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拼字龍燈

鎖定
拼字龍燈舞是一種非常獨特的藝術形式,拼字龍燈舞大約已有三百年的歷史了。拼字龍燈舞的傳承已由家族傳承過渡到羣體傳承,舞龍的數量也從一條增加至五條。五龍同舞,將以往一字一拼,變成了四字同拼,更豐富了拼字龍燈的內容和形式。
中文名
拼字龍燈舞
遺產級別
浙江省省級
遺產類別
浙江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地理標誌
浙江省温州市龍灣區

拼字龍燈歷史沿革

據考證,清光緒《永嘉縣誌》中,拼字龍燈舞在清朝康熙年間就已經存在。 [1] 

拼字龍燈風格特色

拼字龍燈 拼字龍燈
拼字龍燈舞是眾多龍舞中的“稀有品種”。與全國常見的布龍一樣以竹木為骨、裹布為皮。龍燈由龍頭、龍身、龍尾和龍珠等組成。製作一條完整的龍燈,一名熟練的藝人至少要花上4到5天時間。龍身為篾骨,用布連接,頭飾龍形、尾飾龍尾、身在布上畫龍鱗,龍珠球形紅色,上有鈴鐺、送寶櫃、旗幡、高燈等。龍燈內裝燭燈,龍頭前有龍珠舞動,為搶龍珠上下翻滾,在滾動中拼成吉利的字眼。
拼字龍燈舞的藝術特色得益於它的獨特結構。龍頭、龍尾與龍身分開,各自成一節。龍身一般為9檔(也有7檔),由30米長(或25.5米)的遍佈鱗甲彩布連成。一人舞龍頭,一人舞龍尾,九(或七)人舞龍身,巧妙設計並利用龍頭、龍尾與龍身各部分,中間九(或七)節相連,這種頭尾分離的結構,突破了各地龍舞中“一條龍”拖頭帶尾的拘泥與贅累,在“力度”、“速度”、“幅度”上為拼字龍燈舞的表演提供了與眾不同的優勢。龍頭、龍尾各自分離,不和龍身連在一起,是為了拼字需要。
龍身節與節之間的距離很有講究,節與節之間一般為三米多,中間二節較長為四米多,間距長短這樣安排,是為了舞蹈時穿插拼字時不受牽扯。在表演中,除能完成龍舞的一般動作套路外,還以龍身中間二節間的距離較其它幾節間距大的特點,拼出“天下太平”、“人口太平”、“元正大吉”、“上元大吉”、“開業大吉”、“光天化日”、“代天行化”、“五穀豐登”等吉祥字形。拼字龍燈舞正是在翻騰滾舞中靈活地拼湊出一個個惟妙惟肖的字來,生動地體現了“神龍呈祥”的瑞兆,帶給人們祝福和祈禱,表達了人們對太平生活的追求和期望。
拼字龍燈舞不僅在外形上講究“四靈之首”的頭角崢嶸、威風凜凜的形象,更在舞蹈的“表情”、“節奏”、“構圖”上活靈活現地追求奮發剛健、威靈顯赫的神韻。尤其是獨創運用龍燈的舞蹈構圖去展現“天下太平”等字體的造型,以別開生面的舞蹈突出了龍文化“驅災賜福”的永恆主題,表達了中華民族追求“太平吉利”的美好願望。拼字龍燈舞這種“舞龍顯字”的獨特構思,成為全國眾多龍舞中的一大亮點。
拼字龍燈舞由“打盤絲”、“上游龍、下游龍”、“龍出洞、龍歸洞”三大部分組成。“打盤絲”表現了一條蜷伏着的蒼龍昂首搖尾、蜿蜒盤旋、騰飛而起的雄姿。呼嘯升空後的蛟龍打了個翻身,倏忽間龍身抖擻,瞬間變幻成一個端端正正的“天”字。五檔拼湊成兩橫一直的“工”,另兩檔在下面搭成“人”,龍頭龍尾附在一撇一捺構成“筆捺”。一轉眼“天”字又化解還原為一條左盤右旋的蛟龍。於是又重新表演卧龍起飛,翻滾中的蛟龍又突然變成了“下”字,接下去表演“太”字、“平”字。4個字分別朝東南西北方向展示,所以又稱“開四門”。
緊接着,蒼龍就地翻滾成“下游龍”和凌空盤旋的“上游龍”,在“滾”與“飛”中,依次用龍燈組合出“人口太平“、“正元大吉”八個字來。遇上寺廟活動或特別隆重的場合,還要加演“光天化日”和“代天行化”八個字,字字形象逼真。
“龍出洞”和“龍歸洞”只在狹窄的場地或擁擠的街道上表演。龍身各檔橫舉排成梯形,下面就成了一個“洞”,龍頭龍尾嬉戲着出洞和悠然歸洞。之後蛟龍一個大翻身,在人山人海夾道歡呼下高吼一聲“龍啊!”昂首揚鰭衝開人羣咆哮向前。在黑壓壓的萬頭攢動之上,出現了一條金碧輝煌、栩栩如生的游龍,時而氣勢磅礴地翻騰,挾風雲而雷霆萬鈞;時而輕捷矯逸地蜿蜒,晃頭尾而婀娜多姿。此時舞龍人與觀龍人的情緒已與飛舞的蛟龍完全融合為一體,在震天撼地的煙花爆竹和龍燈鑼鼓聲中,昇華為一種豪情滿懷、壯志凌雲的激情。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