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持續性感染

鎖定
持續性感染是指有些病毒感染機體後,可在受感染細胞內長期存在或終身攜帶病毒,而且經常或反覆間斷的向外界排出病毒。自從發現病原微生物以來, 人們就已瞭解微生物可引起2大類感染, 即急性感染與持續性感染。前者的代表是天花、鼠疫及流感等;後者的代表是結核、乙肝, 布氏桿菌病與艾滋病等。
中文名
持續性感染
外文名
Persistent infection
類    型
病毒感染機體
特    點
向外界排出病毒
包    括
慢性感染、潛伏感染

持續性感染介紹

持續性感染是指有些病毒感染機體後,可在受感染細胞內長期存在或終身攜帶病毒,而且經常或反覆間斷的向外界排出病毒。包括慢性感染、潛伏感染和慢病毒感染。持續性感染則表現為慢性或反覆發作的感染, 較難治癒;引起慢性炎症, 並可發展為嚴重疾病, 甚至發生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腫瘤。由於持續性感染患者需長期用藥物治療, 是構成對抗生素及藥物耐藥的來源之一;同時, 因部分持續性感染的患者或病原體攜帶者可持續排出病原體, 構成了重要的公共衞生問題。因此, 防治持續性感染已成為傳染(感染性)疾病的重點和難點。
目前, 因各種持續性感染的致病機制不同, 而且臨牀表現各異, 尚無一種公認而又比較滿意的分類方法。但根據
微生物繁殖的特點, 結合臨牀疾病進展的過程, 以及是否在病程中可檢出病原體等綜合因素, 大致可將持續性感染分成4大類 [1] 
急性感染恢復後出現晚期併發症
這是一類較少見的持續性感染, 主要為麻疹感染晚期出現的亞急性硬化性全腦炎(subacutesclerosingpanencephalitis,SSPE)。對這類感染的研究提示, 在一些微生物持續感染過程中有可能累及神經元, 而在神經元中潛伏的病毒可致宿主細胞發生變化, 並提供微生物基因組在細胞中持續存在的條件。

持續性感染潛伏感染

這類感染的特點為機體表現為臨牀急性感染痊癒後,微生物或其基因組(或基因)潛伏於某一部位, 一般不能用
常規方法檢出。在一定條件下, 潛伏的微生物可被激活而出現臨牀症狀。如單皰疹病毒、水痘-帶狀皰疹病毒鉅細胞病毒、Epstein-Barr(EB)病毒以及人類皰疹病毒6型均為可致潛伏感染的病原體。近日由於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率的上升, 以及器官移植技術、腫瘤化療等的更多應用, 上述潛伏感染病毒的激活甚至可致殘或致死。對於這一類感染的早期發現, 有些可用藥物控制, 防止出現嚴重後遺症。

持續性感染慢性感染

這類感染表現為病原微生物可持續存在於血液、組織或機體內的異物中, 並不斷排出體外, 或經輸血、器官移植或在機體免疫低下時引起疾病。一般微生物在不發病的間歇期可被檢出。乙型肝炎及丙型肝炎為典型的慢性病毒感染。早期HIV感染也屬於此類型的持續感染

持續性感染慢發性感染

慢發性感染是目瞭解不多的一類, 主要見於病毒逆轉錄病毒科(Retroviridae)中的慢病毒屬(Lentivirusgenus)與
朊病毒(prion)。近來, 有一種疾病被稱為慢性疲勞綜合徵(chronicfatiguesyndrome)。患者多為青年, 表現為全身乏力、肌肉痠痛等。該綜合徵可能與EB病毒或腸道病毒引起的慢發性感染相關。朊病毒是一種非同尋常的致病因子, 有時也會被稱為非常規性病毒(non-conventionalagentvirus)。目前認為朊病毒是一類不可能檢測出核酸, 但可以在動物或人體內傳播的蛋白分子。

持續性感染感染機制

經過多年的實驗研究, 對構成持續性感染的機制, 可歸納為:(1)病毒基因的表達被修飾或被抑制, (2)病毒基因
整合, (3)出現缺損干擾病毒顆粒(defectiveinterferingparticle,DIP), (4)病原微生物基因的變異, (5)病原體干擾宿主免疫系統的正常功能, (6)機體產生免疫耐受性及(7)宿主遺傳因素等。
但是每種病原體構成持續性感染的機制除有共性外, 還有個性, 此外在不同的病程中各種不同因素分別可起不同作用。可見持續性感染的複雜性與多樣性, 以及至今仍存在進一步研究持續性感染的廣闊空間 [1]  。研究表明,豬瘟病毒是通過對細胞溶解性感染的調節,引起樹突狀細胞無應答,誘導淋巴細胞凋亡,抑制I型干擾素產生和囊膜糖蛋白E2變異等多個方面來逃脱機體的免疫應答,從而建立持續性感染 [2] 更多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