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拖衝鄉

鎖定
拖衝鄉(已撤銷),隸屬於湖南省懷化市麻陽苗族自治縣,地處麻陽苗族自治縣西南部,東與文昌閣鄉接壤,南接芷江侗族自治縣大樹坳、五郎溪鄉,西鄰貴州省銅仁市瓦屋侗族鄉,北靠堯市鄉,距麻陽苗族自治縣城55千米,轄區總面積89平方千米。 [1]  截至2011年末,拖衝鄉總人口有1.1萬人。 [1] 
清朝時,屬市都裏;1984年,由拖衝大隊改為拖衝鄉。 [1]  截至2014年10月31日,拖衝鄉下轄12個行政村, [2]  鄉人民政府駐拖衝村。 [1]  2015年,拖衝鄉、堯市鄉成建制合併設立堯市鎮。 [3] 
2011年,拖衝鄉財政總收入173萬元,人均財政收入156元。 [1] 
中文名
拖衝鄉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湖南省懷化市麻陽苗族自治縣
地理位置
麻陽苗族自治縣西南部
面    積
89 km²
下轄地區
12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拖衝村
電話區號
0745
郵政區碼
419407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車牌代碼
湘N
人    口
1.1萬人(截至2011年末總人口)

拖衝鄉建置沿革

清朝時,屬市都裏。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屬東源鄉。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屬西寧鄉,後更名石源鄉。
1953年,設拖衝鄉。
1958年,由堯市公社改為拖衝大隊。
1984年,由拖衝大隊改為拖衝鄉。 [1] 
2015年,拖衝鄉、堯市鄉成建制合併設立堯市鎮。 [3] 

拖衝鄉行政區劃

截至2011年末,拖衝鄉下轄長坪、黃坳、拖衝、保家嶺、橋衝、柿子坪、保洞溪、蘭山、大禾塘、大王、現合、大酉12個行政村,下設94個村民小組。 [1] 
截至2014年10月31日,拖衝鄉下轄12個行政村:拖衝村、長坪村、黃坳村、保家嶺村、橋衝村、柿子坪村、蘭山村、保洞溪村、大王村、大禾塘村、大酉村、旋渦村, [2]  鄉人民政府駐拖衝村。 [1] 

拖衝鄉地理環境

拖衝鄉位置境域

拖衝鄉地處麻陽苗族自治縣西南部,東與文昌閣鄉接壤,南接芷江侗族自治縣大樹坳、五郎溪鄉,西鄰貴州省銅仁市瓦屋侗族鄉,北靠堯市鄉,距麻陽苗族自治縣城55千米,轄區總面積89平方千米。 [1] 
拖衝鄉敬老院

拖衝鄉地形地貌

拖衝鄉境內最高點位於黃天坳,海拔1182米;最低點位於長坪的溪邊,海拔240米。 [1] 

拖衝鄉氣候

拖衝鄉年均氣温巧15.5℃,無霜期235天左右,常年降雨量為1400毫米。

拖衝鄉水文

拖衝鄉境內河道屬堯水水系;堯水發源於麻陽與芷江交界的陽雀坳,流經境內大酉、現合、大王、橋衝、拖衝、長坪等村。 [1] 

拖衝鄉自然災害

拖衝鄉主要自然災害有旱災、洪澇、冰災。 [1] 

拖衝鄉自然資源

2011年,拖衝鄉有耕地9200畝。 [1] 

拖衝鄉人口

截至2011年末,拖衝鄉總人口有1.1萬人;另有流動人口2619人。總人口中,男性0.52萬人,佔47.3%;女性0.58萬人,佔52.7%;14歲以下0.17萬人,佔15.4%;15—64歲0.77萬人,佔70%;65歲以上0.16萬人,佔14.6%;以苗族為主。2011年,拖衝鄉人口出生率10.9‰,人口死亡率4.5‰,人口自然增長率6.4‰,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124人。 [1] 

拖衝鄉經濟

2011年,拖衝鄉財政總收入173萬元,人均財政收入156元。 [1] 
2011年,拖衝鄉稻種植9100畝;農業播種面積達到97%。2011年,拖衝鄉油茶麪積500餘畝,葡萄栽種面積1200畝,金銀花種植面積2500畝。 [1] 

拖衝鄉社會事業

拖衝鄉教育事業

截至2011年末,拖衝鄉有幼兒園3所;中心小學1所,在校生390人。 [1] 

拖衝鄉文體事業

截至2011年末,拖衝鄉有文化站1個;有村級文化活動中心12個;農家書屋10個,藏書10萬餘冊。截至2011年末,拖衝鄉有籃球場4個。 [1] 

拖衝鄉醫療衞生

截至2011年末,拖衝鄉有各級各類醫療衞生機構9個,其中鄉衞生院1所,村衞生站8個。2011年,拖衝鄉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為90%。 [1] 

拖衝鄉社會保障

2011年,拖衝鄉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數203户,人數502人,支出54.2萬元,比2010年增長12.1%,月人均90元,比2010年增長8%;農村醫療救助19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491人次,共支出1.1萬元,比2010年增長42%;國家撫卹、補助各類優撫對象98人,撫卹事業費支出20.6萬元,比2010年增長11%;社會福利費1萬元,比2010年增長6%。截至2011年末,拖衝鄉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9911人,參保率90.1%。 [1] 

拖衝鄉交通

2011年,拖衝鄉有縣道1條;鄉道2條,總長19.6千米; [1]  鄉通村公路均為簡易公路,可通車。

拖衝鄉歷史文化

  • 地名由來
拖衝鄉因傳説元朝時,村前小溪僅架一根獨木,有瞎子往返該地,均需拖扶方能通過,故名拖衝。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