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拓跋姓

鎖定
拓跋姓出自鮮卑族拓跋(又稱託跋)部。 [1]  拓跋氏望出潁川郡雁門郡
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台灣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四百五十四位門閥,已有一千六百多年曆史。
中文名
拓跋姓
外文名
Tabgatch
拼    音
tuò bá xìng
出    自
鮮卑族拓跋(又稱託跋)部
郡    望
潁川郡
百家姓排名
第四百五十四位門閥
歷史名人
拓跋珪 拓跋嗣 拓跋燾等
古漢語音
Tak b'uat

拓跋姓歷史發展

拓跋姓姓氏源流

據史籍《魏書·序紀》記載,鮮卑拓跋部的歷史序幕是從西漢後期的拓跋毛開始。拓跋毛之後,五傳到了拓跋推寅時候,正值東漢初年,拓跋氏開始從原居地向南方遷徙,“南遷大澤,方千餘里,厥土昏冥沮洳”。七傳到了拓跋鄰,以所在地荒遐,又謀南遷,但因年老,遂傳位於子拓跋詰汾,率部南移,“山谷高深,九難八阻,於是欲止。有神獸,其形似馬,其聲類牛,先行導引,歷年乃出,始居匈奴之故地。”神獸之説,是拓跋氏早期的神話傳説。拓跋詰汾逝世後,其子拓跋力微即位。在史籍《魏書·序紀》的記載中,拓跋力微被稱為鮮卑拓拔氏的真正始祖,他在位五十八年,活了一百零四歲。在鮮卑拓跋部的發展歷史上,拓跋力微是有巨大貢獻的,因此他被稱為拓跋氏的始祖。
到了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年)遷都洛陽入主中原之後,大張旗鼓地推行漢化改革政策,率王族改為漢字單姓“元”氏,其王族之外的拓跋氏遂成為庶姓,仍為拓跋氏,不與皇室同氏。到了西魏政權的末代帝王恭帝元廓於北魏廢帝元欽三年(554年)農曆正月即皇帝位之後,年號,稱元年,將元氏復改回拓跋氏。
進入隋朝隋文帝重新統一了中國大地後,在強大且日趨規範化的漢文化歷史潮流推動下,鮮卑族拓拔氏嫡系主流最終仍然改定為漢姓元氏,而庶支拓拔氏則漢化姓氏繁多,諸如長孫氏、李氏王氏、鄭氏、金氏、趙氏等等,不一而足,皆世代相傳。
  • 源流一
出自鮮卑拓跋部落。鮮卑族拓跋部,原來居住於今黑龍江、嫩江流域大興安嶺附近,過着遊牧生活。東漢以前,北匈奴被打敗西遷後,拓跋部在酋長拓跋詰汾的率領下,也逐步向西遷移,進入原來北匈奴駐地,即漠北地區。到酋長拓跋力微時期,拓跋部又南下游牧於雲中(今內蒙古托克托)一帶,後又遷居到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與曹魏西晉發生往來,但這時,拓跋部仍處於氏族部落聯盟階段。338年,首領拓跋什翼犍建立代國,都於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逐漸強大起來。376年,前秦天王苻堅攻代,拓跋什翼犍戰敗,不久為兒子拓跋寔君所殺,前秦趁機攻滅代國。淝水之戰後,前秦統治瓦解。386年,鮮卑拓跋珪(拓跋什翼犍之孫)重建代國,後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或者“後魏”(三國魏之後的魏)拓跋魏(拓跋氏所建的魏);在拓跋宏493年遷都洛陽並改姓“元”後,也稱元魏。 [1] 
  • 源流二
源於賜姓,出自南北朝時期北魏金紫光祿大夫源子邕之後。北魏孝明帝元詡孝昌三年(527年)農曆三月,北魏以金紫光祿大夫源子邕為北討大都督,領兵鎮壓分裂的東魏政權的大將軍葛榮農曆八月北魏孝明帝派遣北討大都督源子邕李神軌裴衍等率軍攻東魏的鄴城源子邕行及湯陰時,已經投靠葛榮的安樂王元鑑派率遣弟弟元斌之在夜裏偷襲源子邕的大營,然而源子邕早已有備,元斌之不克敗退,源子邕則乘勝進圍鄴城,很快即攻克了鄴城,斬殺安樂王元鑑,並傳首級至洛陽。北魏孝明帝大喜,特賜源子邕改姓為拓跋氏。之後北魏孝明帝以源子邕為冀州刺史,率兵討伐葛榮。當時裴衍上表請同行,北魏孝明帝下詔許之。源子邕則上言:“衍行,臣請留;臣行,請留衍;若逼使同行,敗在旦夕矣。”結果北魏孝明帝不同意,堅持二人同行。到了農曆十二月,源子邕裴衍率軍行至陽平東北漳水曲,結果被葛榮率十萬軍伏擊,源子邕、裴衍二人俱戰敗而亡。
源子邕的後裔子孫中,有延承北魏孝明帝所賜之拓拔氏者,後大多回復為源氏,但仍有人隨拓拔氏的漢化過程改為長孫氏者,世代相傳。
另外,《周書·李穆傳》記載:“李穆賜姓拓跋氏。”北周的李穆自稱西漢騎都尉李陵的後人,他生活於北魏-北周-隋朝。

拓跋姓得姓始祖

拓跋力微。據《魏書·序紀》記載,拓跋氏歷史的序幕是從拓跋毛開始的。拓跋毛後,五傳到了拓跋推寅時候,正值東漢初年,拓跋氏開始從原來的居地向南移動。“南遷大澤,方千餘里,厥土昏冥沮洳”。七傳到了拓跋鄰,以所在地荒遐,又謀南遷,因年老,傳位於子拓跋詰汾,帥部南移。“山谷高深,九難八阻,於是欲止。有神獸,其形似馬,其聲類牛,先行導引,歷年乃出,始居匈奴之故地。”神獸之説,是拓跋氏早期的神話傳説。拓跋詰汾死,子拓跋力微立。在《魏書·序紀》裏,拓跋力微被稱為始祖,他在位五十八年,活了一百零四歲。在拓跋氏歷史上,力微是有貢獻的,因此他被稱為始祖。

拓跋姓遷徙分佈

拓跋氏複姓或是古老的姓氏,但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台灣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四百五十四位門閥,得姓歷史已有一千六百多年曆史,拓跋氏望出潁川郡、雁門郡。拓跋姓在大陸和台灣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據《魏書·官氏志》記載:“孝文帝改為元氏。自是拓跋降為庶姓。”另《北史·魏本紀》、《通志·氏族略》上也有同樣的記載。由此可知,北魏的拓跋氏的得姓歷史已有1600多年。鮮卑族的拓跋部在今西北部的內蒙古等地建立代國,後為前秦苻堅所滅。淝水之戰後,拓跋珪於386年重建代國稱王,同年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先建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後孝文帝遷都洛陽。統治區域北至蒙古高原,西至新疆東部,東至遼西,南至淮河秦嶺為界。共歷17帝,171年。拓跋姓望潁川郡(戰國時秦國置郡,相當於河南省禹州一帶地區)、雁門郡(戰國時趙國置郡,相當於山西省代縣一帶地區)。 [1] 

拓跋姓歷史名人

拓跋姓拓跋珪

北魏道武帝(371-409年)【注:拓跋珪被殺後,其子拓跋嗣繼位,於永興二年(410年)諡拓跋珪為宣武皇帝,廟號烈祖泰常五年(420年)才改諡為道武皇帝,太和十五年(491年)改廟號為太祖。】北魏(386-534年)王朝的建立者,386-409年在位。鮮卑族拓跋部人。
先世曾建立代國,為苻堅所滅。淝水之戰後,他乘機復國,初稱代,不久改稱魏。皇始二年(397年)攻破後燕都城中山(今河北省定縣),擁有黃河以北地區,成南北朝對峙之勢。次年建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他使鮮卑人分地定居,從事耕種;任用漢族地主官僚,加速鮮卑社會發展。晚年政事苛暴,為次子拓跋紹殺死。

拓跋姓拓跋嗣

北魏明元帝(392-423年),409-423年在位。在位15年,禮愛儒生,好學史傳,採集經史,隆基固本,內和外輯,可以稱得上是北魏開國以來的一位仁厚的守成之主。對內鞏固王朝統治,對外趁劉裕病死時進攻宋國,費了不少氣力,取得了河南一些地方,在付出相當的代價後,算得上是取得了南北朝戰爭的第一次勝利。由於長途攻戰勞頓,拓跋嗣回到平成就病死了。可以説他是北魏重要的但又是過渡性的皇帝。終年32歲。

拓跋姓拓跋燾

北魏太武帝(408-452年),423-452年在位。字佛貍。鮮卑族拓跋部人。北魏明元帝拓跋嗣長子。北魏太常七年(422年)四月被封為泰平王,旋立為皇太子。次年十一月即皇帝位,任用崔浩等漢族士人為謀臣,納其謀略,整頓內政,屯田練武,增強國力;把握作戰時機,依靠鮮卑騎兵,先後攻滅夏、北燕、北涼,破柔然,擊敕勒,襲山胡,降鄯善,逐吐谷渾,攻取南朝宋之虎牢(今河南省滎陽西北汜水鎮西)、滑台(今滑縣東)等地,統一了中國北方。在歷次戰爭中,拓跋燾常親自率軍出征,決策雄斷,部署周密,講究戰法,臨陣勇猛,多獲勝利。正平二年二月,被中常侍宗愛謀殺。

拓跋姓拓跋宏

北魏孝文帝(471-499年),即拓跋宏,亦即元宏,北魏皇帝。即位時僅五歲,太皇太后馮氏當國。太和十四年(490年)馮太后死,始親政。親政後,進一步推行改革:太和十七年(493年)孝文帝從平城(今山西省大同)遷都洛陽;後又改鮮卑姓氏為漢姓,藉以改變鮮卑風俗、語言、服飾;此外又鼓勵鮮卑和漢族通婚;評定士族門第,加強鮮卑貴族和漢人士族的聯合統治;參照南朝典章制度,制定官制朝儀孝文帝的改革,對各族人民的融合和各族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太和二十年正月初三(496年2月2日)孝文帝命鮮卑貴族改用漢姓。

拓跋姓拓跋子推

(?~477年),代北人(今山西代縣)。著名北魏大臣。拓跋子推北魏獻文帝的叔叔,時任北魏王朝的京兆尹。當時北魏獻文帝不想作皇帝了,準備將皇位讓給叔父京兆尹拓跋子推,乃派人馳往漠南,向河西王禿髮傉檀之子源賀禿髮破羌)徵求意見。源賀按照鮮卑傳統的父終子及的禮儀,堅決表示不可,之後馳驛入長安,向北魏獻文帝正色諫阻,最後北魏獻文帝聽取了源賀的意見,沒有將將帝位傳給拓跋子推,而是傳給了兒子拓跋宏
拓跋子推是北魏王朝的資深貴族,也是反對北魏孝文帝推行改革政策的主要反對派首領。當改革觸動了很多貴族豪強的根本利益時,以拓跋子推為首的少數舊貴族千方百計進行反撲,他逼死了北魏孝文帝的摯愛林明珠誘使太子拓跋恂元恂)觸犯刑律,迫使北魏孝文帝忍痛殺死了太子。

拓跋姓拓跋禧

(?~501年待考),漢名元禧,字永壽,北魏孝文帝之弟;平城人(今山西大同)。著名北魏咸陽王。拓跋禧是南北朝北魏宗室大臣,任太尉,封咸陽王。北魏孝文帝逝世後,拓跋禧受遺詔輔政。拓跋禧為人驕奢成性,賄賂公行,以奴僕臣吏廣營田產,開採鹽鐵,為北魏宣武帝所惡後,陰謀舉兵反叛,事泄被殺。拓跋禧所為,史稱“世宗頗惡之”。
拓跋禧特別喜歡猜謎。《北史》上記載,拓跋禧因謀反事敗逃亡出走,在途中還要侍從兼防閣尹龍武給他出謎解悶。

拓跋姓拓跋澄

(467~520年1月13日),漢名元澄;平城人(今山西大同)。著名北魏任城王拓跋澄能征善戰,驍勇異常。在北魏孝文帝推行漢化改革的過程中,反對改制的鮮卑貴族穆泰陸睿勾結鎮北大將軍拓跋思譽(元思譽)發動兵變,以抵制改革,另立新君。
北魏孝文帝急派任城王拓跋澄率大軍前往鎮壓,一舉撲滅叛亂,將二人拘捕在平城獄中。之後,北魏孝文帝親往審訊,誅殺穆泰,賜陸睿自盡。

拓跋姓拓跋幹

(469~499年),漢名元幹;平城人(今山西大同)。著名北魏河南王

拓跋姓拓跋羽

(470~501年),漢名元羽北魏獻文帝之子;平城人(今山西大同)。著名北魏廣陽王,宰相。

拓跋姓拓跋雍

(?~528年),漢名元雍,字思穆,北魏獻文帝子,北魏孝文帝之弟;平城人(今山西大同)。著名北魏潁川王、高陽王,宰相。拓跋雍先封潁川王,後改封高陽王。北魏宣武帝時,屢遷司空,議定律令。
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520年),進位丞相,與侍中拓跋叉(元叉)同決庶政。拓跋雍一生富貴冠一國,一食值錢數萬,有憧僕六千、使女五百,曾與河間王拓跋琛(元琛)鬥富。北魏孝莊帝執政初年,大都督爾朱榮發動河陰之變,拓跋雍被殺。

拓跋姓拓跋勰

(公元473~508年),漢名元勰,字彥和,北魏獻文帝之子,北魏孝文帝之弟;司州洛陽光睦里人(今河南洛陽)。著名北魏王朝政治家、文學家。拓跋勰,是北魏歷史上傑出的年輕政治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積極支持者,對推動北魏孝武帝的改革起到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拓跋姓拓跋祥

(?~504年),漢名元祥北魏孝文帝之弟;平城人(今山西大同)。著名北魏北海王

拓跋姓拓跋恂

(482~497年),漢名元恂北魏孝文帝之長子;平城人(今山西大同)。著名北魏孝文帝的大太子。

拓跋姓拓跋思譽

(467~506年),漢名元思譽;平城人(今山西大同)。著名北魏鎮北大將軍。

拓跋姓拓跋隆

(生卒年待考) ,漢名元隆,北魏孝文帝之弟;平城人(

拓跋姓拓跋超

(生卒年待考),漢名元超;平城人(今山西大同)。著名北魏驍騎將軍

拓跋姓拓跋樂平

(生卒年待考),漢名元樂平;平城人(今山西大同)。著名北魏射聲校尉

拓跋姓拓跋拔

(生卒年待考),漢名元拔;平城人(今山西大同)。著名北魏前彭城鎮將。

拓跋姓拓跋珍

(468-514年),漢名元珍;平城人(今山西大同)。著名北魏代郡太守。

拓跋姓拓跋頤

(?-500年),漢名元頤;平城人(今山西大同)。著名北魏朔州刺史、陽平王

拓跋姓拓跋丕

(422年-503年),漢名元丕;代北人(今山西代縣)。著名北魏平陽公。因功拜東騎大將軍。在鮮卑宗室中,他是德高望眾的元老貴族,他年長北魏孝文帝四輩,為四朝老臣。不過,拓跋丕之子拓跋隆、拓跋超,以及弟弟拓跋業皆參與了抵制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皆被鎮壓。

拓跋姓拓跋業

(生卒年待考),漢名元業,拓跋丕之弟;平城人(今山西大同)。著名北魏撫冥鎮將、魯郡侯。

拓跋姓拓跋平原

(?~487年)後魏齊州刺史,以功拜鎮南將軍孝文帝時,有妖人劉舉,自稱天子,拓跋平原親自討斬之。

拓跋姓拓跋可悉陵

後魏中軍都督。他十七歲隨太武帝狩獵時,遇一猛虎,空手搏殺之獻給太武帝

拓跋姓郡望堂號

拓跋姓郡望

潁川郡:戰國時期秦國滅韓國後,以所得韓地於秦王嬴政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置潁川郡。之所以名為潁川郡,是因為有一條河,名為潁水,其上游支系流經郡中大部分地區。郡治設在陽翟(今河南禹州),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許昌市、長葛縣登封市寶豐縣以東,尉氏縣郾城縣以西,密縣以南,葉縣、舞陽市以北一帶的廣大地區。南北朝時期東北魏王朝武定年間(公元543~550年)治所移至潁陰(今河南許昌),北齊則改為長社縣。隋朝初期曾廢黜潁川郡。唐朝時期復改為長社,後又曾改許州為潁川郡。 [1] 
雁門郡:戰國時期趙國趙武靈王置郡,秦朝、漢朝沿用,治所在善無(今山西右玉),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河曲五寨寧武、代縣一帶。東漢時期移治到陰館(今山西代縣),此後多以雁門為郡、道、縣建制戍守。雁門關之稱,始自唐朝初期,因北方突厥崛起,屢有內犯,唐朝駐軍於雁門山,於制高點鐵裹門設關城,戍卒防守。 [1] 

拓跋姓堂號

潁川堂:以望立堂。
雁門堂:以望立堂。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