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按摩

(疾病療法)

鎖定
按摩是以中醫的臟腑、經絡學説為理論基礎,並結合西醫的解剖和病理診斷,而用手法作用於人體體表的特定部位以調節機體生理、病理狀況,達到理療目的的方法,從性質上來説,它是一種物理的治療方法。從按摩的治療上,可分為保健按摩運動按摩醫療按摩 [1] 
中文名
按摩
外文名
massage
拼    音
àn mó
作    用
調節機體生理、病理狀況

按摩漢語詞語

按摩基本解釋

用手或器械來回摩擦、揉捏或敲打身體的表面部分的行為,用於治療和保養。

按摩詳細解釋

亦作“按摩”。
1.用手在人身上推、按、捏、揉,以促進血液循環,通經絡穴位,調整神經功能。
素問·血氣形志》:“形數驚恐,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藥。”
韓詩外傳》卷十:“ 子同藥,子明灸陽,子游按摩。”
醫宗金鑑·正骨心法要旨·外治法》:“按摩法:按者,謂以手往下抑之也。摩者,謂徐徐揉摩之也……按其經絡,以通鬱閉之氣;摩其壅聚,以散瘀結之腫,其患可愈。”
百喻經·師患腳付二弟子喻》:“其師患腳,遣二弟子,人當一腳,隨時按摩。”
宋·陸游閒中作》詩:“呼童按摩罷,倚壁欠伸餘。”
2.指一般的揉摩。
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十:“ 趙得寶怯痛地叫了一聲,他的左手連忙去按摩着右胳臂。”

按摩中醫學名詞

按摩定義

運用手、指的技巧,在人體皮膚、肌肉組織上連續動作來治病,這種方法,叫做按摩療法
中國史記上記載先秦時名醫扁鵲,曾用按摩療法,治療虢太子的屍厥症。秦代到今已兩千多年,可見按摩在中國已有悠久的歷史了。中國最早的按摩專著,當推《黃帝按摩經》(十卷,見《漢書·藝文志》),可惜早已失傳。但現存的古典醫書《黃帝內經》在許多地方談到按摩:如《血氣形志篇》、《異法方宜論》等。古代很早就已掌握用按摩療法來治療肢體麻痹不仁、痿症厥症濕症和寒熱等症。

按摩歷史背景

按摩是中國最古老的醫療方法。按摩,又稱推拿,古稱按磽(指按摩矯捷,舒暢筋骨)、案杌(案,通按;杌,通玩。案杌,即按摩)等,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與疾病鬥爭中逐漸總結認識和發展起來的。
原始社會,原始人在生產勞動時或與野獸搏鬥中,必定有一些外傷發生。出現疼痛,他們自然地用手去撫摸,按揉逐步收到效果;當人體的某一部位受到損傷出血時,人們便本能地用手按壓以止血;當損傷使局部部位隆起時,人們又本能地通過撫摩、揉動使隆起變小或消失,從而緩解了腫痛。另外人們發現,用石片等刮擦某些部位能緩解一些特定的病痛,人類本能地重複應用一些能夠祛病的撫摸按揉手法,經過時間的延續,這些手法得到發展和積累。在長期的認識實踐過程中,按摩逐漸從無意識的偶然動作演變成為人們自由運用的系統的治療方法。約在幾千年前,我國祖先就為按摩奠定了基礎,並逐步形成我國的按摩學科。
從商代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卜辭中可以發現,早在公元前14世紀,就有“按摩”的文字記載。在中國古代文獻《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説:“上古之時,醫有俞跗,治病不以湯藥……而以橋引、案杌、毒熨等法”。這些記載中的“案杌”、“橋引” 都指的是按摩。
春秋戰國及其以前時期,《莊子》《老子》《旬子》《墨子》等著作也提到了鍛鍊及自我按摩的方法。《周禮疏》中記載的扁鵲治癒虢太子屍厥的醫案,不僅説明這種綜合性治療產生的奇特效果,而且説明按摩在臨牀應用中的重要作用。
秦漢時期出現了中國現存最早的醫典--《黃帝內經》,共36卷162篇,其中《素問》9篇論及按摩,《靈樞》有5篇論述按摩。《黃帝內經》不僅記載了按摩的起源,而且指出了按摩的作用和應用,對按摩療法有了較為具體的論述,為後世繼承和發揚按摩奠定了理論基礎。《素問·血氣形志篇》説:“形數驚恐,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醪酒。”指出了經絡不通,氣血不通,人體中的某個部位就會出現疾患,在治療上可以用按摩的方法疏通經絡氣血,達到治療的作用。《黃帝內經》中曾有按摩工具的記載,《九針》中的“圓針”,既用於針灸,也用於按摩,常配合使用。秦漢時期,按摩已經成為人民醫療上主要的治療方法之一。根據《漢書·藝文志》記載,我國第一部按摩專著《皇帝岐伯按摩十卷》(已佚)在此時期問世。
在三國時期,開始形成按摩與導引、外用藥物配合應用的方法,出現膏摩、火灸。名醫華佗曰:“傷寒得始,一日在皮膚,在膏摩火灸即愈。”他還根據虎、鹿、熊、猿、鶴是動作,創造了最早的按摩導引術--五禽戲
魏、晉、隋、唐時期,設有按摩科,又相應建立了按摩醫政。《隋書·五官志》中有按摩博士2人的記載,這説明隋代已設有按摩博士的官職。《舊唐書.職官志》載有按摩博士1人,保健按摩師4人,按摩工16人,按摩生15人。按摩博士在保健按摩師和按摩工的協助下,知道按摩生學習按摩導引之法,開始了在官府重視下有組織地開展按摩教學活動。此時有按摩專着問世,如《按摩導引經十卷》。隋代的《諸病源候論》,每卷之末均有導引按摩之法;《千金要方》雲“小兒雖無病,早起常以膏摩滷上及足心,甚逼風寒。”;《唐六典》曰:“按摩可除八疾,‘風、寒、暑、濕、飢、飽、勞、逸’”。在這一時期,已經基本上形成了系統的按摩療法。
宋、金、元時期,按摩療法得到了進一布的發展。這時,不僅其治療範圍擴大了,而且還將按摩用於婦科催產。宋代龐安時“為人治病,率十愈八九。有民間孕婦將產,七日而子不下,百術無所效,令其家人以湯温其腰腹,自為上下撫摩,孕者覺腸胃微痛,呻嚀間生一男子。”這説明當時按摩對處理難產已經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到了明代,太醫院將按摩列為醫政十三科之一。隨着按摩的進一步發展,許多按摩專着相繼問世,以小兒推拿方面的專着居多,如中國現存最早似的小兒按摩書籍《小兒按摩經》及《小兒推拿方脈活嬰秘旨全書》《小兒推拿秘訣》等。
清代,“崇儒尊道”的封建禮教佔據統治地位,認為按摩“有傷大雅”,屬勞力者的“賤技”,系非“奉君之道”,遂使按摩術遭到政府的冷落。但由於按摩療效顯着,故在民間仍有發展,特別是小兒推拿比較盛行。這一時期出現了大量的小兒推拿專着,如熊應雄的《小兒推拿廣意》、駱如龍的《優科推拿法》、錢懷村的《小兒推拿直錄》、張振鈞的《釐正按摩要術》、夏雲集的《保赤推拿法》等。這一時期對傷科病也進行了系統的總結,在《醫宗金鑑》中把“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列為傷科八法。隨着經驗的豐富,在理論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對按摩的治療法則和適應證也有可較為系統和全面的論述。
國民政府崇尚西醫,1929年提出“廢止舊醫,以掃除醫事衞生之障礙”的方針,又在1936年提出“國醫在科學上無根據”,一律不許執業,從而排斥了中醫的社會地位,按摩更被人們視為醫家小道。於是,從事按摩行業者寥寥無幾。與此相反,巫神之道卻趁機行事,假借按摩手技為其説教塗脂抹粉、故弄玄虛,嚴重歪曲了按摩療法。真正的按摩療法僅僅停留在家傳口授的窘地。
1949年以後,各地辦起了按摩推拿學校、專科醫院。按摩推拿的治療範圍包括了內、外、婦、兒、五官等各科疾病。同時還開展了按摩作用和治病機理的初步研究,以及按摩推拿歷史文獻的整理工作,出版了《按摩療法》、《中醫推拿講義》、《中醫按摩學簡編》、《中醫按摩臟腑圖點穴法》、《新推拿十八法祥解》等按摩專著。
20世紀70年代末,進一步重視中醫的發展,其中按摩教育和醫療機構也紛紛建立或恢復。上海北京河南陝西山西等市相繼恢復興辦了按摩學校,一些中醫院校增設了針推系,培養了數已千計的按摩人才。1980年代,長春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新疆中醫學院、北京聯合大學,相繼開辦了盲人按摩大專班和本科班。1990年代,中國殘疾人聯合會成立了中國盲人按摩中心對盲人保健按摩醫療按摩實施規範化行業管理

按摩分類

概述
從按摩的內容上,可分為醫療按摩、保健按摩、運動按摩
按摩根據其作用主要分為保健類按摩和休閒類按摩和治療類按摩三大類,保健類按摩主要目的是恢復肌肉神經的活力,擺脱亞健康狀態,提振精神。典型的有中式按摩,日式指壓按摩泰式按摩足部按摩等;治療性按摩主要是治療一些肌肉神經的損傷,配合火罐,刮痧,艾灸等傳統中醫手段,經過一定得療程,達到康復和好轉的目的,目的是強調治療後的效果,促進機體恢復的目的。典型的有中醫推拿手法整骨按摩等。對技師的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要求較高。休閒型按摩:主要強調對人體精神的放鬆,除按摩手法外,強調人對視,聽,嗅等感覺氛圍的整體影響,通過柔和舒適的裝潢,燈光,優美的音樂,和清新芳香的空氣,營造一種高雅舒適的氛圍,是歐美國家人士和商務活動的首選:典型的有歐式精油按摩
醫療按摩
又稱推拿療法,是中醫外治療法之一,也是人類最古老的一種主要應用按摩以達到治病目的的物理療法。除治療外科病(即傷科按摩)外,還可治療內科疾病(婦科、內科、兒科等),對於慢性疾病功能性疾病、發育性疾病療效甚好。
從事醫療按摩的主要是盲人按摩醫院、盲人按摩診所,以及中醫院下設的按摩理療科
保健按摩
保健按摩是指醫者運用按摩手法,在人體的適當部位進行操作所產生的刺激信息通過反射方式對人體的神經體液調整功能施以影響,從而達到消除疲勞,調節體內信息,增強體質,健美防衰,延年益壽的目的。
保健按摩施術手法很多,如常用的表面按摩法、揉捏池頸法、棉布摩擦法、背腰部的法、拍打法、四肢抽抖法等,它動作輕柔,運用靈活,便於操作,使用範圍甚廣,不論男女老幼、體質強弱、有無病症,均可採用不同的施術手法,進行保健按摩。
按摩 按摩
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及人們的健康的需要,各種保健按摩服務行業應運而生。如國內的保健按摩、小兒保健按摩、美容按摩減肥按摩、國外還有旅遊按摩、情景按摩、寵物按摩等。現代保健按摩許多借助按摩器械,廣泛用於家庭生活中!
運動按摩
體育與衞生相結合,兩者必將相互促進和發展,按摩在體育運動中的應用,也就隨之發展,並逐漸形成了運動按摩。
運動按摩是以調整和保護運動員良好的競技狀態,增進和發展運動員潛在體能,達到運動成績為其目的。國內外的一些實踐表明,它為創造優異的運動成績所起的作用和意義已越來越顯得重要了。
體育運動一般分為運動訓練運動競賽,在這些活動之前進行的按摩,稱為運動前按摩。它能促使人體的神經、肌肉、關節、內臟器官和心理情緒動員起來,以適應即將面對的運動的和心理的負擔,從而預防傷病菌,提高體力,發揮積極的作用。
2.訓練前按摩
運動訓練前的按摩,要求幫助運動員提高訓練作業的能力;幫助促進身體素質的發展,有得於預防疾病,促進人體各系統的器官都動員起來,以適應即將參加的運動活動。在具體操作上,必須根據運動項目的特點,以及運動員的個體特點進行。一些能量消耗較多的運動項目,中長跑、游泳、自行車、籃球、足球、排球等,如採用按摩的方法,來代替需要消耗部分能量的準備活動,這就為運動提供了更多的能量。
3.賽前按摩
運動競賽前的按摩,名賽前按摩。通常在起賽前 15 ~30 分鐘完成。有時,當運動員在接到競賽的通
知時,就出現了賽前狀態,有的人會出現不良情況,需要進行醫學處理,這就是説,需要在競賽前若干天就進行按摩。例如,競賽前,運動員過分緊張,晚上不易入睡或入睡後多夢易醒,或惡夢不安等,影響運動員的睡眠休息。由於夜不得眠,出現白晝精神不振,煩躁不安,食慾不佳等症狀。這將影響運動員參加競賽時所必須的良好競技狀態。出現這種情況時,就應該進行鎮靜安眠的按摩。
若失眠的時間較長,症狀更劇的運動員,在用上法按摩之外,還要按摩氣衝穴,掐、揉神門穴,掐行間穴等。所有這些刺激,用力都不要過重,以有輕微酸脹感為度。通常要進行 20 分鐘,或更長的時間。起賽前狀態,運動員在起賽前過度興奮,坐立不安,情緒激動,脈搏升高,呼吸迫促,甚至出現多尿,動作的準確性協調性也受到不良影響,其結果是妨礙運動技術水平的充分發揮。
激烈的運動訓練或競賽之後,運動員的神經、體液、循環、呼吸、消化、代謝和酸鹼平衡等方面,都要發生巨大的變化,這些變化一時破壞了機體內環境的平衡。但它很快又達到新的平衡,這個新的平衡,通常都標誌着機體工作能力的提高。但是,在內環境各機能系統達到平衡的過程中,有時出現遲緩環節, 一般的表現有:精神過度緊張,失眠,肌肉緊張,疲勞等。運動後的按摩,可以促使這些現象消除,加速內環境達到新的平衡,加速提高對運動負荷的能力,加速完成對後面運動負荷的準備。
運動後按摩所採用的手法、用力的大小、時間的長短等,均應根據運動員的體質、性別、運動項目的特點,特別是要求根據運動後反應出來的情況(如頭昏脹、欲嘔、四肢乏力、肌緊張、失眠等)來決定。需要遵守個別對待的原則,不可千篇一律。我們通常採用的手法,有撫摩、揉捏、推壓、振動和抖動等。對體質強壯,肌肉豐滿者,按摩力量應當重些,時間應當長些;反之,用力則要輕些,時間應當短些。運動員在十分疲勞的情況下,常採用經穴按摩,其手法是按、壓、分、揉、掐、推等,以疏通氣血,內外通達,平衡陰陽,使運動能力得到較快的恢復,並有所提高。
運動後的全身按摩:通常是一週一次的進行。在訓練後休息1~2小時或更長的時間後進行。最好是在温水浴後,在温暖、清靜的室內進行。運動員舒適地躺在牀上,裸露被按摩的部位,依照胸、腹、上肢、下肢的次序。順血液和淋巴迴流的方向進行按摩。使用揉捏、推壓、搖晃、抖動等手法,用力是由重到輕。同時根據各個部位的疲勞情況,循經取穴。施行揉、捻、推、掐等手法,以調和氣血,更快地消除疲勞。如按摩進行到運動員快要入睡,應停止按摩,給被按摩者輕輕蓋上被子,以防止感冒。運動員睡醒之後,便會精神飽滿,全身舒適。

按摩優點

按摩穴位 按摩穴位
按摩簡單易行,不需要什麼特殊設備,療效顯著,無副作用、經濟實惠,健康生活
按摩的優點很多,容易學習。操作簡便,經濟實用,還可代替藥物。比如有些病人使用按摩後,可使精神振奮,起到興奮劑的作用,也可使患者安靜下來,起到鎮靜劑的作用。
按摩對身體的益處:按摩可以舒活筋骨;按摩可以減輕壓力;按摩可以緩解偏頭痛,促進血液循環;按摩可以排毒等等。
由於按摩有利於循環系統和新陳代謝,對於一般慢性病或身體過度虛弱的患者,是比較安全可靠的。對於不便吃藥的孩子,按摩可增強小兒體質,起到預防保健作用。對於某些複雜疾病,還可配合針灸、藥物治療。但是,對於一些急性的或高燒的傳染病,或臟器有病變,如傷寒、肺炎肺結核等,按摩只能起配合作用。如果患有腫瘤,急性化膿性闌尾炎腸穿孔、膽道蛔蟲引起的膽囊炎等,發病兇急,應速去醫院急診。
按摩治療的範圍很廣,在傷科、內科、婦科、兒科、五官科以及保健美容方面都可以適用,尤其是對於慢性病、功能性疾病療效較好。

按摩外科按摩學

治療範圍包括上肢部傷筋(肩關節周圍炎肱骨外上踝炎、腕關節扭傷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等)、脊柱部傷筋(落枕頸椎病胸椎小關節錯縫胸脅迸傷、急性腰扭傷慢性腰肌勞損腰椎間盤突出症腰椎後關節紊亂症等)、下肢部傷筋(梨狀肌綜合徵、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踝關節扭傷跟痛症等)等。

按摩內科按摩學

治療範圍包括心腦系病症(不寐中風後遺症等)、脾胃腸系病症(胃痛泄瀉、便秘等)、肝膽系病症(脅痛等)、其他病症(頭痛、口眼渦斜、青少年近視兒童弱視兒童多動症兒童自閉症兒童抽動症焦慮症憂鬱症等)等。再生障礙性貧血

按摩婦科按摩學

治療範圍包括月經病(月經不調、痛經)、帶下病產後病乳癰等)、婦科雜症(乳腺小葉增生更年期綜合症)等。

按摩兒科按摩學

治療範圍包括感冒發燒咳嗽厭食疳積、嘔吐、腹瀉、便秘、遺尿夜啼肌性斜頸等。

按摩區別

隨着醫學科技的進步,按摩也與時俱進。除傳統的按摩外,還產生了新的按摩方式——電指按摩。這種按摩方式療效更加明顯。

按摩適應症

扭傷關節脱位腰肌勞損、肌肉萎縮、偏頭痛、前頭後頭痛、三叉神經痛肋間神經痛股神經痛坐骨神經痛、腰背神經痛、四肢關節痛(包括肩、肘、腕、膝、踝、指(趾)關節疼痛)。顏面神經麻痹、顏面肌肉痙攣、腓腸肌痙攣。因風濕而引起的,如肩、背、腰、膝等部的肌肉疼痛。以及急性或慢性風濕性關節炎、關節滑囊腫痛和關節強直等症。
其他如神經性嘔吐、消化不良症、習慣性便秘胃下垂慢性胃炎、失眠、遺精慢性腹瀉、遺尿以及婦女痛經與神經官能症等,都可考慮使用或配合使用按摩手法。

按摩禁忌症

各種急性傳染病急性骨髓炎結核性關節炎、傳染性皮膚病、皮膚濕疹水火燙傷、膚潰瘍、腫瘤,以及各種瘡瘍等症。此外,婦女經期,懷孕五個月以上的孕婦,急性腹膜炎急性化膿性腹膜炎急性闌尾炎患者。某些久病過分虛弱的、素有嚴重心血管病的或高齡體弱的患者,都是禁忌按摩的。

按摩注意事項

1.按摩者的雙手應保持清潔、温暖、指甲應修剪,指上不戴任何裝飾品,以免損傷被按摩者的皮膚。
2.為了按摩順利進行,取得良好的效果,按摩者的體位應便於操作,被按摩者的肌肉應充分放鬆。
3.全身按摩時應注意操作方向,要順着血液和淋巴液迴流的方向。
4.按摩時,要注意順序,用力要由輕到重,再逐漸減輕而結束。

按摩主要手法

手法分類
按摩手法大致分為7類:
1.擺動類手法:一指禪推法、各種振法、各種揉法、各種抖動法等。
2.摩擦類手法:推法、運法、擦法刮法搓法、摸法、梳法等。
3.擠壓類手法:按、點、壓、掐、捏、抓、彈法等。
踩背 踩背
4、叩擊類手法:各種拍法擊法、點穴法等。
5.運動關節類手法;各種搖法、板法、伸屈法、端法、頂法等。
6.複合類手法:推摩法、按揉法、振顫法、點按法、牽抖法、旋轉法、搖按法等。
7.特定手法:胸外心臟按壓法、背法、踩躋法等。
按摩的常用十七種手法:1、推法 2、擦法 3、揉法 4、揉捏法 5、搓法 6、按法 7、摩法 8、拍擊法 9、抖法 10、運拉法 11、拿法 12、滾法 13、刮法 14、掐法 15、彈筋法提彈法)16、拔法(分筋法)17、理筋法(順筋法)
推法
用手或掌等部分着力於被按摩的部位上,進行單方向的直線推動為推法。輕推法具有鎮靜止痛,緩和不適感等作用,用於按摩的開始和結束時,以及插用其他手法之間。重推法具有疏通經絡,理筋整復,活血散瘀,緩解痙攣,加速靜脈血和淋巴液迴流等作用,可用於按摩的不同階段。
(一)方法與步驟
1.用指或掌等部位着力於被按摩的部位上。
按摩穴位 按摩穴位
2.根據推法用力的大小,可分為輕推法和重推法。選定力度後進行單方向的直線推動。一般推3~5次。
(二)動作要領
1.輕推法時用的壓力較輕;重推法時用的壓力較重。作全掌重推法時,四指併攏,拇指分開,要求掌根着力,虎口稍抬起,必要時可用另一手掌重疊按壓於手背上,雙手同時向下加壓,沿着淋巴流動的方向向前推動。
2.指、掌等着力部分要緊貼皮膚,用力要穩,推進的速度要緩慢而均勻,但不要硬用壓力,以免損傷皮膚。
擦法
用手的不同部位着力,緊貼在皮膚上,作來回直線的摩動為擦法。具有温經通絡,行氣活血,鎮靜止痛,能提高皮膚温度,增強關節韌帶柔韌性等作用。輕擦法多用於按摩開始和結束時,以減輕疼痛或不適感。重擦法多插用於其他手法之間。
(一)方法與步驟
1.用手掌、大魚際小魚際或掌根部位着力於皮膚上。
2.根據力量大小選擇輕重手法作來回直線的摩動。
(二)動作要領
1.操作時腕關節要伸直,使前臂與手接近相平,以肩關節為支點,帶動手掌作前後或左右直線往返擦動,不可歪斜。
2.按摩者手掌向下的壓力要均勻適中,在擦動時以不使皮膚褶疊為宜。
3.擦法的速度一般較快,往返擦動的距離要長,動作要均勻而連貫,但不宜久擦,以局部皮膚充血潮紅為度,防止擦損皮膚。
揉法
用手的不同部位,着力於一定的部位上,作圓形或螺旋形的揉動,以帶動該處的皮下組織隨手指或掌的揉動而滑動的手法為揉;。具有加速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新陳代謝、活血散瘀緩解痙攣、軟化瘢痕、緩和強手法刺激和減輕疼痛的作用。全掌或掌根揉,多用於腰背部和肌肉肥厚部位。拇指揉法多用於關節、肌腱部。拇、中指端揉是穴位按摩常用的手法。
(一)方法與步驟
1.用手掌、掌根、大魚際、小魚際、拇指或四指指腹部分着力於皮膚上。
2.作圓形或螺旋形的揉動,以帶動該處的皮下組織隨手指或掌的揉動而滑動。
(二)動作要領
揉動時手指或掌要緊貼在皮膚上,不要在皮膚上摩動,手腕要放鬆,以腕關節連同前臂或整個手臂作小幅度的迴旋活動,不要過分牽扯周圍皮膚。
揉捏法
拇指外展,其餘四指併攏,手成鉗形,將全掌及各指緊貼於皮膚上,作環形旋轉的揉捏動作,邊揉邊捏邊作螺旋形地向心方向推進的手法為揉捏法。具有促進局部組織的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能增加肌力和防治肌肉萎縮,緩解肌肉痙攣,消除肌肉疲勞活血散淤止痛等作用。多用於四肢、臀部等肌肉肥厚處,常與揉法交替使用。
搓法
用雙手挾住被按摩的部位,相對用力,方向相反,作來回快速地搓動的手法為搓法。具有疏經通絡,調和氣血,鬆弛組織,緩解痙攣,加速疲勞消除,提高肌肉工作能力等作用。適用於腰背、脅肋及四肢部,以上肢部和肩、膝關節處最為常用,常在每次按摩的後階段使用。
(一)方法與步驟
1.雙手呈抱物形着力於肢體部位,挾住被按摩的部位。
2.相對用力、方向相反,作來回快速地搓動,同時作上下往返移動。
(二)動作要領
1.操作時兩手用力要對稱,動作柔和而均勻,搓動要快,移動要慢。
2.運動前,若採用壓力大、頻率快而持續時間短的搓動,能提高肌肉的工作能力;運動後,若採用壓力小、頻率緩慢而持續時間較長的搓動,能加速消除肌肉的疲勞。
按法
用指、掌、肘或肢體的其他部分着力,由輕到重地逐漸用力按壓在被按摩的部位或穴位上,停留一段時間(約30s),再由重到輕地緩緩放鬆的手法為按法。具有疏筋活絡,放鬆肌肉,消除疲勞,活血止痛,整形復位等作用。拇指按法適用於經絡穴位,臨牀上常與拇指揉法相結合,組成“按揉”複合手法,以提高按摩效應及緩解用力按壓後的不適感,掌按法多用於腰背部、肩部及四肢肌肉僵硬或發緊、也用於關節處,如腕關節、踝關節等。用指端肘尖、足跟等點按穴位,是穴位按摩常用的手法。
(一)方法與步驟。
1.用指、掌、肘或肢體其他部分着力於皮膚上。
2.由輕到重地逐漸用力按壓在被按摩的部位或穴位上,停留一段時間,再由重到輕地緩緩放鬆。
3.按法中以指按法和掌按法兩種最為常用。拇指或示、中、環指面着力,按壓體表某一部位或穴位,稱指按法。用單掌或雙掌掌面或掌根或雙掌重疊按壓體表某一部位,稱掌按法。
(二)動作要領
1.按壓着力部位要緊貼體表不可移動,操作時用力方向要與體表垂直,由輕逐重,穩而持續,使力達組織深部。
2.拇指按穴位要準確,用力以病人有酸、脹、熱、麻等感覺為度。
摩法
用示指、中、環指指面或手掌面着力,附着於被按摩的部位上。以腕部連同前臂,作緩和而有節奏的環形撫摩活動的手法為摩法。具有和中理氣,消積導滯,調節腸胃蠕動,活血散瘀和鎮靜、解痙、止痛等作用。刺激輕柔緩和舒適,常用於按摩的開始,以減輕疼痛或不適;常配合揉法、推法、按法等手法,治療脘腹脹痛消化不良痛經等病症。
(一) 方法與步驟
1.用示指、中、環指指面或手掌面省力,附着於被按摩的部位。
2.肘關節要微屈,腕關節要放鬆,指掌關節自然伸直,輕輕放在體表上;腕部要連同前臂在皮膚上作緩和協調的環旋移動。
(二)動作要領
1.可沿順時針逆時針方向均勻往返的連貫操作。
2.每分鐘頻率約為120次。
3.用力不可太重。
拍擊法
用手掌或手的尺側面等拍擊體表的手法為拍擊法。常用的有拍打法、叩擊法和切擊法3種手法。均具有促進血液循環,舒展肌筋,消除疲勞和調節神經肌肉興奮性的作用。多用於肩背、腰臀及四肢等肌肉肥厚處。緩緩的拍打和叩擊,常用於運動後加速消除疲勞;用力較大,頻率較快,持續時間短的切擊。,常用於運動前提高神經肌肉興奮性。單指或多指的叩擊是穴位按摩常用的手法。
(一)方法與步驟
1.拍打時,兩手半握拳或五指併攏,拇指伸直,其餘四指的掌指關節屈曲成空心掌,掌心向下。叩擊時,兩手握空拳,尺側面向下。也可用5個手指或3個手指或一個手指指端叩打在一定的部位上。切擊時,兩手的手指伸直,五指併攏,尺側面向下。
2. 兩手有節奏地進行上下交替拍打。
(二) 動作要領
1.拍打時,肩、肘、腕要放鬆,以手腕發力,着力輕巧而有彈性,動作要協調靈活,頻率要均勻。
2.叩擊和切擊時,以肘為支點進行發力。叩擊時肩、肘、腕要放鬆;切擊時肩、肘、腕較為緊張,力達組織深部。動作要協調、連續、靈活。
抖法
分肢體抖動法和肌肉抖動法兩種。肢體抖動法時,用雙手或單手握住肢體遠端,微用力作連續小幅度的上下快速抖動。肌肉抖動法時,用手輕輕抓住肌肉,進行短時間的左右快速抖動。具有疏筋通絡、放鬆肌肉、滑潤關節的作用。多用於肌肉肥厚的部位和四肢關節,常用於消除運動後肌肉疲勞,是一種按摩結束階段的手法。
(一)方法與步驟
分肢體抖動法和肌肉抖動法兩種。
1.用肢體抖動法時,用雙手或單手握住肢體遠端,微用力作連續小幅度的快速抖動(上肢可做上下左右的抖動,下肢一般可做上下抖動)。
2.用肌肉抖動法時,用手輕輕抓住肌肉,進行短時間的左右快速抖動。
(二)動作要領
動作要連續、均勻,頻率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抖動的幅度要小,頻率一般較快,用力不要過大。
運拉法
用一手握住被按摩者關節遠端肢體,另一手握住關節近端肢體,在關節的生理活動範圍內作被動性運動的手法為運拉法。具有滑潤關節,舒筋活血,防止或鬆解關節粘連,改善關節運動功能和糾正小關節處的微細解剖位置改變等作用。適用於四肢關節及頸腰部。常在按摩的後階段使用,能增進關節的活動幅度和消除關節屈伸不利等疲勞性痠痛。
(一)方法與步驟
1.按摩者一手握住關節遠端肢體,另一手握關節近端肢體。
2.在關節的生理活動範圍內作被動性的運動。
3.常用的有肩、肘、腕、髖、膝、踝等關節的運拉法。
(1) 肩關節運拉法:按摩者一手握住腕部或托住肘部,另一手按在肩部上方,然後使肩關節作外展、內收、旋內、旋外環轉運動
(2) 肘關節運拉法:按摩者一手握住前臂遠端,另一手輕輕托住肘後,然後使肘關節屈伸及旋轉運動
(3) 腕關節運拉法:按摩者一手握住腕關節上方,另一手握住手掌中部,然後使腕關節作屈伸、內收、外展及旋轉運動。
(4) 髖關節運拉法:被按摩者取仰卧位,髖、膝屈曲。按摩者一手握住小腿下部,另一手扶住膝部上方,然後作髖關節的屈、伸、外展、內收和環轉運動。
(5) 膝關節運拉法:被按摩者取仰卧位。按摩者—手握住踝部,另一手按於膝關節上,然後使膝關節作屈伸與旋內旋外等運動。
(6) 踝關節運拉法:被按摩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按摩者—手握住小腿下部或托住跟部,另—手握住前足掌,然後作踝關節的屈伸、內收、外展及旋轉運動。
(二)動作要領
1.運拉時動作要緩和,用力要穩;動作幅度要在生理活動範圍內做到由小到大。
2.作環轉運動時,可沿着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進行。
拿法
用單手或雙手的拇指與食、中兩指,或拇指與其他四指指面着力,作相對用力,在一定的穴位或部位上進行有節律的提拿揉捏為拿法。具有疏通經絡,解表發汗,鎮靜止痛,開竅提神,緩解痙攣等作用。主要用於頸項、肩背及四肢部。臨牀上常拿風池等穴位及頸項兩側部位,治療外感頭痛;也用於運動過程中振奮精神,是穴位按摩的常用手法。
(一)方法與步驟
1.用單手或雙手的拇指與示、中兩指,或拇指與其他四指指面着力。
2. 作相對用力,在一定的穴位或部位上進行有節律的提拿。
(二)動作要領
1.操作時肩臂要放鬆,腕要靈活,以腕關節和掌指關節活動為主,用指面相對用力提拿。
2.用力要由輕到重,再由重到輕。
3.拿法刺激強度較大,拿捏持續時間宜短,次數宜少,拿後應配合使用輕揉法,以緩解強刺激引起的不適。
滾法
用手背近小指側部分或小指、無名指、中指的掌指關節突起部分着力,附着於一定部位上。通過腕關節伸屈和前臂旋轉的複合運動,持續不斷地作用於被按摩的部位上,此為滾法。具有活血散瘀,消腫止痛,緩解肌肉痙攣,增強肌肉的活動能力和韌帶的柔韌性,促進血液循環及消除肌肉疲勞等作用。本法壓力較大、接觸面積較廣,適用於肩背部、腰骶部及四肢部等肌肉較肥厚的部位,常用於治療運動損傷及消除肌肉疲勞。
(一) 方法與步驟
1.用手指背側小指、無名指、中指的掌指關節突起部分着力於皮膚上。
2.通過腕關節伸屈和前臂旋轉的複合運動,持續不斷地作用於被按摩的部位上。
(二)動作要領
1.肩臂和手腕要放鬆,肘關節微屈約120°,即腕關節屈曲、前臂旋後時向外滾動約80°,腕關節伸展,前臂旋前時向內滾動約40°。
2.着力要均勻,動作要協調而有節律,一般滾動的頻率每分鐘約140次。
刮法
拇指屈曲,用指甲(也可用硬幣、匙等代替)在病變部位作單方向的勻速刮動的手法為刮法。鬆解粘連,消散瘀結,改善病變部位的營養代謝和促進受傷組織的修復。常用於治療髕骨張腱末端病
(一)方法與步驟
1.拇指屈曲,用指甲(可用硬幣、匙等代替)着力於病變部位上。
2.拇指端屈曲作單方向的勻速刮動。
(二)動作要領
1.刮動時用力要均勻。
2.刮時可蘸些水,切勿損傷皮膚。
掐法
用拇指指端或指甲緣着力,選取一定的部位或穴位,用持續或間斷的力垂直向下按壓的手法為掐法。具有消腫,防止粘連及開竅醒腦,提神解痙,行氣通絡的作用,適用於消除局部腫脹。常用於急救,是穴位按摩常用的手法。
(一)方法與步驟
1.用拇指指端着力,選取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
2.用持續或間斷的力垂直向下按壓。
(二)動作要領
1.用於局部消腫時,必須從腫脹部位的遠心端開始,以輕巧而密集地手法向下切壓皮膚,依次向近心端移動,移動的速度宜緩慢,用力不可過大。
2.用於點掐穴位時,要手握空拳,拇指伸直,緊貼示指橈側緣,用拇指指端或指甲(以指代針)着力於穴位上,用力逐漸加重,以引起“得氣”為度,掐後輕揉局部以緩解不適感。
3.用於急救時,手法宜重、快,但要防止指甲刺破皮膚。
筋法(提彈法)
用拇指與示、中兩指或拇指與其他四指指腹將肌肉或肌腱速提速放的手法為彈筋法。具有舒筋活絡,暢通氣血,解痙止痛,對局部神經有強刺激作用。一般用於治療肌肉痠痛和肌肉痙攣等。
(一)方法與步驟
1.用拇指與示、中兩指或拇指與其餘四指指腹將肌肉或肌腱拿住。
2.象木工彈墨線一樣的形式,拿住肌肉速提速放。
(二)動作要領
1. 用指腹着力,切勿用指端用力內掐。
2.用力要由輕到重,剛中有柔,每處每次可提1~3下,然後使用輕揉法,以緩解因提彈而引起的不適感。
撥法(分筋、撥筋)
用雙手的拇指指端陷壓於一定部位上,適當用力作與韌帶或肌纖維垂直方向來回撥動的手法為撥法。具有分離粘連,消腫散結,解痙止痛等作用。常用於治療肌肉肌腱和韌帶的慢性損傷。撥與揉結合,即撥揉是穴位按摩常用的手法。
(一)方法與步驟
1.用雙手拇指或單拇指的指端陷壓於一定部位上。
2.適當用力作與韌帶或肌纖維垂直方向的來回撥動。
(二)動作要領
操作時拇指端要深按於韌帶或肌肉、肌腱的一側,然後做與韌帶和肌纖維成垂直方向的撥動,好象彈撥琴絃一樣。也可沿筋內的一端依次向另一端移動彈撥,使局部有酸脹感,並能耐受為度。
理筋法(順筋法)
用拇指指腹壓迫傷部,順着肌纖維,韌帶或神經行走的方向緩慢移動,以順理其筋的手法為理筋法。具有調和氣血,順筋歸位的作用。多用於治療急性閉合性軟組織損傷
(一)方法與步驟
1.用拇指指腹壓迫傷部。
2.順着肌纖維、韌帶或神經行走的方向緩慢移動,以順理其筋。
(二)動作要領
1.操作時傷部應儘量放鬆,用一手拇指指腹固定傷部的健側端,另一手拇指指腹沿着韌帶、肌纖維和神經行走的方向向患端順理,也可以從傷部的上端向下端順理,反覆數遍;
2.用力必須均勻持續,指腹移動必須緩慢。
捏法
1.用拇、食兩指或拇、食、中三指提捏某一部位稱為捏法。
2.用力較輕,適用於淺表的肌膚組織。
3.捏法應用於脊部稱為“捏脊”。較長用於幼兒,可治療消化不良。
1.用雙手向同一方向或相反方向用力,使關節伸展或旋轉,稱為扳法。
足底按摩 足底按摩
2.臨牀上常用於治療四肢關節功能障礙及脊椎關節小關節錯縫等症。
3.常有:頸椎扳法、腰椎扳法、肩關節扳法(內收、上舉)。
拉法
1.拉法屬於牽拉、拔伸的方法,故也稱為牽引法拔伸法
2.本法較多應用於中醫傷科的正骨方面。
3.應用時動作要穩而持續,不可用一突發性的猛力;要根據不同的部位和病情,適當控制牽引拔伸的力量和方向。
4.常有:頸椎拔伸法、肩關節拔伸法、腕關節拔伸法、指間關節拔伸法。

按摩10大按摩法

泰式按摩
泰式按摩是各種按摩中最激烈的,由泰國御醫吉瓦科庫瑪根據古印度西部傳入泰國的按摩法和當地中國移民的一些按摩手法創造而來,當時作為招待皇家貴族的最高禮節。其技法還被銘刻在瓦特卧佛寺遊廊壁上,那裏被稱為“泰式按摩基地”。
坊間流傳日式按摩源於中國,在前朝交流時由中國商人帶至東瀛。這種説法雖然沒有得到明確證實,但連日本醫學專家也承認,日式按摩與中式按摩的手法驚人相似。不過,按摩師跪在體驗者背上用膝蓋進行按摩等方式還是很有日本風格。
歐式按摩源於古希臘古羅馬,被稱為“貴族的運動”,當時平民百姓是禁止享受這種保健方式的。工業革命之後,這種按摩方法開始在歐洲各國逐漸盛行。
中式按摩
中式按摩歷史悠遠,以保健、治病為主要目的,是中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傳説戰國時代的神醫扁鵲是其發明者,經過幾千年的醫學探索,這種按摩方法已經比較完善。
丁香按摩
韓式按摩由韓國家庭按摩改良而成,是一種價位適中的美容按摩方法,在美容界也被稱為“韓式松骨”。除了“松骨”這一大顯著特點,推油和熱敷也是韓式按摩的主要內容,此外韓式按摩還常常包括洗頭、修甲、中草藥沐浴。
港式按摩是廣東醫生在南方沿海地區按摩手法基礎上,吸收西方推油按摩手法,新創的一種按摩方法。主要包括拇指指腹按壓法、踩背法和推油法。
熱石按摩
1993年,美國按摩大師瑪麗·納爾遜推出了這種熱石搭配特製精油(根據個人體質調配)的按摩法,一出現就吸引了大批好萊塢明星。
body-fit按摩
按摩細節按摩師先替體驗者全身去死皮;然後配合精油從腳部開始向上輕柔按摩腿部、腹部、臀部,最後放鬆性的按摩背部。通過按摩過程中與體驗者的交流,按摩師會對氣血不暢的特殊部位施以不同力度和手法。
TOUCH-LIFE按摩
按摩細節按摩前,按摩師先和體驗者交流,以便有的放矢地按摩;接着,按摩師使用按摩油,用揉捏、撫摸等手法放鬆身體不同部位。體驗者要平靜、有節奏地呼吸,便於按摩師將按摩速度與其配合一致。
淋巴按摩
按摩細節按摩師沿着體驗者淋巴流向推擦,並以拇指指腹或其餘四指併攏在淋巴系的每個位置上反覆推擦約1分鐘。由於淋巴腺很敏感,且按摩目的在於加強淋巴循環的律動,而非緩解肌肉疲勞,因此按摩時用力較輕。

按摩其它

用腳踩,肘推。
派生於中國。應用陰陽五行原理。
瑞士式按摩
用按摩油(如:橄欖油)塗布全身,按摩皮膚和淋巴。
脊柱矯形
西方醫學將用雙手對患者脊柱椎骨進行推拿,按摩和調整,目的是減輕椎骨對神經的壓迫的施術者叫脊柱矯形師(Chiropractor)。加拿大凱思通學院客座講師Dr.Trevor Kilian柴凱林博士點評脊柱矯形和中國按摩明顯不同的是:中醫按摩是建立在經絡學説的基礎上,點穴和8大按摩手法為主,整體和局部相結合;西方脊柱矯形是建立在人體解剖學基礎上,注重精準的脊柱的椎骨之間的大小關節和人體3個生理彎曲的精細調整(adjustment)。脊柱矯形師對椎骨半脱位subluxation)的患者利用物理學的槓桿力學原理進行關節的調整,通常較有效。
按摩要講科學
手法按摩推拿是頸椎病較為有效的治療措施之一。它的治療作用能夠緩解頸肩肌羣的緊張及痙攣,恢復頸椎的活動,鬆解神經根軟組織的粘連,加寬椎間隙,擴大椎間孔,緩解對神經血管的刺激與壓迫,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從而收到舒筋活絡、解痙止痛、緩解症狀的效果,同時,對癱瘓肢體進行按摩,還可以減少肌肉萎縮,防止關節僵硬關節畸形
中醫的按摩推拿方法較多,譬如頸椎的被動伸屈旋轉、穴位推揉、棘突點壓及彈撥、手法牽引、重壓按摩等均為有效的療法。西醫的按摩手法主要採取被動活動的方法,包括對頸椎的推壓震動、對頸椎的旋轉及肌肉放鬆按摩等,這種手法操作輕巧,病人容易配合。它不但能夠減輕疼痛及麻木,而且可以明顯地改善頸椎的活動功能,這是西方流行的一種治療方法。病人除接受治療外,還應該主動鍛鍊,通過醫療體操鍛鍊頸項肌,可以做頸伸、頸屈、旋轉、側屈等各方向的活動,每次15分鐘,每天進行4次,動作宜緩慢平穩,以不引起明顯疼痛為度。具體可參照本書有關章節的內容。
手法按摩推拿的治療應在有經驗的專科醫師指導下進行操作,以防出現意外。但是,由於大多數的按摩醫生並不是骨科醫生,很多人並不非常清楚頸椎病的病理以及頸部解剖結構特點,對於在頸椎病病人身上進行的重手法推拿按摩可能導致的危險性也沒有清除的認識。我們反對在頸椎病病人身上應用強烈的旋轉復位手法和提端搖晃手法等重手法的推拿按摩。因為在頸段椎管內外有不少重要的神經與血管組織,在發生頸椎病後其迴旋餘地已是十分有限,如果手法不當,少數病人可能造成脊髓的不可逆性損傷以致癱瘓、死亡等。所以,提醒患者特別注意,不可接受粗暴的推拿治療,輕柔的按摩有時是可以接受的,但手法絕對不可太重。否則,後果可能不堪設想。
一般認為脊髓型頸椎病禁忌按摩及手法治療,我們在臨牀上可以見到,有相當一部分脊髓型頸椎病的病人,因接受手法推拿按摩,特別是重手法的頸部推拿治療後,病人症狀加重以致四肢癱瘓,即使接受手術治療也難以恢復到比較良好的狀態。
另外,由於有明顯的頸椎節段性不穩定的病人,接受頸椎的手法推拿按摩後,可能會加重頸椎的不穩定,並有可能出現脊髓損傷以致四肢癱瘓,或者頸部疼痛、頭暈加重等,因此也列為手法推拿按摩的禁忌;同時伴有發育性頸椎椎管狹窄,頸椎後縱韌帶骨化,黃韌帶肥厚,鈣化以及強直性脊柱炎的病人,椎管內的脊髓的迴旋緩衝餘地太小。常人能夠忍受的頸部晃動和振盪。他們卻無法耐受,在手法推拿按摩時可能加重脊髓損傷以致發生四肢癱瘓。因此,也是手法推拿按摩的禁忌證。
簡單易學的手部按摩
1.從根部到指尖,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在左手手背畫小小的圈做按摩。
2.手掌的部分,同樣以拇指畫圈的動作按摩,對肌肉和肌腱的放鬆都有好處。
3.以左手為例,用右手的拇指在左手手背上畫小圈做按摩,以此方法再按摩右手。
按四穴位可治療感冒
迎香穴。該穴位位於鼻溝中間,按摩該穴位順時針和逆時針各50次可緩解因感冒產生的流鼻涕現象。
大椎穴。該穴位位於脖子後方一塊大的骨頭突起下方,按摩100次可緩解高燒發熱症狀。
尺澤穴。該穴位於肘關節內次凹陷處,用力交替按壓雙手尺澤穴可緩解咳嗽。
風池穴。風池穴位於頸後枕骨的下緣,距離耳朵後部約兩個手指寬的一凹陷處。按摩2分鐘可緩解頭痛。
每天按摩保長壽
1.腳底
腳底按摩穴位 腳底按摩穴位
人的腳底有70多個穴位,6條經絡起止於腳上。科學家認為,人的腳底有成千上萬個末梢神經,與大腦和心臟密切聯繫,與人體各部臟器密切聯繫,所以將腳稱為人的“第二心臟”,可見腳保健的重要性。經常彎彎腳趾、散步、踩鵝卵石、温水泡腳等,都有促進腳部血液流暢。把遠端血推向心臟和全身,調節陰陽平衡,防治疾病,健身益壽。一台足浴盆就能輕鬆解決堅持腳底按摩的難題,不僅結合了按摩和温水泡腳的功能,還能通過臭氧殺菌,只要舒舒服服躺在座椅上,它就能為您做全套的腳底按摩。
2.腋窩
刺激腋窩可促進血液循環。腋窩是血管、淋巴、神經最多、最豐富的地方。它的健身奧秘之處,在於受刺激後會使人大笑;笑時使各器官都能得到運動,促進血液循環,並使各器官充分得到養分和氧氣的交換,使大腦、心臟以及肺都受益匪淺。故專家們稱之為“腋窩運動”。
3.前胸
摩擦前胸可增強身體免疫力。科學家發現,前胸的胸腺是主宰人體整個免疫系統中最重要的免疫器官之一,胸腺分泌出來的免疫活性肢物質,能監視體內變異細胞,並毫不留情地將其消滅;同時又有抗感染的功能和抗病能力;對延緩衰老也有一定的作用。每天堅持用手掌上下摩擦前胸,穴上至須部下至心窩部穴位100至200次,可激活胸腺,起到防病健身,祛病延年的作用。
4.脊柱
脊柱可滋養全身器官。脊柱是養生學家極為關注的區域,它是人體兩條最大的經脈中督脈的行經之地。脊柱兩側的經絡與五臟六腑的關係極為密切。經常按摩脊柱,則可激發經絡的疏通,使氣血運行、血脈流暢,滋養全身器官而健身。
5.肚臍
肚臍常被養生學家營為保健“要塞”。肚臍為神團穴,中醫常用藥物貼敷肚臍,治療心絞痛消化不良等病。經常按摩肚臍有預防和治療中風的作用,能玄病健身、益壽延年。 由此看來,常按以上部位,能有效的幫你延長壽命,更能養生防疾病。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