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挫折-攻擊假説

鎖定
挫折-攻擊假説表明挫折先於攻擊行為。這一理論指出挫折引發攻擊行為,因為當我們的行為被打斷,或者我們無法達到目的時,我們採取攻擊行為的動機就會增加。
中文名
挫折-攻擊假説
外文名
the frustration-aggression hypothesis
應用學科
心理學
應用範圍
社會心理學

挫折-攻擊假説早期理論觀點

挫折一詞有兩種含義,一是指阻礙個人達到目的的外部情境;一是指由於目的行為受到阻礙而激發的心理緊張狀態。多拉德認為,挫折是個體對目標作出的反應受到干擾時所產生的狀態。挫折-攻擊理論認為,攻擊總是挫折的結果。挫折總會導致某種形式的攻擊,挫折和攻擊行為之間存在着普遍的因果聯繫。
多拉德等人還提出,直接的身體和語言攻擊是最常見的攻擊形式,當直接攻擊到阻礙或抑制時,個體也可能採取其他形式的攻擊,比如散佈流言蜚語等。這種替代性攻擊不僅發生在攻擊的形式上,而且還可能發生在攻擊的對象上。比如,當挫折的來源即攻擊的對象不在身邊或害怕攻擊之後自己會受到懲罰時,個體會替代性地攻擊其他目標。在他們看來,挫折和攻擊之間存在着必然的聯繫。

挫折-攻擊假説早期經典實驗

一項關於挫折攻擊論的經典研究出現在1941 年。研究者給一羣小孩展示了滿屋子的玩具,但是沒有允許所有小孩立刻玩這些玩具。研究者發現被推遲了玩玩具時間的小孩隨之變得受挫。一旦他們被允許玩玩具,他們在玩耍時會採取更富有攻擊性的行為。

挫折-攻擊假説理論修正

隨後的研究沒有進一步支持這一理論。因此,不能就此下結論認為挫折單獨導致了攻擊行為,或者認為攻擊行為總是由挫折引起的。
倫納德·博考維茨( Leonard Berkowitz)修正了挫折攻擊論,引入情緒喚醒、對攻擊線索的認知等中介變量,對多拉德的挫折-攻擊假説進行了修正。認為,挫折導致攻擊是因為消極情感與攻擊行為之間存在一定的關係。挫折是令人討厭的、不愉快的情感體驗,由這種挫折產生的消極情感(如憤怒),確實能夠引起最初的攻擊傾向和準備性,但會不會產生外在的攻擊行為,取決於對攻擊線索的認知等一系列因素。他發現挫折產生憤怒,憤怒能導致攻擊行為,但也並非總是如此。

挫折-攻擊假説其他研究

相對剝奪(Merton& Kitt,1950; Crosby,1976;Bernstein& Crosby,1980)是能導致挫折的一個重要原因。當我們將自己和他人進行比較,並且感到某些東西被剝奪時,我們會經歷相對剝奪,進而導致挫折感。1992 年,四名白人警察因瘋狂毆打超速行駛的黑人青年羅德尼·金而被起訴,無罪釋放後引發洛杉磯騷亂,這場騷亂就是被相對剝奪所激起的( Brush,1996;Miller,2001)。這一地區的經濟衰落引起了人們的緊張情緒和受挫感,尤其對於這一地區遭受經濟衰退衝擊的低收人家庭來説更是如此。在案件的最終裁定被公佈後,洛杉磯的居民被深深地刺激了,這與他們不斷惡化的經濟狀況一道讓他們感到不公平。 [1] 
參考資料
  • 1.    (美)金伯莉.J.達夫著;宋文,李穎珊譯.社會心理學 挑戰你的成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