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招隱士

鎖定
《招隱士》是漢代淮南王劉安門客淮南小山(一説為淮南王劉安)的賦作。其主要內容為陳説山中的艱苦險惡,勸告所招的隱士(王孫)歸來。全賦採用鋪敍手法,生動地描繪出荒山溪谷的淒涼幽險,渲染出令人怵目驚心的藝術氛圍,顯現隱士幽居的寂寥艱危,急切地表達“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的意向,通篇感情濃郁,意味深長,音節和諧,優美動人。此賦因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及美學價值,歷來為人所稱道,堪稱漢代騷體賦的精品。
作品名稱
招隱士
作    者
淮南小山(一説劉安)
創作年代
西漢
作品出處
楚辭
文學體裁
辭賦

招隱士作品原文

招隱士
桂樹叢生兮山之幽,偃蹇連蜷兮枝相繚。山氣巃嵸兮石嵯峨,溪谷嶄巖兮水曾波。猿狖羣嘯兮虎豹嗥,攀援桂枝兮聊淹留。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歲暮兮不自聊,蟪蛄鳴兮啾啾。坱兮軋,山曲岪,心淹留兮恫慌忽。罔兮沕,憭兮慄,虎豹穴,叢薄深林兮人上慄。嶔岑碕礒兮碅磳磈硊,樹輪相糾兮林木茷骫。青莎雜樹兮薠草靃靡,白鹿麔麚兮或騰或倚。狀皃崟崟兮峨峨,悽悽兮漇漇。獼猴兮熊羆,慕類兮以悲。攀援桂枝兮聊淹留。虎豹鬥兮熊羆咆,禽獸駭兮亡其曹。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 [1] 

招隱士註釋譯文

招隱士詞句註釋

①偃蹇(yǎn jiǎn):高聳的樣子。連蜷:屈曲的樣子。繚:紐結,糾纏。
②巃嵷(lóng sǒng):雲氣瀰漫的樣子。
③嶄(chán)巖:險峻的樣子。嶄,通“巉”。曾(céng)波:水波層層。曾,通“層”。
④狖(yòu):長尾猿。
⑤淹留:久留。
⑥王孫:王的子孫。後泛指貴族子弟。王夫之通釋:“王孫,隱士也。秦漢以上,士皆王侯之裔,故稱王孫。”
⑦不自聊:指生活和情感上沒有依託,心情空虛。
⑧蟪蛄(huì gū):夏蟬。
⑨坱軋(yǎng yà):雲氣濃厚廣大。
⑩曲岪(fú):山勢曲折盤紆的樣子。
⑪恫(dòng):恐懼。一作“洞”。慌忽:義同“恍惚”。
⑫罔沕(wù):失神落魄的樣子。
⑬憭(liáo)慄:恐懼的樣子。
⑭穴:聞一多疑為“突”之壞字,“虎豹突”與上文“虎豹嗥”、下文“虎豹鬥”句法同。“虎豹突,叢薄深林兮人上僳”者,謂虎豹奔突,人懼而登樹木以避之也。
⑮嶔岑(qīn cén)、碕礒(qǐ yǐ):均為形容山石形狀的形容詞。碅磳(jūn zēng)、磈硊(kuǐ guǐ):均為怪石貌。
⑯輪:橫枝。茷(fá)骫(wěi):盤紆的樣子。
⑰莎(suō):草名,根入藥。雜樹:猶言叢生。樹,植,立。薠(fán):草名,形似莎而較大。莎、薠泛指雜草。靃靡(suǐ mǐ):野草雜亂漫野的樣子。
⑱麏(jūn):同“麋”,獐。麚(jiā):公鹿。
⑲皃(mào):同“貌” 。崟崟(yín yín):高峻的樣子。
⑳漇漇(xǐ xǐ):潤澤。
㉑羆(pí):馬熊,熊的一種。
㉒曹:同類。 [2]  [3]  [4-5]  [6] 

招隱士白話譯文

桂樹叢生啊在那深山幽谷,枝條彎彎啊糾結纏繞在一起。山中雲霧瀰漫啊岩石巍峨,山谷險峻啊激起層層水波。虎豹吼叫啊羣猿悲啼,攀援桂枝啊在那裏棲息。王孫久留深山不歸來啊,滿山遍野啊春草萋萋。轉眼歲末心情煩亂啊,滿耳夏蟬哀鳴聲聲急。山中啊雲遮霧蓋,深山啊險阻盤曲,久留山中啊寂寞無聊少快意。沒精神,心恐懼,虎豹奔突,戰戰兢兢上樹去躲避。那山石橫出豎立,怪怪奇奇;那樹林枝幹紐結,茂茂密密。青莎叢生啊,薠草遍地;那成羣的野鹿和獐子,有的歡跳,有的休息。頭上的犄角高高聳立,滿身的豐毛光澤如洗。還有那失羣的猴子和熊羆,呼喚同伴聲聲悲啼。攀援桂樹就在那裏安身。虎豹爭鬥熊羆橫行咆哮,飛禽走獸驚懼四散逃離。王孫啊,回來吧,深山中不可以久留居! [3] 

招隱士創作背景

漢書·藝文志》著錄“淮南王羣臣賦四十四篇”,《招隱士》當是其中的一篇。此篇始見於東漢王逸的《楚辭章句》,題為淮南小山作,然而蕭統《文選》則題劉安作。
關於文章的創作背景,説法也不一。王逸説是小山之徒“閔傷屈原”之作,王夫之説是淮南小山“為淮南王召致山谷潛伏之士”而作,而不少研究者則以為是淮南小山思念淮南王的作品。 [2]  [3] 

招隱士作品鑑賞

招隱士整體賞析

《招隱士》營造了一種森然可怖、魂悸魄動的意境。作者以強烈的主觀感情色彩,採用誇張、渲染的手法,極寫深山荒谷的幽險和虎嘯猿悲的淒厲,造成怵目驚心的藝術境界,成功地表達了渴望隱者早日歸還的急切心情。文章通過對山水、溪谷、巉巖以及奔突吼叫在深林幽谷間的虎豹熊羆的描繪,以將山水景物經過濃縮、誇張、變形處理,使自然界的飛禽走獸和真山真水變成藝術形象的方法,渲染出一種幽深、怪異、可飾的環境氣氛,瀰漫着鬱結、悲愴、而又纏綿悱惻的情思,表現了王孫不可久留的主題思想。通篇感情濃郁,意味深永,語言富於形象性和音樂性,情辭悱惻動人,為後代所廣為傳誦。
全篇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開頭至“蟪蛄鳴兮啾啾”,指出隱士長年生活於深山之中。這一部分以極富代表性的事物表現隱士長年獨居的深山野嶺的兇險恐怖,寫得生動傳神而含蓄自然。第二部分,從“坱兮軋”到“慕類兮以悲”,極寫深山環境的險惡和隱士生活的淒涼。這一部分具體而充分地表現了深山隱士的艱難處境和疑懼心情,告訴人們,鳥獸不可與同羣,山中非人所居,從而有力地説明山中隱士避世生活的不合理性。第三部分,從“攀援桂枝兮聊淹留”到結束,正面召喚隱士出山入世。
作者招隱,並非直接誘以富貴利祿,而是極力鋪敍深山險情,強調山中不可久居,以啓發和感召隱士來歸。這使讀者感到親切,也使此文能夠成為一篇氣象宏偉、韻味濃厚雋永、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都很強的文學作品,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首先,此文的環境描寫和氣氛渲染非常成功。作者善於選擇和集中具有代表性的事物來表現環境特徵,創造氛圍。作者筆下的怪石羣獸、迷霧深林,都是山中實有之物,並無離奇之處,而作者把它們集中放進一個畫面,並注入自己濃重的主觀感情色彩,組成一派陰森可怖的險惡景象。將人物(隱士)放在這樣一個環境之中,就很自然地突現出了他那孤危的境況和疑懼不安的心情,使環境氣氛的描寫與心理狀態的揭示和諧統一,相得益彰。其次,其結構繼承了屈宋傳統,迴環往復,盤旋曲折,“但於空山岑寂孤危之情景之致意焉”(《楚辭通釋》),從而深化了意境,增強了效果。描寫深山恐怖,隱士孤危,一唱三嘆,步步加深,於最終兩句發出召喚,顯得十分懇切有力,可以產生感人的藝術效果。第三,句式整齊中錯落有致,工於變化,文氣雄健弘肆而流蕩婉轉,辭采華茂,造語新奇。
《招隱士》的立意與寫法,與《楚辭·招魂》的前半部分也頗為相似。《招魂》運用傳説中的可怕怪魅形象來構造恐怖之境,而《招隱士》把現實中的尋常山林渲染得恐怖之極則更有難度。兩者的藝術表現上,都採用了景象展示的方式。只不過《招魂》重在渲染客觀景象,而《招隱士》更注重主觀情感和感受的表現。可見《招隱士》在取法《楚辭》的同時,又有所創新和發展。 [6]  [7] 

招隱士名家點評

元代陳繹曾《詩譜》:“構思險怪而造語精圓,三謝皆出於此。” [6] 
明代胡應麟《詩藪·內篇》:“屈宋諸篇,雖遒深閎肆,然語皆平典。至淮南《招隱》,疊用奇字,氣象雄奧,風骨稜嶒,擬騷之作,古今莫迨。” [6] 
明末清初王夫之《楚辭通釋》:“此篇義盡於招隱,為淮南招致山谷潛伏之士,絕無閔屈子而章之之意。可以類附《離騷》之後者,以音節局度,瀏亮昂激,紹楚辭之餘韻,非他詞賦之比。雖志事各殊,自可嗣音屈、宋。” [5] 
清代劉熙載《藝概·賦概》:“屈子以後之作,志之清峻,莫如賈生《惜誓》;情之綿邈,莫如宋玉《悲秋》;骨之奇勁,莫如淮南《招隱士》;讀楚辭《湘君》《湘夫人》,便覺有逍遙容與之情;讀《招隱士》,便覺有罔沕憭慄之意。” [6] 

招隱士後世影響

這篇文章是中國文學史上現存最早的招隱之作,對後世影響很深。招隱與反招隱成為歷代文人常寫的內容,“招隱”也有了兩種相反的含義,一是招隱士入世,一是號召人們歸隱。後者如晉代的陸機有《招隱詩》三首,左思有《招隱詩》二首,張載有《招隱詩》一首,王康琚則既有《反招隱詩》(反《楚辭·招隱士》之意),也有《招隱詩》,這些都是歌頌隱居生活,勸人歸隱的。這樣,“招隱”也便成了樂府古題。舊題唐人吳兢作的《樂府古題要解》中雲:“《招隱》本楚詞,漢淮南王安小山所作也,言山中不可以久留。後人改以為五言,若晉左思‘杖策招隱士’等數篇,最為首出。晉王康琚反其致,謂之《反招隱》。”此篇中某些文意也常為歷代文人所化用,例如南朝宋謝靈運悲哉行》“萋萋春草生,王孫遊有情”,唐王維山居秋暝》“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山中送別》“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等等,就都是從此篇七、八兩句化來的。南朝齊謝朓有詩《王孫遊》,題意也是由這兩句而來。可見,此篇雖然在體制上上承屈、宋,但其內容與形式都有獨特的開創意義和影響。 [7] 

招隱士作者簡介

淮南小山,是西漢淮南王劉安的一部分門客的統稱。其作品存有《招隱士》一篇,收入東漢王逸《楚辭章句》中,但文選則題劉安作。又樂府《淮南王辭》,晉崔豹《古今注》、唐吳兢《樂府古題要解》都説是淮南小山所作。 [8] 
參考資料
  • 1.    王泗原.楚辭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2014:332-337
  • 2.    巨 才.辭賦一百篇[M].太原:陝西人民出版社,1994:14-15
  • 3.    黃壽祺 梅桐生.楚辭全譯[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4:202-204
  • 4.    李 山.楚辭譯註[M].北京:中華書局,2015:295-300
  • 5.    王承略 李笑巖 譯註.楚辭[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4:212-216
  • 6.    陳振鵬 章培恆.古文鑑賞辭典(上)[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248-251
  • 7.    霍旭東.歷代辭賦鑑賞辭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2011:112-115
  • 8.    陳振鵬 章培恆.古文鑑賞辭典(下)[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