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挑山

(古代中國建築)

鎖定
即兩坡形屋頂形式之一,屋面伸出山牆之外,所以民間也稱其為“懸山”、“出山”。挑山屋頂的型制較為原始,因為早年制磚業不很發達,牆垣用土。為保護山牆免遭風雨浸蝕就需將屋面挑出牆外,因此這種屋頂形式最大量的被用於普通的民間居室之上。從漢代畫像石、明器、魏晉石窟的壁畫及後世繪畫等間接的資料中,都沒有見到挑山頂建築用於較重要的建築之中,可見其等級更次於廡殿、歇山。隨着磚牆的普遍使用挑山逐漸為硬山所取代,在中國古代社會晚期中原、江南等地挑山頂建築已很少使用,但在南方較偏遠的鄉村、山區還在大量運用。園林之中挑山頂建築並不太多,江南園林中則更少,一般北方建築中的垂花門常用挑山頂,頤和園也有數幢挑山頂建築。挑山頂一般也有正脊和四條垂脊,桁條端頭釘有寬大的博風板。還使用懸魚、惹草、金釘等飾物,形象較為生動。 [1] 
中文名
挑山
外文名
Suspended mountain
又    稱
懸山
類    型
古代中國建築
地    位
中國文化特色的標誌性建築
作    用
保護山牆免遭風雨浸蝕

挑山詳解

挑山頂結構與硬山大致相同,只是山面樑架上的各道檁子不像硬山那樣止於山面樑架並封在山牆內,而是繼續伸出山牆或山面樑架以外一段距離。這樣,屋面就有一部分懸挑于山牆或山面樑架之外,故稱為“懸山”或“挑山”,其挑出的部分稱為“出梢”。挑山屋頂瓦作的設脊形式同於硬山。
挑山檁木懸挑出梢,使屋面向兩側延伸,在山面形成出沿,具有防止雨水侵蝕牆身的作用。但檁木出梢也帶來了山面木構架暴露在外的缺點,對於建築外形的美觀和保護木構架端頭是不利的。於是,便在挑出的檁木外端釘一道隨屋面坡度彎曲的人字形厚木板,從而使暴露的檁木得到掩蓋和遮護,叫博風板(或作搏風板、博縫板等)。博風板的尺度與檁子或椽子成正比,清《工程做法》規定,其厚0.7~1櫞徑,寬6~7椽徑(或二檁徑),每步架為一段,長同該步架的櫞長。用於挑山建築的博風板,最下面一塊要做博風頭,形似箍頭枋之霸王拳頭。
為了加強對出梢檁木的支撐,在其下施燕尾枋,高、厚均同墊板,安裝在排山樑架的外側,形式上可以看作是內側檁墊板向出梢部分的延伸和收頭,但實際上二者在構造上不發生任何關係。燕尾枋下面的枋子出頭為箍頭枋,既具有拉結柱子的作用,又有裝飾功能。
挑山梢檁出梢尺寸的多少,清式有兩種規定:一種是由山面柱中向外挑出四橡四檔,另一種是由山面柱中向外挑出尺寸等於上檐出尺寸。
挑山五花山牆 挑山五花山牆
與挑山建築山面構架有關係的山牆,也有不同的做法。常見有三種:一種滿砌式,即牆面一直封砌到頂,僅把檁子挑出部分及燕尾枋露在外面;另一種是五花山(牆)的做法,山牆只砌於每層樑架的下皮,隨着樑架的舉架層次砌成階梯狀,將樑架暴露在外面,餘下的樑架間的三角形空當稱為“象眼”,用木板封堵稱為象眼板。五花山牆的做法是挑山建築所獨有的,它的優點在於木構架的透風防腐,同時改變了牆面平板單調的外形,美觀了房屋建築的立面;第三種是半砌式,山牆只砌在大柁下面,主樑以上木構更全部外露,樑架之間的空當用木板(封山板)來封堵。這種做法山面外露的樑架常做彩畫,也具有較強的裝飾效果。此外,還有一種五花山結合半砌式的做法,即下部為五花山牆砌法但並不通上而砌,而將其以上的樑架又全部外露,其山牆形成的折階數要少於一般的五花山牆,通常前後總共只有三階,故或謂之三花山牆。這種做法常用在前後廊式挑山建築,前後廊部位山牆砌至穿插枋下,之間的屋身山牆砌至大梁或隨梁枋下。官式硬山建築的山花常以方磚貼出模仿挑山的假博風,宮廷中甚至還以琉璃磚鑲嵌出山牆上部的樑架圖案形成類似於挑山的五花山牆或半砌式山牆的外觀形,如上圖。 [2] 

挑山歷史發展

古建名詞,懸山頂,即懸山式屋頂,宋朝時稱“不廈兩頭造”,清朝稱“懸山”、“挑山”,又名“出山”,是中國古代建築的一種屋頂樣式,也傳到日本、朝鮮半島和越南,日語稱切妻造(きりづまづくり)。在古代,懸山頂等級上低於廡殿頂和歇山頂,僅高於硬山頂,只用於民間建築,是東亞一般建築中最常見的一種形式。
挑山應該是兩面坡屋項的早期做法,也是我國一般建築中最常見、最基本的形式。從相關材料反映的情況看,唐以前重要建築都未用挑山頂。山東肥城孝堂山漢郭巨桐、北魏寧懋石室為挑山頂,其他如漢畫像和明器中也僅見用於民間建築。南北朝迄唐的石刻、壁畫和建築實物中,同樣如此,凡屬較重要的建築都未用挑山。宋畫《清明上河圖》所表現的汴梁街道,其城門門樓用廡殿頂,酒樓用歇山頂,而一般店肆及民居則用挑山。明清時期的情況仍然如此,雖然宋、元以來有一些寺觀的正殿採用挑山頂,但畢竟屬極少數,且寺觀的規模一般都不算大,大多數情況下也像硬山建築一樣,至多用為宮殿、寺觀中的配殿、附屬用房及園林建築。 [2] 

挑山建造特點

懸山頂是兩坡出水的五脊二坡式,一般由一條正脊和四條垂脊構成,但也有無正脊的捲棚懸山式。和硬山頂不同,懸山頂建築兩側的山牆凹進屋頂,屋頂的檁伸出牆外,加博風板保護。由於此類建築的屋頂懸伸外挑于山牆之外,故名懸山頂或挑山頂。
懸山頂是兩面坡屋頂的早期樣式,但在唐朝以前並未用於重要建築。和硬山頂相比,懸山頂有利於防雨,而硬山頂有利於防風火,因此南方民居多用懸山,北方則多硬山。

挑山特徵

挑山有一條正脊,四條垂脊。
其特徵是:各條桁或檁不像硬山那樣封在兩端的山牆面中。而是直接伸到山牆以外,以支託懸挑於外的屋面部分。也就是説懸山建築不僅有前後檐,而且兩端還有與前後檐尺寸相同的檐。於是其兩山部分便處於懸空狀態,因此得名。
挑山頂是兩面坡屋頂的早期樣式,但在唐朝以前並未用於重要建築。和硬山頂相比,懸山頂有利於防雨,而硬山頂有利於防風火,因此南方民居多用懸山,北方則多硬山。
日本有些懸山頂建築的入口設於山牆,日語又把山牆稱為“妻”(つま),因此這種建築樣式稱為“妻入り”(つまいり)。
參考資料
  • 1.    陳從周主編. 中國園林鑑賞辭典[M].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1.01.
  • 2.    賈洪波著. 中國古代建築[M]. 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