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掠海翼龍

鎖定
掠海翼龍拉丁文名(thalassodromeus)的含義是“sea runner”=“在大海奔跑的”。第一隻化石是在2002年7月18日在巴西發現的。在過去,人們認為它像剪嘴鷗的捕食方式,而它們很可能和神龍翼龍類一樣主要捕食小型陸地動物或者像準噶爾翼龍那樣以貝類或甲殼類為食
中文名
掠海翼龍
拉丁學名
thalassodromeu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爬行綱
亞    綱
雙孔亞綱
翼龍目
亞    目
翼手龍亞目
古神翼龍科
掠海翼龍屬
掠海翼龍
分佈區域
巴西
食    物
小型陸生動物,或雙殼類、甲殼類動物

目錄

掠海翼龍檔案

體型:掠海翼龍的頭骨長有1.4米,翼展4.5米。 [1] 
體重:14千克
食物:以小型陸生動物或貝類和甲殼類動物為食。
生存年代:1.1億年,早白堊世 [1] 
生存地點:巴西
辨認要決:頭頂上巨大的冠狀突起
種類:翼龍類

掠海翼龍簡介

巴西研究人員18日宣佈,他們新發現了一種翼龍的化石,為深入瞭解翼龍的捕食習性提供了重要信息。巴西里約熱內盧國家博物館凱爾納等人在將於19日正式出版的美國《科學》雜誌上發表論文介紹説,他們對巴西東北部出土的翼龍化石進行的分析顯示,這是一種此前不為人知的全新翼龍種類,它可能生活於距今1.1億年之前。
翼龍骨骼比較脆弱,一般來説很難作為化石流傳後世。但在巴西新出土的翼龍頭骨化石卻保存得相當完好,另外科學家還發現了一些身體其他部位的化石。
成年掠海翼龍的頭部(右),幼年掠海翼龍的頭部(左) 成年掠海翼龍的頭部(右),幼年掠海翼龍的頭部(左)
掠海翼龍被一些專家稱為所發現的造型最為怪誕的生物之一。從化石來分析,掠海翼龍的頭骨長有1.4米,翼展4.5米,生活在早白堊世的巴西。 [1]  最為搶眼的特徵是頭頂上巨大的冠狀突起。這一冠突約佔其整個頭部體積的四分之三,比例之高,在今天仍然存活和已滅絕的所有動物中數一數二。這一骨頭突出的冠突形狀也讓人觸目驚心,像把刀片,也有點類似矛頭,據分析,它在翼龍飛行過程中可能起到了“舵”的作用。另外,冠突化石上還發現了縱橫交錯的溝槽,科學家們推測説,這可能是幫助翼龍調節體温的發達的血管系統。

掠海翼龍食性研究

掠海翼龍常常被認為成類似剪嘴鷗的食魚動物。而這個觀點遭到了一項研究的質疑。
頜部肌肉與咬合力能夠提供有關這些飛行主龍類飲食習慣的大量信息。古生物學家最近研究了大量翼手龍類翼龍頭骨,並將其與它們的現代近親——鳥類和鱷魚——進行對比以重建翼龍的頜部肌肉,並以此計算它們的頜骨的咬合力。
其中,無齒翼龍和它的近親夜翼龍的咬合力是參與研究的翼龍當中最弱的,以古魔翼龍和脊頜翼龍為首的古魔翼龍類的咬合力比無齒翼龍略強一些,但也比較弱,不過生物力學顯示它們的咬合速度非常快,這與它們偏好沿海棲息和以魚類為主食的生活習性相符合。
以甲殼類和軟體動物為食的準噶爾翼龍長有非常發達的顳部內收肌肉,因此它的咬合力比古魔翼龍和無齒翼龍要強得多,同時咬力商也是所有翼龍當中最強的。
捕捉到獵物的掠海翼龍
捕捉到獵物的掠海翼龍(2張)
掠海翼龍常常被認為會貼近海面飛行,用與現代剪嘴鷗類似的方式捕食,但這一觀點遭到了很多古生物學家的質疑,而咬合力計算顯示掠海翼龍的咬合力非常強大,由此研究人員認為掠海翼龍實際上會以大得多或更加堅硬的食物為食,它們很可能和神龍翼龍一樣主要捕食小型陸地動物或者像準噶爾翼龍那樣以貝類或甲殼類為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