14(Al-Jalahma House)
N26 14 49.2 E50 36 47.808(Al-Alawi House)
N26 14 51.9 E50 36 38.592(Fakhro House)
N26 14 58.632 E50 36 48.996(Murad House)
N26 14 57.696 E50 36 48.996(Murad Majlis)
N26 14 59.784 E50 36 36.216(Siyadi Shops)
N26 14 59.892 E50 36 33.156(Amārat YousifA.‘Fakhro)
N26 15 0.612 E50 36 34.38(‘Amārat AliRashed Fakhro (I))
N26 15 1.224 E50 36 33.912(‘Amārat AliRashed Fakhro (II))
N26 15 16.488 E50 36 39.42(NūkhidhahHouse)
N26 15 19.332 E50 36 46.404(Siyadi House)
N26 15 19.296 E50 36 45.396(Siyadi Majlis)
N26 15 18.612 E50 36 45.072(Siyadi Mosque)
遺產編號:1364

採珠業遺產描述

採珠業:島嶼經濟的見證遺址位於巴林穆哈拉格省穆哈拉格市,是世界保護最完整的採珠業遺址。作為採珠業文化傳統的代表以及阿拉伯海灣一度最主要經濟活動(從公元2世紀直到1930年代日本開發了珍珠養殖業)所創造財富的象徵,巴林採珠業遺產地是此類遺產中最後一個保護完整的遺址。這也是海洋資源的利用傳統以及人類與環境互動的一個出色例證,並以此構成了這一島嶼社會的經濟與文化特徵。
採珠業:島嶼經濟的見證(巴林)包括穆哈拉格(Murharraq)市的17座建築、三座海上珍珠繁殖場、部分海岸地帶以及穆哈拉格島南端的卡拉布馬希爾(Qal’at Bu Mahir)要塞——過去採珠人的船就是從這裏出發前往珍珠繁殖場的。列入遺產的城市建築包括富商的住所、商店、倉庫和一座清真寺。
2012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依據標準C (iii),採珠業:島嶼經濟的見證遺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准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遴選依據標準(iii):城市遺產、堡壘、海岸和牡蠣養殖場的集合是對採珠文化傳統繁榮的特殊證明,該文化傳統在2世紀到20世紀早期主宰了波斯灣一帶。儘管珍珠工業已經消亡,但這些遺址仍保留着它的繁榮和它培育的建築傳統的記憶。 [1] 

採珠業委員會評價

採珠業
採珠業(3張)
此項遺產包括穆哈拉格市的17座建築、三座海上珍珠繁殖場、部分海岸地帶以及穆哈拉格島南端的卡拉布馬希爾要塞——過去採珠人的船就是從這裏出發前往珍珠繁殖場的。列入遺產的城市建築包括富商的住所、商店、倉庫和一座清真寺。作為採珠業文化傳統的代表以及阿拉伯海灣一度最主要經濟活動(從公元2世紀直到1930年代日本開發了珍珠養殖業)所創財富的象徵,巴林採珠業遺產地是此類遺產中最後一個保護完整的遺址。這也是海洋資源的利用傳統以及人類與環境互動的一個出色例證,並以此構成了這一島嶼社會的經濟與文化特徵。 [1-2]  [3] 

採珠業遺產簡介

作為採珠業文化傳統的代表以及阿拉伯海灣一度最主要的經濟活動(從公元2世紀直到1930年代日本開發了珍珠養殖業)所創財富的象徵,巴林採珠業遺產地是此類遺產中最後一個保護完整的遺址。也是海洋資源的利用傳統以及人類與環境互動的一個出色例證,並以此構成了這一島嶼社會的經濟與文化特徵。 [4] 
採珠業:曾經輝煌的支柱產業
在發現石油之前,巴林的採珠業十分發達,最盛時擁有采珠船1500艘。在上世紀早期,海灣地區約有4萬人從事珍珠採集,其中至少有一半是巴林人。珍珠採集有兩個主要季節,一個是從4月到6月,這個時候水温比較低,珍珠的產量不是很多,稱為“冷採”;另一個是從6月到10月,這個時候正值珍珠生產的旺季,稱為“大采”。採珠船出海的時候,稱為“開海”。到了“開海”那一天,巴林島上熱鬧非凡,幾百艘採珠船依次排開,船上酋長的旗幟迎風飄揚,激越昂揚的鼓聲壯起了出海者的豪氣。全島的婦女、老人和孩子都聚集在沙灘上,口中虔誠地朗誦着《古蘭經》,祈求真主保佑他們的親人多采珍珠,平安歸來。一聲開船令下,採珠船列隊出發,漸漸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
珍珠是海洋的恩賜,巴林人對此有着深深的熱愛,他們給各種不同尺寸、等級及色彩的珍珠都取了獨特的名字,採珠業是巴林的傳統行業,巴林人對它給予了充分的尊重。在巴林首都麥納麥有一座巧奪天工的珍珠塔和“航海”紀念碑,兩邊各有一塊巨大的風帆,中間夾着一顆大珠,它象徵着巴林採珠業曾經有過的輝煌。
然而,輝煌只屬於過去,挽救不了今日採珠業的沒落。巴林政府目前正在積極採取各項措施,包括出台禁止進口與出售養殖珠的法令,來保護和發展傳統的採珠業。
特殊水質成就了“珍珠王國”的美譽
乘飛機前往巴林,當飛機在波斯灣上空盤旋時,向下俯瞰,就會看到一座座小島漂浮在萬頃碧波中,閃動着柔和嫵媚的乳白色,就像一顆顆珍珠在熠熠生輝,“海灣珍珠”的美譽便由此而來。
眾所周知,巴林是依靠石油富起來的,或許會以為把巴林島比做珍珠那只是驚佼於它的華貴。實際上,它在歷史上曾是海灣地區最有名的珍珠採集和貿易中心。那時候全世界最知名的珠寶商每年都雲集巴林,稱它珍珠王國名副其實。雖然近年來由於人工養殖珍珠的產業得到迅速發展,巴林的天然珍珠在國際市場上受到排擠,但巴林的珍珠質量仍然是舉世無雙的。
天然的好珍珠來自天然的好貝母,貝母對海底的地質構造、氣候條件都有很高的要求,尤其對水質要求更高。而在這些自然條件方面,巴林島都很優異。“巴林”在阿拉伯語中的意思是“兩個海”,其中一個海是常見的鹹水海,另一個海是罕見的淡水海。甜淡而清澈的阿拉伯河水流進波斯灣後,在鹹水的包圍中形成了一大塊淡水區域,構成了海中有海的奇特景觀。鹹水海顏色深,淡水海顏色淺,這兩種顏色的對比營造出美妙的海面景色,而兩種水的交融則孕育出了勃勃的生機。“巴林”在阿拉伯語中又指從海底深處奔湧出的鮮活之泉,巴林人常用竹管從近海的海底湧泉中汲取淡水,來補充島上的淡水資源。如此豐富而甘甜的地下水養育出了巴林獨有的貝母,從而使巴林珍珠名列世界頂級珍珠之列。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