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指數量

鎖定
輻射防護工作的基本要求之一是確定人體中最大劑量當量,然後把它和防護標準的基本限制比較。1971年國際輻射單位預測量委員會(ICRU)第19號報告中建議採用直徑為30cm的組織等效球作為模擬人體軀幹的模型,通過這樣的模型來估算軀幹中最大劑量當量,並定義了吸收劑量指數(absorbed dose index)DI劑量當量指數(dose equivalent index)兩個指數量HI,用於輻射防護。
中文名
指數量
外文名
index quarntities
在某一點處的吸收劑量指數DI是以此點為中心的直徑為30cm、由密度為1g·cm-3的軟組織等效材料組成的球體中最大吸收劑量。它的國際單位制(SI)單位專有名是戈瑞(Gy)。
在某一點處的劑量當量指數HI是以此點為中心的直徑為30cm、由密度為1g·cm-3的軟組織等效材料組成的球體中最大劑量當量。它的國際單位制(SI)單位專有名是希沃特(Sv)。
軟組織等效材料的組成部分為:氧76.2%,碳11.1%,氫10.1%和氮2.6%。軟組織內的其他微量元素對劑量學來説無關緊要而忽略不計。
當輻射的能量小於幾十兆電子伏時,可以用指數量作為人體軀幹或頭部中吸收劑量最大值或劑量當量最大值的近似值。採用球狀模型是為了使指數數量與球的取向無關。但是,四肢受到局部照射時,採用上述模型是不恰當的,這時需要使用不同形狀的人體模型。1976年發表的ICRU第25號報告將上述兩個量稱為廣義指數量(unrestricted index quarntities),並對上述定義加以修改,以考慮到貫穿本領小的輻射。把球體模型分為三層。第一層是厚度為0.07mm的外殼層,代表皮膚的表皮積層厚度。第二層從0.07mm起到1cm的深度止,代表皮膚和眼睛體。第三層是半徑為14cm的球體內核,代表深部器官組織。表層皮膚的輻射效應無關緊要可以忽略,因而不需要確定第一層中的吸收劑量或劑量當量。當貫穿本領小的輻射在球體中受到強烈減弱時,可以分別估算內核中第二層中的最大吸收劑量或劑量當量。第三層內核中的最大值稱為深部劑量當量指數HI,d,第二層中的最大值稱為淺表劑量當量指數HI,s。這兩個量稱為狹義指數量(restricted index quarntities)。
國際輻射單位預測量委員會(ICRU)在1977年的建議書中採用劑量當量指數作為貫穿輻射外照射防護標準次級限值的一種依據。具體可建議參見基本限值(basic limits). [1] 
參考資料
  • 1.    柳生眾,張關銘,韓國光,袁祖偉,康增壽,核工業部。.核科學技術辭典:原子能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