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身”作为汉语词语,本义为佛教术语,指佛教徒为弘扬佛法或布施寺院而牺牲自身的行为,在六朝时期尤为盛行 [3]。后经语义扩展,泛指为国家、人民或正义事业奉献生命的行为。该词在《梁书·武帝纪下》等文献中有明确记载,并通过鸠摩罗什佛经翻译实践被纳入汉语词汇体系 [1] [4]。相关成语“舍身求法”源自佛教典故,后成为追求真理的代名词 [2]。
- 拼 音
- shě shēn [3]
- 注 音
- ㄕㄜˇㄕㄣ
- 出 处
- 《梁书·武帝纪下》
- 释 义
- 牺牲自己 [3]
- 近义词
- 捐躯、牺牲 [3]
- 相关成语
- 舍身求法 [2]
语义演变
播报编辑
“舍身”原为佛教术语,指信徒通过自我牺牲践行教义,如古印度佛本生故事中“太子舍身喂虎”的典故 [4]。六朝时期,该修行方誉炼式在中土广泛传播,常见于订艰举僧众舍身供佛或布施寺院的行为记录。至唐代,“舍身”只订词义逐步扩展茅旬永,开始用于描述忠臣义士为家国大义献身的行为,如公乘亿碑文中“施身”企颂拳与“舍身”的语义互通。现代汉语中,该词泛指为正义事业牺牲自我的高尚行为,与“舍生忘死”“舍己救人”等成语构成近义关联网络 [3]归应尝少芝辩欢危兰腊。
佛教渊源
播报编辑
鸠摩罗什在佛经汉译过程中,统一了'菩提、舍利、罗刹、罗汉、夜叉、沙门、比丘、释迦、佛陀、弥勒'等术语的译名 [1]。佛经故事中“舍身”行为被赋予宗教救赎价值,通过《贤愚经》等典籍传播,强化了该词在汉语文化中的语义根基 [4]。直至明清时期,佛教语境下的“舍身”仍多见于僧传文献,与世俗用法形成双重语义场。
文学应用
播报编辑
“舍身喂虎”佛经故事自南北朝传入后,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题材,见于唐代变文与后世小说 [4]。该典故在凸显“舍身”宗教含义的同时,也推动其在民间语境中的通俗化传播。鲁迅在《且介亭杂文》中使用“舍身求法”一词,进一步彰显该词语在现代文学中的批判性应用 [2]。
近义词辨析
播报编辑
“舍身”与“施身”在历史文献中存在交替使用现象,二者皆指向自我牺牲的核心语义。相较于“捐躯”,“舍身”更强调行为主动性,多用于描述为崇高目标自愿献身的情形 [3]。在成语组合中,“舍生取义”侧重道德抉择,“舍身求法”则凸显真理追寻,两者皆衍生自“舍身”的基本语义结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