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威遠城

(鎮海招寶山威遠城)

鎖定
威遠城在寧波鎮海招寶山巔,以招寶山天然峭壁為城基,環山頂築建,似雄獅盤踞東海門户、甬江之濱,為海防要塞,扼江控海。
中文名
威遠城
位    置
鎮海招寶山
文    保
浙江省級
始    建
嘉靖三十九年

威遠城歷史沿革

鎮海素有“海天雄鎮”、“浙東門户”之稱。嘉靖年間倭寇又起,入侵浙東一帶。嘉靖三十五年(1556),兵部右侍郎兼總督江浙事務的胡宗憲薦擢盧鏜為江浙副總兵,協守沿海一帶。嘉靖三十八年(1559)盧鏜鎮守定海(鎮海),看到招寶山雄踞甬江出海口,與南岸金雞山對峙,是鎮海關隘、甬江咽喉,便與海道副使譚綸商議後,經請示總制胡宗憲同意後,於嘉靖三十九年(1560),在招寶山巔築建城堡。經過軍民三個多月的努力,城堡竣工,城周長二百丈,高二丈二尺,厚一丈,設雉堞160個。嘉靖四十一年(1862),“增復石屋其上,闢東西二門,內建戍屋40餘楹,屯兵戍守,曰:‘威遠城’”。威遠城內建炮台置鐵發貢五千斤4門,銅發貢三百發百餘門。在隔江的金雞山鑄火器若干座,以戰艦佈防甬江口,與縣城相犄角,形勢益固。
嘉靖四十年(1561),倭寇大舉進犯浙東,盧鏜與參將牛天賜破敵於寧波、温州。後來連續水陸十餘戰,殲敵1400多人,浙東倭亂遂平。盧鏜再次登上威遠城,作《登招寶山》詩:“招寶蒼茫控咽喉,巍峨雄堞護重樓;洪濤閃爍金光動,大海澄清瘴霧收。百萬貔貅屯遠壘,三千戈艦列安流;從今夷寇寒心膽,永固皇圖億萬秋。”
歷代官員都重視對威遠城中軍事佈局和修築。天啓四年(1624),大風雨城池半圮,知縣顧宗孟重新修建。康熙四年(1665)總鎮常進功在舊城更廊五十丈,在高二丈二尺上覆加三尺,又在城之東、西、北三面,各築炮台一座,每台高、廣各四十尺,每台置鐵發貢兩千斤2門。並配有各種戰守器械,使“厚集其勢,不至孤而無輔”。道光十三年(1833)知縣郭淳章重修威遠城,他揮毫潑墨,在城池上留下蒼勁有力的“威遠城”三字。道光二十年(1840)督辦浙東善後事務巡道鹿澤長、陳之驥,募集資金,對威遠城大修,並於城東門內建造營房11間,配以紅衣炮5門、劈山炮6門、行營炮3門、得勝炮9門(以上皆小炮)。難怪浙江提督歐陽利見在《招寶山月城碑》中載:“前明築沿海七十二城以備邊也,最要者莫若招寶山之威遠衞城”,確非虛語。

威遠城人文價值

威遠城內現有明、清9方碑刻一字排開,雖經幾百年風雨侵蝕,但碑文依然清晰可見,筆力雄健渾厚,書體氣勢磅礴。每方碑刻見證了鎮海人民不畏強暴,在400多年間,歷經抗倭、抗英、抗法等戰爭,湧現出無數民族英雄和愛國志士,譜寫了許多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他們氣貫長虹的英氣被駐留在威遠城內。
1983年至1985年鎮海區人民政府對威遠城重修加固。1989年12月12日,威遠城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鎮海口海防遺址之一,成為招寶山景區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