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拜堂

(中國傳統婚禮儀式)

鎖定
拜堂又稱拜天地。漢族婚姻習俗,起源約在北宋時期。 [1]  流行於中國各地。在舉行婚禮時,新郎新娘參拜天地後,復拜祖先及男方父母、尊長的儀式。 也有將拜天地、拜祖先及父母和夫妻對拜都統稱為拜堂。
唐代,新婚之婦第二日見舅姑,俗名拜堂,但與後世的拜天地不同。
中文名
拜堂
外文名
Meeting the bride
別    名
拜天地
節日類型
中國傳統婚姻禮儀
節日起源
始於宋代以後
設定地點
正堂

拜堂詞語概念

拜堂基本解釋

[perform formal bows by bridegroom and bride in old custom;worship of the heaven and earth by the bridegroom and the bride at their wedding]
婚禮習俗,新郎新娘一起參拜天地、雙親、夫妻對拜,也説拜天地。 [2] 

拜堂引證解釋

1中國婚禮的一種儀式。指新郎新娘參拜天地及其後的拜舅姑和夫婦互拜。
◎唐王建《失釵怨》詩:“雙杯行酒六親喜,我家新婦宜拜堂。”(此處的拜堂指的是第二日的“婦見舅姑(公婆)”,與拜天地不同。)參閲 唐 封演 《封氏聞見錄·花燭》。
吳祖光《闖江湖》第二幕:“客人都到了,就等着接 靈芝 拜堂成親啦!”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娶婦》、 清 翟灝 《通俗編·儀節》、 清 趙翼 《陔餘叢考·拜堂》。
2.基督教教堂,稱為禮拜堂,或省稱拜堂。
梁啓超《日本橫濱中國大同學校緣起》:“泰西通商之地,皆有拜堂以崇其教主。”
3.佛教語。僧侶升大寺住持職、進入寺院時所行之禮。 [2] 

拜堂基本含義

拜堂簡介

拜堂 拜堂
拜堂,漢族婚姻舊俗。是婚禮過程中最重要的大禮。拜堂之後,即正式結為夫妻。因古代婚禮中的交拜禮都是在堂室舉行,故稱。又稱拜天地、拜花堂、拜堂成親。廣泛流行於全國許多地區。
南北朝時,夫妻對拜固定為婚姻禮儀
唐以前北方地區民間稱“交拜禮”,在特設的青廬(飾青布幔的屋子)舉行。唐時“拜堂”一詞正式出現。
北宋時,新婚日先拜家廟,行合巹禮,次日五更,用一桌,盛鏡台鏡子於其上,望上展拜,謂之新婦展拜。
南宋,則改在新婚當天。坐富貴禮後,新婚夫婦牽巾到中堂先揭新娘蓋頭,然後“參拜堂,次諸家神及家廟,行參諸親之禮”。後世一般在迎娶當天先拜天地,然後拜堂。
清代和民國時均有將拜天地和拜祖先統稱為拜堂禮之説。近代多於當日辰、巳、午中的某一個時辰舉行。一般在男方家堂拜堂中的夫妻對拜前設供案,置香燭,陳祖先牌位等。
拜堂之始,燃燭,焚香,鳴爆竹,奏樂。樂此,禮生(即婚禮主持人)誦唱:“香煙縹緲,燈燭輝煌,新郎新娘齊登花堂。”新人就位,隨禮生誦唱“一拜天地,二拜高堂(父母),夫妻對拜,送入洞房”,如儀依序跪拜。在封建社會,新郎新娘先至家廟參拜祖先,之後夫妻行交拜。浙江省海!產地區稱男家迎親時在花燭之前向天地三拜為拜堂。現代婚禮多不跪拜,改行鞠躬禮,對父母鞠躬、夫妻相對鞠躬的形式,不拘成規。 [3] 

拜堂由來

世説新語》一書中有個故事,可證明拜堂風俗始於晉代的徐州。
書中説,當時有個叫王渾的徐州刺史,元配老婆死了,又娶了一個。續娶之妻為顏氏,是個平民百姓,地位比較低。他們拜堂時,顏氏先拜王渾,然後王渾準備答拜。這時,有人對王渾説:你是一個州級高官,怎麼可以拜她?王渾就沒有答拜。為此顏氏非常惱怒。
儘管這對夫妻的對拜沒有最後完成,但説明當時的徐州的確存在拜堂風俗。
如果不是有人挑唆,王渾還是要答拜的。這也説明,夫妻互拜的風俗剛剛興起,王渾不拜也就不拜了,後來風俗成熟時,新郎的官再大也得拜。據《隋書.禮儀志》記載,北齊皇帝舉行婚姻大典時,夫妻也要互拜的。不過仍是女先跪拜,後起;男後跪拜,先起。
始自唐代,自皇室至士庶,普遍行之。宋以後,風行全國,所拜為天地、祖宗、舅姑(公婆),並夫妻交拜,表示從此女子成為男家家族的一員,因而成為婚禮過程中最要的大禮。近化“拜堂”範圍擴大,除天地祖先尊親及交拜外,更須拜畢家族尊親、友好賓朋。鄉村於新婚次日拜宗祠後,尚須拜揖鄉黨鄰里,婚禮始告成立。

拜堂具體流程

拜堂
新郎、新娘進門後,接着就要“拜堂”,又稱“拜天地”。拜堂的地方一般在洞房門前,設一張供桌,上面供有天地君親師的牌位,供桌後方懸掛祖宗神幔。新郎、新娘就位後,由兩位男賓引導,行三跪九叩禮,參拜天地、祖宗和父母。然後女東男西,行夫妻對拜禮。雁北大同一帶,拜堂時新郎拜,新娘卻不拜,與常俗殊為不同。
迎娶之日,新郎新娘舉行拜堂儀式。儐相二人分別以“引贊”和“通贊”的身份出現。
拜堂 拜堂
拜堂儀式程序如下:
引贊:新郎佇立於轎前。
通贊:啓轎,新人起。
引贊:新郎搭躬(拱手延請新娘)
引贊:新郎新娘直花堂前。
引贊:新郎新娘就位。
通贊:新郎新娘進香。
引贊:跪,獻香。
通贊:跪,叩首,再叩首,三叩首,
然後就是電視劇裏面常見的三拜: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最後才進洞房
洞房
拜堂 拜堂
拜堂完畢後,新郎、新娘在眾人簇擁下進入洞房。晉中晉南等地,要在洞房門前或門檻上事先放一馬鞍,等新娘前腳剛跨過去,便立即將馬鞍抽去。洞房內除了有一些生活用品外,還要在門口貼喜聯,窗户貼大紅雙喜字,屋內點大紅花燭。忻州等地,洞房門頭還要掛一個麪塑兔子。沁縣一帶,洞房裏擺着鬥,鬥內裝有五穀,銅鏡等鎮物,用於照妖避邪;燈燭懸掛高牆,通宵不火,俗稱“長命燈”。雁北平魯一帶,入洞房之後,新郎要手持弓箭向四面虛射,名為“攆白虎”。
晉中、晉南的一些地方,則把弓箭懸掛在牆上。民間認為,洞房易受邪魔侵擾,如果不禳解、鎮壓,就會出現異常事故,於新郎、新娘不利。晉中祁縣等地,入洞房後,新郎、新娘並肩坐炕沿上,由“全福人”招呼,把新娘的衣角壓在新郎袍襟之上。新郎用秤桿挑去新娘頭上的“蓋頭紅”,然後退出。新娘的嫂嫂即動手脱去新娘腳上的新鞋,為她另換一雙。所謂“換新鞋,就新範”,意思是新娘以後行事要按男家規矩,受婆家約束。忻州河曲一帶,新郎挑去新娘的紅蓋頭以後,還要用梳子象徵地給新娘梳幾下頭髮,俗稱“上頭”,表示這位女子從今以後成為他的媳婦了。
早先新郎、新娘入洞房後,還要用同一器皿飲食,行“合巹(謹)禮”。一般是新郎、新娘先各端酒杯稍飲一點,然後將兩杯酒攙兑,兩人換杯飲完。山西各地風俗稍異,雁北平獸一帶是新郎、新娘共喝一盅酒,稱為“玉皇酒”,又名“和好酒”;聞喜等地則衍變為新郎、新娘在新婚之夜同吃“合婚面”。新婚之夜,晉南一些地方還有“踩四角”的習俗。新郎拉着新娘在炕上左轉三圈,右轉三圈.踩時,還要有人在旁邊唸誦讚語:“踩,踩,踩四角,四角娘娘保護着。娃多着,女少着,婆夫兩個常好着……”山西和全國各地一樣,都有“鬧新房”的習俗,洞房之夜,熱鬧非凡。
俗語説:“不鬧不發,越鬧越發”;民間還有“新婚三日無大小”的習慣,婚後三天,賓客、鄉鄰、親友不分輩份高低,男女老幼都可以匯聚新房參與逗鬧新郎、新娘。人們認為,鬧新房不僅能增添新婚的喜慶氣氛,還能驅邪避惡,保佑新郎、新娘婚後吉祥如意,興旺發達。

拜堂相關傳説

拜堂 拜堂
我國傳統婚禮上,新郎、新娘都要拜天地,即一拜天地、二拜月老、三拜高堂。這個拜天地的風俗是何時形成的呢?
相傳女媧造人的時候,開始只造了一個俊俏的後生,這後生雖説有吃有穿,逍遙自在,但孤孤單單一人,總覺得很悶。所以常唉聲嘆氣。
一天晚上,月亮圓了,明光光地掛在天上,小夥子觸景生情,更感寂寞,就對月亮説:“月老月老你細聽,給我找個知心人,我世世代代領你的情!”剛説完,月亮一忽閃,一個白眉長鬚的老人拄着一根龍頭枴棍來到小夥子的面前,説:“後生不要愁,我給你找個小幫手”。説完後,一陣清風,長鬚老人不見了。小夥子感到很納悶。過了一個時辰,就見長鬚老人領着一個姑娘飄悠悠地落到小夥子面前,對小夥子説:“我到女媧那裏,讓她又造了一個女人,給你領來了。 你們先認識一下,一會兒我給你們辦喜事。”一忽閃,老人不見了。
小夥子見姑娘臉腮緋紅,像月季花一般,於是喜上眉梢;姑娘見小夥子眼睛明亮,誠實坦白,也覺得情投意合。兩人四目一對,一見鍾情。小夥子結巴着説 : “你願意和我一塊生活嗎?” 姑娘聽了,臉上飛起兩朵紅雲,説:“ 願意。”……“ 哈! 哈! 哈!”正在這時,傳來一陣笑聲,長鬚老人領着兩個白髮白鬚的老人站在小夥子和姑娘面前,指着兩個老人説:“這是天公和土地,你們以後的生活全都離不開他倆。現在我們給你們辦喜事,首先,給養育你們的天公、土地拜三拜,‘一拜、二拜、三拜’”。隨着月下老人的喊話聲,小夥子和姑娘對天、地拜了三拜。隨後,月下老人笑着説:“我給你們牽紅線,你們還得給我拜拜哩。”“一拜、二拜、三拜”。小夥子和姑娘又對着月下老人拜了三拜。剛拜完,三位老人全不見了。
從這以後,小夥子每天起早摸黑,在田裏幹活,姑娘在家為小夥子燒火做飯,縫新洗舊,兩人恩恩愛愛,過着幸福的日子。
為了感謝天、地的養育之恩,為了感激月下老人牽線搭橋的情意,從此以後在結婚時必須:一拜天地;二拜月下老人;三拜父母。便形成了結婚“拜天地”的習俗 。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