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振元龍

鎖定
振元龍是一種發現於中國遼寧的小型獸腳類恐龍,屬於馳龍類的小盜龍類。振元龍是目前發現的最大的小盜龍類,體長約2米。同小盜龍一樣,振元龍的前肢上也長有大型的正羽,並且其中的一些很有可能是具有空氣動力學性質的不對稱正羽,然而振元龍較大的體型和較短的前肢表明它不太可能具有飛行能力。這一發現表明即使不具備飛行能力的獸腳類恐龍也可能具備大型的正羽,同時也表明大型正羽的早期功能不一定與飛行相關。
分佈區域
中國遼寧
中文名稱
振元龍 [3] 
拉丁名
Zhenyuanlong
模式種
孫氏振元龍(Zhenyuanlong suni
分類位置
獸腳類,馳龍類,小盜龍類
產    地
中國,遼寧,建昌,四合當
時    代
早白堊世,巴雷姆期至阿普特期
地    層
義縣組
命名人
呂君昌和史蒂夫.布魯薩特Junchang Lü and Stephen Brusatte)

振元龍命名由來

振元龍的標本最初在遼寧省建昌縣四合當鎮附近被一位農户發現,後由錦州古生物博物館代表人孫振元先生護送至博物館內進行修理。這件標本於2015年被描述命名,其屬名和種名都是在紀念孫振元先生對於標本研究做出的貢獻。

振元龍基本信息和形態學

孫氏振元龍目前僅有一件標本被報道研究,即正型標本JPM-0008,由於前端背椎和薦椎的神經棘和椎體沒有完全癒合,以及前幾節薦椎也沒有癒合,因此,孫氏振元龍的正型標本屬於一件未成年的個體。
振元龍的橈骨非常細,其骨幹直徑小於第一指的第一指節骨。第二掌骨的長度縮短,小於第一掌骨和第一指第一指節骨的長度總和,這一特徵於長羽盜龍,纖細盜龍,小盜龍,中國鳥龍和天宇盜龍。薦椎由6節椎體構成,小盜龍,中國鳥龍和天宇盜龍都是5節或者更少。前肢短小,約為後肢長度的一半,肱骨與股骨的長度比為0.65,尺骨與股骨的比值為0.55,手部與股骨的長度比為0.9。恥骨幹的外側面的中段的有一個明顯的結節,這一特徵在天宇盜龍中缺失,存在於長羽盜龍,小盜龍和中國鳥龍中。坐骨骨幹的遠端沒有背突。
振元龍的眶前窩的腹邊緣具有較鋒利的稜脊,這一點於天宇盜龍不同。恥骨的骨幹向前弓。背椎肋骨附近缺少骨化的鈎狀突,但這一特徵存在於天宇盜龍和小盜龍中。手部第三指第一指節骨的長度不及第三指第二指節骨長度的一半。腸骨的前髖臼突的最前端比較尖,與天宇盜龍相似,但是不同於小盜龍的葉狀邊緣。
振元龍相關基本信息和形態學
振元龍相關基本信息和形態學(2張)
振元龍的第一枚前頜骨牙齒小於第二枚和第三枚,而在長羽盜龍和中國鳥龍中,這幾枚前頜骨牙齒大小都差不多。尾椎的形態特徵轉折點位於第7尾椎和第10尾椎之間,這一特點與小盜龍和天宇盜龍相似,而與長羽盜龍不同。半月形的腕骨較小,覆蓋住了第一掌骨和第二掌骨近端的一半,這一特徵與小盜龍和天宇盜龍相似,但是在長羽盜龍中,半月形腕骨比較大,完全覆蓋住了第一掌骨和第二掌骨的近端。第三掌骨比較直,與纖細盜龍和中國鳥龍相似,與長羽盜龍不同。在長羽盜龍中第三掌骨比較彎。第四蹠骨的內外側寬度約等於第二和第三蹠骨,這一點與小盜龍和中國鳥龍相似,但是與長羽盜龍不同,後者的第四蹠骨相對寬一些。第二蹠骨向遠端延伸的程度與第四蹠骨接近,與中國鳥龍相似,但是與小盜龍和長羽盜龍不同,它們的第四蹠骨向遠端延伸的更多 [1] 

振元龍羽毛印痕

羽毛在身體的很多部位保存,尤其是在前肢和尾巴附近。前肢上的羽毛為大型的正羽,具有羽軸和羽枝。前肢還保存有絨羽,且飛羽也能區分出初級飛羽和次級飛羽。一共大約有10枚初級飛羽和20枚次級飛羽,其中一些具有不對稱的形態。沒有在手部第一指附近發現類似小翼羽的結構,這一點和小盜龍不同。大型的正羽也見於振元龍的尾巴附近。比較短的羽毛印痕也見於頸部附近,但是由於保存問題,很難分辨出這些羽毛的具體形態。後肢上沒有羽毛保存 [1] 

振元龍系統發育位置

振元龍的系統發育位置 振元龍的系統發育位置
呂君昌和布魯薩特等人在振元龍的描述文獻中進行的系統發育分析沒有獲得很好的拓撲結構,其中,小盜龍類沒有形成一個單系,且與真馳龍類形成了一個大的梳子狀結構 [1]  。後期對於副鳥類更進一步的系統發育分析認為振元龍屬於小盜龍類 [2] 

振元龍對羽毛功能的啓示

振元龍的擁有與小盜龍,長羽盜龍類似的大型正羽,但是其體型要明顯大於前者,同時它的前肢較為短小,因此它不太可能具備飛行或者滑翔的能力。振元龍前肢的初級和次級飛羽主要的功能很可能是用於展示。雖然之前發現的天宇盜龍也是一種前肢較短的小盜龍類,但其體型顯著小於振元龍,並且沒有表皮衍生物印痕保存。振元龍的發現代表了遼寧地區馳龍類的一種新的特徵組合,即大體型,小前肢和發達的正羽。它的發現也暗示了無法飛行的獸腳類恐龍也可能具有大型正羽並行使不同的功能,比如用於展示、孵蛋 [1] 
參考資料
  • 1.    Lü J, Brusatte S L. A large, short-armed, winged dromaeosaurid (Dinosauria: Theropoda) from the Early Cretaceous of China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feather evolution[J]. Scientific Reports, 2015, 5(1): 1-11.
  • 2.    Pei R, Pittman M, Goloboff P A, et al. Potential for powered flight neared by most close avialan relatives, but few crossed its thresholds[J]. Current Biology, 2020, 30(20): 4033-4046. e8.
  • 3.    Zhenyuanlong  .Deepb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