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持之以恆

鎖定
持之以恆(拼音:chí zhī yǐ héng)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清·曾國藩《家訓喻紀澤》。 [1] 
持之以恆(持:堅持;恆:恆心)指長久堅持下去。偏正式結構,含褒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狀語。 [5] 
中文名
持之以恆
外文名
Persevere
拼    音
chí zhī yǐ héng
近義詞
鍥而不捨孜孜不倦
反義詞
一暴十寒半途而廢
出    處
《家訓喻紀澤》
注音字母
ㄔˊ ㄓ ㄧˇ ㄏㄥˊ
語法結構
偏正式
語法屬性
作謂語、狀語

持之以恆成語出處

清·曾國藩《家訓喻紀澤》:“爾之短處,在言語欠鈍訥,舉止欠端重,看書不能深入,而作文不能崢嶸。若能從此三事上下一番苦功,進之以猛,持之以恆,不過一二年,自爾精進而不覺。” [1]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持之以恆”。 [1] 

持之以恆成語故事

清末時期英國為列強之中的首強,英語也成為國際主流語言。在曾紀澤年幼之時,深具遠見卓識的父親曾國藩就開始對他進行“中西結合”的培養,除了傳授國學之外,還請來外教,開始教授西洋文化,首先就是英語。這位外教恰好是位傳教士,大約是想把清朝重臣的家庭都發展成教徒,一來就宣傳《聖經》。曾國藩則覺得這《聖經》與中華《詩經》聽來類似,既然《詩經》是國學啓蒙之物,那麼就將《聖經》當作西學啓蒙之物吧。曾紀澤就這樣開始了英語學習,這種笨辦法反映出了曾家在學習上的一種家風態度,那就是持之以恆。 [2] 
而曾國藩之所以要在家書中專門提醒曾紀澤持之以恆的道理,除了強調家風之外,還在於曾紀澤在學習上曾有淺嘗輒止的毛病,必須用一些看似笨拙的方法來養成勤奮的習慣。曾紀澤也沒有辜負父望。在幼年背《聖經》之後,他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沒有接觸英文,在後來要擔當外交使命時,才開始再度學習英語。此時他已是年近三十之人,每日有許多繁忙公務相擾,精力大不如前,但曾紀澤堅持每日抄寫、背誦英語語句一二十條的方法,持之以恆,硬是自學成功了。更是用英語寫一篇洋洋灑灑數千字的政論文章《中國先睡後醒論》,發表於英文報刊上,並在國際上造成頗大影響。 [2] 
在這種長期持之以恆的學習之下,曾紀澤不僅博聞強識,還極富觀察力。曾紀澤在觀察與對比中,認為中華當時之所以落後列強,就在於中華傳統的學問偏離了儒家本來主張的“誠意正心”“格物致知”,盡是為功名所做的八股文。可嘆當時的朝廷用人之策,就是多用會寫八股文的人。在與沙俄的交涉之中,晚清政府就派了一個名叫完顏崇厚的舉人前去,這個人不懂外文只懂八股文,竟擅作主張將大片土地割讓給了沙俄。晚清政府急忙派曾紀澤前去挽救。面對沙俄的恫嚇,曾紀澤沉着應對,最後成功挽回了失地。 [2] 

持之以恆成語寓意

荀子早在《勸學》中告誡人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騎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只有擁有持之以恆的求知精神,才會最終學有所成。手藝也好,能力也罷,都不是短期內可以練就的。只要每天前進一小步,持之以恆,天長日久,當回看時,就會發現自己已經走了很遠。在求知的道路上,沒有捷徑,只有刻苦用功,持之以恆這一條唯一的道路。 [3-4] 

持之以恆成語運用

  • 成文用法
“持之以恆”指長久堅持下去。偏正式結構,含褒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狀語。 [5] 
  • 運用示例
梁實秋《雅舍小品·偏方》:“患痔的人很多,偏方也就不少。有人揚言每天早起空着肚子吃兩枚松花皮蛋,有意想不到之效力。可惜難得有人持之以恆,更可惜無人作實驗的統計或藥理分析。” [6] 
文娟《李嘉誠全書》:“確立人生目標,不斷地鞭策自己,持之以恆地做,必會使自己更好地成長,擁有成功人生。”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