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拜柱

(元英宗碩德八剌大臣)

鎖定
拜住(1298年-1323年),蒙古札剌兒氏,成吉思汗開國功臣木華黎五世孫,名相安童之孫,中國元英宗碩德八剌朝丞相。 [1] 
至大二年(1309年),拜住襲為怯薛長。延祐二年(1315年),任太常禮儀院使。好儒學,常延請儒士諮訪古今禮樂刑政、治亂得失。延祐七年(1320年)三月,英宗即位,任中書平章政事。同年五月,升中書左丞相,助英宗對抗受太皇太后答己支持的右丞相鐵木迭兒一黨勢力。 [1] 
至治二年(1322年),鐵木迭兒、答己相繼去世,拜住升中書右丞相,助英宗改革朝政,起用漢人儒臣,裁減冗官,窮治鐵木迭兒餘黨,減輕徭役,頒行《大元通制》。次年,拜住與英宗同被鐵木迭兒餘黨鐵失等殺害。 [1] 
所處時代
元朝 [1] 
出生日期
1298年
逝世日期
1323年
本    名
拜柱

目錄

拜柱人物生平

拜住是安童之孫。5歲喪父,太夫人教養他漸漸長大,廣博深遠、端正誠信,有祖父的風度。1309年(至大二年),襲任宿衞長。 [2]  仁宗即位,1315年(延祐二年),拜受資善大夫、太常禮儀院使。四年,遷升榮祿大夫、大司徒。五年,進升金紫光祿大夫。六年,加領開府儀同三司,其他官職一併如故。
英宗在東宮,詢問身邊的人關於宿衞臣子之事,都讚揚拜住德才兼備。派遣使者召他,想與他交談。拜住告訴使者説:“我處於容易被懷疑的位置上,君子要謹慎,我掌管天子的宿衞而與東宮私自相互往來,我固然獲罪,又難道是太子之福嗎?”終究不去東宮。 [4]  英宗即位,拜授他為中書平章政事。在大明殿會見諸侯王,詔令拜住進宮宣讀太祖在金匾藏書中的訓誨,拜住容貌莊嚴,舉止從容不迫,語音明朗順暢,沒有人不注目肅立傾聽。夏五月,徽政使失烈門、要束木之妻也裏失八等人圖謀叛亂,皇帝秘密獲得這個消息,到穆清閣,找來拜住商議。拜住回答説:“這些人專權亂政很久了,現在還不懲處,他們就會私下結交同黨,圖謀危害國家政權,應迅速施加帝王的威嚴,以便端正祖宗法度。”皇帝高興地説:“這正是朕心中所想的。”命令拜住率領衞士把他們擒獲斬首,他們的黨羽都被處死。
1321年(至治元年)正月,皇帝想要在宮中結紮綵樓,正月十五日上元節張燈設宴。當時正在先帝的喪期中,參議張養浩上書,拜住對他説應當進諫,便把他的奏疏藏在袖中入宮上奏,皇帝高興地接受進諫並停止結紮綵樓,賞賜張養浩絲帛,以此來表彰直言進諫者。三月,隨皇帝遊幸上都,臨時駐在察汗腦兒。皇帝因行宮亨麗殿規模低矮狹窄,想要重新擴建,拜住上奏説:“此地嚴陰寒,入夏才開始種稻谷黍稷,陛下剛登皇位,不探訪百姓疾苦,卻倉猝興建大工程妨礙農耕之事,恐怕使百姓失望。”皇帝聽從了他的意見。
延祐年間,北方沙漠颳大風雪,羊、馬、駱駝等牲畜全都死掉,人民流離失散,把兒女賣給別人做奴婢。拜住以此地是君主興盛的發源之地,那裏的百姓應加以救濟為理由,請求設置宗仁衞統領他們,命令縣官贖回奴婢安置在宗仁衞中,以利他們休養生息。1277年(至元十四年),就開始在大都興建太廟,至此四十年,皇帝無暇練習親自祭祀之禮。拜住上奏説:“古語説:‘禮樂百年而後興’。郊廟的祭享,現在正是時候。”皇帝高興地説:“朕能實行此事。”預先敕令官吏,依照皇帝親自祭祀太廟中室的儀式禮節,一概遵從典章常例,不擅自增損。冬十月,就開始祭祀於太廟,1322年(至治二年)正月,孟春祭享,先準備皇帝車駕,設置黃麾大仗,皇帝穿戴通天冠、絳紗袍,從崇天門出來。拜住代理太尉跟隨。皇帝見到儀仗和禮樂典章的華美,回頭與拜住説:“朕採用你的建議舉行大禮,也是你所喜悦的。”拜住回答説:“陛下用帝王之道教化成功天下,不僅是臣的幸運,實在是四海蒼生所共同慶賀的。”祭禮前按長幼尊卑順序舉行清整身心的儀式,巡行斟酒進獻祭祀,揖讓應酬,宛然像平素練習過一樣,太廟內外肅然起敬。次日會宮,鼓樂並奏,萬民恭敬地肅立觀看,百年來廢棄的禮樂典章制度忽然重現,有人感動得哭了。
當時右丞相鐵木迭兒貪婪險詐,多次殺害大臣,貪贓枉法賣官鬻爵,到處糾集黨羽,凡不依附自己的人必定籍故除去,尤其憎恨平章王毅、右丞高昉,因為在京師的一些倉庫儲備糧食遭到損失,鐵木迭兒想要上奏處死他們。拜住秘密告訴皇帝説:“謀劃政事治理國家,是宰相的職責,怎麼能用錢糧一類的瑣碎小事來責懲他們呢?”皇帝同意拜住的説法,王毅和高昉才得以不死。鐵木迭兒又舉薦參知政事張思明左丞來幫助自己。張思明為鐵木迭兒竭心盡力,嫉妒拜住正直,每每與他的同黨密談,圖謀中傷陷害他。拜住身邊的人知道這些情況,伺隙來告訴他,並提請他防備。拜住説:“我的祖宗是國家元勳,時代忠誠堅貞,已有100多年。我現在年輕,承蒙皇帝恩寵受命,以至於此,大臣協調和睦,於國家有利。現在因右丞相仇恨我,我就尋求報復,不僅是我們兩人的不幸,也是國家的不幸。我只應竭盡我的心力,對上不辜負君父,對下不辜負士民罷了。死生禍福,上天其實在鑑察,你們不要再講了。”
拜住往往以為學校是政治教化總的本源,似乎是緩慢的而實際都是很緊急的事情,而主管人不竭心盡力地做事,便導致了政治教化的荒廢鬆弛,拜住請求命令內外官員商議拯救整治的辦法。有人説佛教可以治理天下,皇帝問這件事,回答説:“清靜無為,超脱一切,自我修養可以,如果治理天下,捨棄仁義,那麼三綱五常就要混亂。”皇帝又曾對拜住説:“現在也有像唐代魏徵那樣敢於諫諍的人嗎?”拜住回答説:“盤子是圓的水便成圓形,盆器是方的水便成方形。有唐太宗這樣採納諫言的君主,便有魏徵這樣敢於諫諍的臣子。”皇帝對他的回答都很讚賞。
冬十二月,拜住晉升右丞相、監修國史。皇帝想要封授他三公的爵位,拜住懇切地辭謝,於是不設置左丞相,使他單獨任職施政。拜住首先舉薦張珪,復任平章政事,召回任用辭官老臣,給他們優厚的俸祿,讓他們在中書省商議政事。他不按尋常的次序選用人才,只擔心稍慢了,每日將選用賢才斥退庸才作為重要工作。憂慮法制不統一,官吏無所依循,奏請詳細審定所有的法典作為通行的制度。皇帝巡幸五台,拜住上奏道:“自古帝王得天下把得民心作為根本,喪失民心便喪失天下。金錢、糧食是老百姓的膏血,加重徵收便使百姓貧困、國家危險,減輕賦税便使百姓富足、國家安定。”皇帝説:“你説得非常好。朕思索這些道理,百姓是重要的,君主是不足貴的,國家沒有百姓將要依靠什麼來做君主?現在治理百姓之事你們應當深思熟慮而又謹慎實行。”
1323年(至治三年)二月,拜住要進呈《仁宗實錄》,提前一天到翰林國史院聆聽宣讀。首卷記載大德十一年的事情,沒寫左丞相哈剌哈孫主謀擁立天子的功績,僅寫越王禿剌勇於決斷、從容不迫。拜住對史官説:“沒有左丞相,就是有一百個越王又有什麼益處,只記載鷹犬爪牙的功勞,而忽略幕後智慧操縱的人,可以嗎?”即時命令書寫哈剌哈孫的功績。其他記載不完美之處,一一加以改正,人們都佩服他的見識。
拜住憂慮國事而忘記家事,經常在內廷值班,知道的沒有不説的。太官把酒奉上,臉上便表現出憂慮的神色。有人偷盜他家金器一百多兩,其他珍寶價值數萬,繼而捕獲盜賊得到丟失的金器,家童來報告,他臉上卻沒有喜怒的表情。自延祐末年,水旱頻繁,民不聊生。等到拜住任丞相,治理振興已經廢弛的法度,減除不急迫的事務,杜絕僥倖求利的門徑,增加軍民的實惠,減輕他們的賦税徭役。英宗倚靠他,共同勵精圖治,當時天下太平,國富民足,連自古以來與中國沒有交往的遠方夷邦,都來朝見上貢,甘願臣服,而奸臣畏懼他,終於構成了禍難。
至治二年十二月,鐵木迭兒子宣政院使八里吉思,又坐劉夔冒獻田地伏誅,仍籍其家。次年二月,劉夔及參與此冒獻田地案的同僉宣政院事囊加台也被誅殺。鐵木迭兒的黨羽,其義子鐵失等甚為恐懼。 [5]  至治三年六月,他們陰誘羣僧説:“國當有厄,非作佛事而大赦無以禳之。”遭到拜住嚴厲斥責,他説:“爾輩不過圖得金帛而已,又欲庇有罪耶?”鐵木迭兒的黨羽聞之更加恐懼。一場謀殺英宗和拜住的宮廷流血政變就迫在眉睫了。 [6] 
鐵失等為發動宮廷政變,需要物色新的靠山,乃與晉王也孫鐵木兒的心腹、王府內史倒剌沙“深相要結”。至治三年(1323年)八月二日,鐵失等遣使至也孫鐵木兒處,告以準備發動政變之謀,並説事成之後,推立也孫鐵木兒為帝。五日,鐵失等乘英宗自上都南返到離上都三十里的南坡之時,與知樞密院事也先帖木兒、大司農失禿兒、前平章政事赤斤鐵木兒、前雲南行省平章政事完者、鐵木迭兒子前治書侍御史鎖南、鐵失弟宣徽使鎖南等以及按梯不花等五個蒙古諸王,共十六人,利用鐵失自己所統轄的阿速衞兵為外應,發動政變,先殺右丞相拜住,然後殺英宗於卧所。 [7] 
泰定初,中書上奏皇帝陳述丞相拜住效忠皇帝,亡於眾暴徒之手,請求賜給封號以便光耀後世。皇帝命令追贈清忠一德佐運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追封東平王,諡號忠獻。至正初,改為至仁孚道一德佐運功臣,其餘如故。其子篤麟鐵穆爾。 [3] 
參考資料
  • 1.    拜住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引用日期2024-02-11]
  • 2.    元史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二十三:拜住,安童孫也。五歲而孤,太夫人教養之。至大二年,襲為宿衞長。
  • 3.    拜住  .察哈爾文化網[引用日期2024-02-11]
  • 4.    元史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二十三:英宗在東宮,問宿衞之臣於左右,鹹稱拜住賢。遣使召之,欲與語。拜住謂使者曰:“嫌疑之際,君子所慎。我長天子宿衞而與東宮私相往來,我固得罪,豈太子福耶?”竟不往。
  • 5.    元史卷二十八 本紀第二十八:時鐵木迭兒過惡日彰,拜住悉以奏聞。帝悟,奪其官,僕其碑。奸黨鐵失等甚懼。
  • 6.    元史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二十三:帝在上都,夜寐不寧,命作佛事。拜住以國用不足諫止之。既而懼誅者復陰誘羣僧言:“國當有厄,非作佛事而大赦無以禳之。”拜住叱曰:“爾輩不過圖得金帛而已,又欲庇有罪耶?”奸黨聞之益懼,乃生異謀。
  • 7.    元史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二十三:晉王也孫帖木兒時鎮北邊,鐵失潛遣人至王所,告以逆謀,約事成推王為帝。王命囚之,遣使赴上都告變。未至,車駕南還,次南坡,鐵失等夜以所領阿速衞兵為外應,殺拜住,遂弒帝於行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