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振興中華

鎖定
孫中山在建立興中會時提出的挽救國家危亡的口號,將廣大中華兒女團結在這一激動人心的口號下,為中華民族的解放和進步事業前赴後繼。
這一口號仍然激勵着全體中華兒女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鬥。 [1] 
中文名
振興中華
外文名
Revitalize China
出    處
孫中山《興中會章程》
實    質
挽救國家危亡的口號
人物典範
錢學森

振興中華解釋

【詞目】振興中華
【拼音】zhèn xīng zhōng huá
原為孫中山在建立興中會時提出的挽救國家危亡的口號。現指奮發圖強,使祖國更加繁榮強大。 [2] 

振興中華出處

孫中山 孫中山
孫中山《興中會章程》:“是會之設,專為振興中華、維持國體起見。”
孫中山在提出“振興中華”口號的同時,還闡述瞭如何“振興中華”的問題:第一,要“振興中華”,就必須反對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和掠奪,“扶大廈之將傾”,維護國家的獨立和主權;
第二,要“振興中華”,就必須進行反清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統治,使中國人民從封建專制主義的壓迫下解放出來;
第三,要“振興中華”,就必須向西方學習,發展資本主義經濟,進行政治革命,“創立合眾政府”。孫中山為此奮鬥了整整40年,將一生都貢獻給了中國人民,貢獻給了“振興中華”的偉大事業。 [3] 

振興中華歷史背景

中國人民永遠也不會忘記,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以士兵失蹤為藉口,發動了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從此,中國人民走上了艱難的抗戰征程;中國人民永遠也不會忘記一個又一個不平等的條約,使中國從一個泱泱大國變成了一隻任人宰割的肥羊。中國人民不會忘記,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讓這座世界上最輝煌壯麗的建築頃刻間變成一片焦土和瓦礫。中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有多少志士任人,多少革命先輩拋頭顱,撒熱血,以鋼鐵般的意志和無所畏懼的氣概,以頑強不屈的精神和眾志成城的力量戰勝了帝國主義。
滄海桑田,風雨坎坷,偉大的祖國曆盡磨難。我們肩負着跨世紀的歷史使命,我們不甘心落後於前人,我們要繼承和發揚先行者留給我們不怕困難,開拓前進的大無畏精神。
少年興則國興,少年強則國強。我們要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正確認識祖國的歷史與未來,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祖國的領土不能丟,不能被分裂侵佔。
歷史的書面仍在不倦地翻動,復興中華民族的歷史呼籲在古老版圖上回蕩不息,那雄渾的聲音使每顆灼熱的心為之震撼。用我們的智慧和勇氣揚起理想的風帆!用我們的青春和熱血譜寫出前不負於古人,後無愧於千秋萬代的歷史新篇章!
魯迅先生曾經説過: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就有拼命硬幹的人,就有捨身求法的人,就有為民請命的人------他們是中國的脊樑。一切探索救國救民的先輩們是中國的脊樑,偉大的抗戰英雄是中國的脊樑,而我們,必將成為新世紀復興中華民族的脊樑,就是因為有這麼多的脊樑,中國才會有振興的一日!
周恩來總理曾説過: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少年周恩來在那時就已經認識到,中國人要想不受帝國主義欺凌,就要振興中華。 [4] 
勿忘國恥,振興中華 勿忘國恥,振興中華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振興中華振興之路

振興中華民族復興

毛澤東:解放全中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毛澤東 毛澤東
毛澤東是20世紀中國站在時代前列偉人,在振興中華的偉業中,他在孫中山和鄧小平之間起到了承上啓下的作用。在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不僅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為實現民族復興創造了前提:社會主義改造和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開始了在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民族復興的歷史征程;而且為在中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進行了開拓性的探索,描繪了民族復興的宏偉藍圖,在中華民族復興的偉業中寫下了歷史篇章。毛澤東為中華民族復興的貢獻與探索,對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仍具有重大的啓示。
中華民族曾經長期走在人類文明發展的前列,只是在近代落伍了。鴉片戰爭以後,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從那時起,實現中華民族的復興就成為中華兒女的莊嚴使命。從那時起,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成為中華民族面對的歷史任務。從那時起,中華民族的多少仁人志士前赴後繼,不懈探索,英勇奮鬥,從中產生了毛澤東這位站在時代前列偉人,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了畢生智慧。進而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而且為在中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進行了開拓性的探索,在中華民族復興的偉業中寫下了歷史篇章。
民族團結,執政為民,振興中華
始終代表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斷增強民族凝聚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全民族的事業,萬眾一心是這項事業成功的關鍵。增強凝聚力要有一個堅強的核心,這個核心是中國共產黨,這個黨的領路人就是毛澤東,“毛澤東同志的革命精神具有強大的凝聚力,他的偉大品格具有動人的感染力,他的科學思想具有非凡的號召力”。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革命為民,執政為民,將滿足人民利益作為一切路線政策方針的出發點和歸宿,充分地調動了人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民族凝聚力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不竭動力源泉。 [5] 

振興中華發展經濟

鄧小平 鄧小平
鄧小平:發展經濟,振興中華
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鄧小平帶領中國人民衝刺世界第一,是於融入世界中領先世界,在“韜光養晦”中大有作為。鄧小平提出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國際經濟新秩序,就充分體現了他追求世界性大作為的戰略氣魄。
對中國走向世界第一總體設計
鄧小平雖然在公開講話和出版的文集中,沒有提到“中國第一”、“趕超美國”的詞語,但是他帶領中國人民衝刺世界第一的願望無比強烈,他在改革開放中向世界第一衝刺的力度最大、速度最快,使中國離達到世界第一的距離也越來越近。
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對中國的總體設計就是圍繞着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使中國成為世界第一而進行設計的。他的總體設計是一個體系,內容豐富,包括:一個奮鬥目標——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使中國成為世界第一;一條基本路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三個奮鬥階段——三步走,從温飽、小康,到21世紀前50年實現富國強國夢;一個和平發展大戰略——民族崛起,振興中華。
“中國改革開放要比日本明治維新幹得更好”
日本明治維新是改革興國的典範。鄧小平早在1977年5月24日時就指出:明治維新新興資產階級乾的現代化,我們是無產階級,應該幹得比他們好。鄧小平在1985年4月15日強調説:“現在我們乾的是中國幾千年來從未乾過的事。這場改革不僅影響中國,而且會影響世界。”鄧小平的目標,是幹“影響世界”的偉大事業。他認為:我們的改革不僅在中國,而且在國際範圍內也是一種試驗,我們相信會成功。如果成功了,可以對世界上的社會主義事業和不發達國家的發展提供某些經驗。當然,不是把它搬給別國。
1990年4月7日,鄧小平在在一次重要談話中説:“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們集中力量搞四個現代化,着眼於振興中華民族。中華人民共和國在不長的時間內將會成為一個經濟大國,已經是一個政治大國了。聯合國的席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中國人要振作起來。大陸已經有相當的基礎。我們還有幾千萬愛國同胞在海外,他們希望中國興旺發達。我們要利用機遇,把中國發展起來。下個世紀中國是很有希望的。”
孫中山當年成立“興中會”,提出“振興中華”,就是要“駕乎歐美之上”,重新拿回世界第一。鄧小平強調振興中華民族,也是要實現中國世界第一的地位。振興中華的含義,就是世界第一;實現偉大復興,就是中國要再度成為世界第一。
“三步走”戰略:向世界第一衝刺
中國走向世界第一,將會是一個什麼樣的過程?鄧小平在20世紀80年代,曾提出用70年時間“三步走”,到建國100週年的時候,實現中國的戰略目標。第一步用10年達到温飽水平,第二步再用10年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是在21世紀再花50年時間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鄧小平是一個現實主義者,也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他最後的囑託也是對國人的激勵,“從現在起到下世紀中葉,將是很要緊的時期,我們要埋頭苦幹。我們肩膀上的擔子重,責任大啊!”鄧小平所指的21世紀中葉這一時期,為什麼將是很要緊的時期呢?因為這正是中國走向世界第一的時期。 [6] 

振興中華團結一心

江澤民:團結一心、奮發圖強、振興中華
江澤民 江澤民
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野蠻襲擊我駐南使館,嚴重侵犯我國家主權,傷害我民族尊嚴,極大激發了全國人民團結一心、奮發圖強、振興中華的愛國主義精神。在中國的歷史上,每遇災難,每遇外敵欺凌,都使人民警醒、奮爭,產生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表現了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傳統。江澤民同志在歡迎我駐南工作人員大會上的講話中,堅定不移地指出:“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全國各族人民堅強團結,不懈奮鬥,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偉大目標,就一定能夠達到!”這充分表達了全國各族人民在這重要歷史關頭的強烈願望,也是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的有力回擊。
振興中華,建設強大國家,需要我們多方面的努力,具備多方面的條件,發揮多方面的優勢,最重要的是團結,是黨的團結,是黨和人民羣眾的團結,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團結就是力量,團結就是勝利!”“中國要發展,中國要前進,中國要強大!”“萬眾一心,振興中華!”這是人民羣眾在抗議活動中喊出的響亮口號,也是中國人民從近代歷史發展中對於團結一心、奮發圖強、振興中華極端重要性的切膚感受。團結作為一種民族精神,一種凝聚力量,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吃過“一盤散沙”的虧,也因團結而發展,而強大。
我們的國家是個多民族的國家,56個民族兄弟般的團結,是不可戰勝的基石。我們在變革,在攻堅,我們面臨着從計劃經濟市場經濟轉變過程中一系列新的矛盾和問題,特別需要團結,需要處理好各種矛盾,處理好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個人利益集體利益的關係。通過正確處理各種利益關係,不斷增強我們的團結。
我們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綜合國力得到明顯增強。這是二十年來我們萬眾一心,艱苦奮鬥的結果。我們的國家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還有幾千萬人尚未解決温飽問題。當前,現代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正在加速,知識經濟已經到來,我們要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加快改革開放的步伐,奮起直追,迎頭趕上,必須萬眾一心,百倍努力,艱苦奮鬥。共產黨員和各級領導幹部,更要嚴於律己,自覺做加強團結的模範,做艱苦奮鬥的模範。
中華民族是一個主持正義不畏強暴的偉大民族,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一個生機蓬勃前景廣闊的社會主義國家。任人欺凌、任人宰割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只要我們萬眾一心,艱苦奮鬥,始終不渝地堅持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堅定不移地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堅定不移地保持社會穩定;堅定不移地執行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我們就會在新的世紀,在人類文明的共同發展中,取得更大成就,贏得新的發展,任何力量都無法阻擋中國人民前進的步伐! [1] 

振興中華兩岸統一

胡錦濤:兩岸統一,攜手振興中華。
胡錦濤 胡錦濤
辛亥革命100週年紀念大會9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發表重要講話時説,孫中山和辛亥革命先驅振興中華的宏願,應該成為兩岸同胞的共同追求。
胡錦濤説,孫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驅振興中華的宏願,應該成為兩岸同胞的共同追求。兩岸同胞是血脈相連的命運共同體,大陸和台灣是兩岸同胞的共同家園。當今時代,兩岸中國人面臨着共同繁榮發展、共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機遇,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已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組成部分。攜手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同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應該成為兩岸同胞共同努力的目標。
胡錦濤稱,孫中山先生曾經説過,“‘統一’是中國全體國民的希望。能夠統一,全國人民便享福;不能統一,便要受害。”以和平方式實現統一,最符合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國人的根本利益。我們要牢牢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主題,增強反對“台獨”、堅持“九二共識”的共同政治基礎,促進兩岸同胞密切交流合作,共享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成果,提升兩岸經濟競爭力,弘揚中華文化優秀傳統,增強休慼與共的民族認同,不斷解決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問題,終結兩岸對立,撫平歷史創傷,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
胡錦濤説,回首中華民族百年奮鬥歷史,我們無比自豪。展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光明前景,我們信心百倍。我們呼籲,全體中華兒女攜起手來,堅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理想,努力作出無愧於孫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驅、無愧於我們偉大民族的貢獻,在時代進步洪流中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振興中華人物典範

振興中華發展科技

錢學森 錢學森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放眼古今中外,人類社會的每一項進步,都伴隨着科學技術的進步。尤其是現代科技的突飛猛進,為社會生產力發展和人類的文明開闢了更為廣闊的空間,有力地推動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錢學森(1911.12.11-2009.10.31),男,漢族,浙江省杭州人。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享譽海內外的傑出科學家,中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中國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
在控制科學領域,1954年,錢學森發表《工程控制論》,引起了控制領域的轟動,並形成了控制科學在上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的研究高潮。1957年,《工程控制論》獲得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同年9月,國際自動控制聯合會(IFAC)成立大會推舉錢學森為第一屆IFAC理事會常務理事,他成為了該組織第一屆理事會中的中國人。
應用力學領域,錢學森在空氣動力學固體力學方面做了開拓性研究,揭示了可壓縮邊界層的一些温度變化情況,並最早在跨聲速流動問題中引入上下臨界馬赫數的概念。
在系統工程和系統科學領域,錢學森在80年代初期提出國民經濟建設總體設計部的概念,堅持致力於將航天系統工程概念推廣應用到整個國家和國民經濟建設,並從社會形態和開放複雜巨系統的高度,論述了社會系統。他發展了系統學和開放的複雜巨系統的方法論。
噴氣推進航天技術領域,錢學森在40年代提出並實現了火箭助推起飛裝置,使飛機跑道距離縮短;1949年,他提出火箭旅客飛機概念和關於核火箭的設想;1962年,他提出了用一架裝有噴氣發動機大飛機作為第一級運載工具
思維科學領域,錢學森在80年代初提出創建思維科學技術部門,認為思維科學是處理意識與大腦、精神與物質、主觀與客觀的科學,推動思維科學研究是計算機技術革命的需要。他主張發展思維科學要同人工智能、智能計算機的工作結合起來,並將系統科學方法應用到思維科學的研究中,提出思維的系統觀;此外,在人體科學科學技術體系等方面,錢學森也作出了重要貢獻,是人體生命科學的開創者和奠基人之一。
由於錢學森回國效力,中國導彈、原子彈的發射向前推進了至少20年,錢學森用他自己的方式為振興中華做出了最好的詮釋。 [7] 

振興中華創新文化

季漢生 季漢生
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人類現象,是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一個重要內容和精神動力,也是這種發展進步在精神領域的一個重要標誌。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所謂“創新”,就是在求異的前提下,發現前所未聞的規律,發明前所未用的技術,實施前所未有的舉措,創造前所未見的事物。
季漢生,男,1953年出生,江蘇南通通州人。“中華龍壺”、“和平宴”酒壺創始人,促進中國和平統一大業發展“和文化藝術”大使,原江蘇煒炬節能燈集團公司董事長,電子穩壓節能燈發明者,著名民間發明家。季漢生對創新世界茶文化、酒文化、促進祖國和平統一,推動世界和平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其多項科技發明所創造的社會價值難以用金錢來計量。
季漢生有着異乎常人的經歷,從一個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到放下鋤頭把子去嘗試“吃螃蟹”創辦鄉鎮企業,每一個人生經歷都與他揮之不去的發明情結連接在一起。他從小喜歡搞發明創造,已有20多項專利發明,被譽為“民間發明家”,現為促進中國和平統一大業發展“和文化藝術”大使。
九十年代初發明的電子穩壓節能燈,被世界電光源專家、當代的“愛迪生”、中國電光源之父蔡祖泉稱之為“電光源的二次革命”,並被國家列為重大科技成果推廣項目,其創造的社會價值難以用金錢來計量。
2002年發明了“中華龍壺”。“中華龍壺”的問世不僅創新了世界茶文化更對促進祖國和平統一、推動世界和平發展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該作品已被全球華僑華人推動中國和平統一大會組委會定為饋贈國家領導人的專用禮品。
2012年12月,同時能盛兩種酒的“和平宴”創意酒瓶成功問世,標誌着世界酒文化藝術有了新的突破,一件新的和平信物誕生了。“和平宴”酒瓶將灌裝兩種不同地區的代表性名酒,作為全球華僑華人推動中國和平統一系列活動組委會的國禮,用於各種和平統一活動。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評價道:“和平宴”酒瓶有助於增進國共兩黨和兩岸同胞的情誼,有助於推動和擴大兩岸交流交往,對於積極倡導“兩岸一家人”的理念意義深遠,是傳承和發揚中華文化、振興中華民族之典範! [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