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拖網捕撈

鎖定
拖網捕撈,是指用漁船拖曳囊袋形網具進行捕撈的作業方式。公元10~14世紀歐洲已出現拖網捕撈。按結構分為有翼拖網和無翼拖網2大類。無翼拖網按囊網數量分為單囊和多囊2種。有翼拖網又分為兩翼一囊和兩翼雙囊2種。捕撈對象為底層和近底層魚、蝦及軟體動物等。 [1] 
底拖網捕撈會嚴重破壞海牀與海洋生態(橘棘鯛等),過度捕撈產生連鎖反應,許多魚類因此無法獲得足夠的食物而死亡(抹香鯨等)。
拼    音
tuō wǎng bǔ lāo
威妥瑪拼音
t''o wang pu lao
帕氏拼音
то ван бу лао

拖網捕撈歷史沿革

早在10~14世紀時歐洲已在進行大規模的拖網捕撈。1376年英國國會議事錄中就有關於拖網漁業中濫捕魚類的記錄,説明在歐洲北海漁場拖網捕撈已相當普遍。12~14世紀時日本等亞洲國家也已使用拖網捕魚。機動單船拖網作業方式於19世紀中期先後出現在法國和英國。1894年蘇格蘭人發明了直結式網板拖網, 取代了長期沿用的橫桁拖網,從而擴大了網口的水平和垂直張開尺度,捕撈效率進一步得到提高。20世紀初法國發明瞭網袖與網板之間用手綱連接的VD式拖網,使拖網的掃海面積大幅度增加,漁獲量顯著提高。這種漁具也因而迅速被世界各漁業國家所採用,成為現代拖網的模式。1948年丹麥R.拉森創造了雙船中層拖網作業的漁具和漁法,以後又出現了單船中層拖網作業的漁具和漁法,從而使傳統的作業水層由底層擴展到所有水層。1954年英國單船尾滑道拖網作業方式獲得成功,逐漸成為現代大型拖網作業的主要形式。

拖網捕撈漁具

拖網按結構特點可分為有袖拖網和無袖拖網兩種形式。有袖拖網一般有1個網囊和2個網袖,網具上下綱分別裝配適當數量的浮子和沉子,使網口垂直張開。它是海洋拖網的主要結構形式,內陸水域也有使用,但規模較小。無袖拖網的結構形式有無袖單囊式和無袖多囊式兩種。
無袖單囊式拖網
是小型拖網,網口一般都有固定撐架裝置以保持網口張開,海洋和內陸水域均有使用。無袖多囊式拖網,一般具有2個以上的網囊。網囊數量主要取決於捕撈對象的生態習性和漁船的噸位大小。網口的水平和垂直張開藉助兩船拖網間距和垂直撐杆來保證。
有袖和無袖拖網
一般多用於底層水域,其中的中層拖網主要用於中層水域。它與底層拖網的不同點主要在於一般無網袖或網袖較短,從而可以減少網具阻力,增加拖速;網口略呈方形或矩形;網具下方除裝有沉子外,有的還裝有重錘等沉降裝置,以擴大網口垂直張開尺度和保持網具在水層中的位置。

拖網捕撈漁法

主要分為雙船作業和單船作業兩種形式。

拖網捕撈雙船拖網捕撈

兩艘漁船共同拖曳一頂拖網的作業。多使用有袖拖網進行底層作業 [2]  。作業時兩船靠攏,由一艘船將所載拖網放入水中。拖網的兩根曳綱分別由兩船繫帶,然後兩船分開等速前進並逐步放出曳綱。當曳綱放出至預定長度時,兩船以一定間距並列拖曳網具。拖曳過程中網口的垂直高度可達10米左右。兩船間距一般為400~500米。為使網具在海底保持穩定工作狀態,要放出相當於水深8~10倍長的曳綱。拖網速度一般每小時3海里左右。每拖曳2~3小時起網一次。起網時兩船靠攏停止拖曳,分別收絞曳綱,由其中一艘船收絞網具。每網次漁獲量一般可達2噸,有時可達20噸以上。這種作業方式因所放出的曳綱長度數倍於水深,故只適於在近海水深100米左右的漁場作業。又因作業時兩船須相互配合,故在大風浪中作業有一定困難。為捕撈中層魚羣,有的海域採用雙船中層拖網捕撈。其起、放網操作技術與雙船底拖網捕撈相似。一般通過調節曳綱長度或拖速使網具保持在預定的水層。這種作業方式必須使用探魚儀器瞄準魚羣進行。

拖網捕撈單船拖網捕撈

使用1艘漁船拖曳1頂網具進行捕撈作業。多用有袖拖網,並以底層作業為主。兩網袖前端必須各裝配1個網板。當拖曳網具前進時,網板在水流的作用下產生擴張力,可使網具水平張開。目前世界上的單船拖網捕撈均採用尾拖形式,其中以尾滑道漁船拖網作業較先進。作業時漁船慢速前進並從尾滑道放出網具,將網板連接在曳綱並使之脱離兩網板架。然後漁船快速前進,並逐步放出兩曳綱。當曳綱放出預定長度後,漁船按預定的拖向和拖速拖網前進。曳綱放出的長度一般為水深的3~5倍。拖網速度一般為每小時3~5海里。每3小時左右起網一次。起網時,漁船慢速前進依次收絞曳綱,當收絞至網板時,將網板固定在網板架上,使之脱離曳綱,繼續收絞網具,將其自尾滑道拖到甲板上,取出漁獲物。這種作業方式可用於近海,更適於在遠洋深海漁場作業,是目前世界上現代化拖網捕撈的主要作業方式。2000~5000噸級的拖網冷凍加工船,其作業水深可達1000米左右。
採用單船進行中層拖網捕撈,是目前世界各國中層拖網作業的主要形式。其操作技術與單船底拖網相似。保持網具的水層位置也主要通過調節曳綱長度、拖速來進行。捕撈對象目前主要為鯡魚,也用於捕南極燐蝦。

拖網捕撈漁場

拖網捕撈對漁場的要求是:水底較平坦並無障礙物、水域寬廣、有集羣的魚類、風浪和潮流不太大。中層拖網作業不受水深和底形的限制。世界重要的拖網作業漁場有歐洲的北海、地中海沿岸、非洲西部沿海、阿拉伯海、孟加拉灣、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沿岸、鄂霍次克海、白令海、紐芬蘭沿海、墨西哥灣和圭亞那沿海、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亞近海等。中國沿海也是底層拖網的常年作業漁場。
由於拖網漁具的捕撈效率較高,捕撈強度過高會影響漁業資源的長期利用。為此世界各國採取了規定禁漁期、禁漁區和捕撈限額,限制網囊的網目尺寸等保護措施。此外,還可通過開發外海、遠洋深水漁場,以減輕近海底層魚類資源的捕撈程度。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在南極海區發現了豐富的燐蝦資源,近10個國家和地區派遣了大型拖網漁船,使用中層拖網進行捕撈,產量已達數十萬噸。

拖網捕撈拖網設計

設計新拖網主要以捕撈對象的生活習性、漁場環境、漁船有效拖力和拖速等因素為依據。但由於網具是柔性物體,極易發生變形,漁場環境也處於不斷變化中,故較難進行單純的理論設計。目前一般以優良的母型拖網為基礎,結合動力相似原理進行設計。母型拖網是指已在捕撈作業中使用的拖網。設計的主要項目是確定拖網的主尺度及網板的形狀和尺寸。
參考資料
  • 1.    許力以,周誼 主編.百科知識數據辭典.青島:青島出版社.2008.
  • 2.    拖網  .拖網[引用日期2014-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