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拓跋猗盧

鎖定
拓跋猗盧(?-316年),定襄盛樂(今內蒙古自治區和林格爾縣)人。西晉時期鮮卑拓跋部首領。神元帝拓跋力微之孫,文帝拓跋沙漠汗之子,桓皇帝拓跋猗迤胞弟。 [38] 
拓跋猗盧天資英特,膽略過人。西晉元康五年(295年),其叔父拓跋祿官將部落分為三部,以拓跋猗盧為西部大人,居盛樂城統轄西部。與統領中部的兄拓跋猗迤關係親厚,經常聯兵幫助西晉,先後擊敗匈奴烏桓,漢人多歸附之。永興二年(305年),拓跋猗迤去世,其部眾多歸拓跋猗盧。永嘉元年(307年),拓跋祿官去世,拓跋猗盧遂總攝三部,統一拓跋鮮卑。永嘉四年(310年)拓跋猗盧與西晉幷州刺史劉琨結盟,聯兵大破白部鮮卑和鐵弗部劉虎。晉懷帝封拓跋猗盧為代公、大單于,又得到了勾注陘北5縣方圓數百里之地,並移10萬部民充實之,拓跋部勢力已空前強盛。永嘉七年(313年),拓跋猗盧以盛樂為北都,修故平城為南都,又築新平城統領南部。建興三年(315年),因拓跋猗盧屢助劉琨擊劉聰、石勒,晉愍帝進封其為代王,許其置官屬,食代郡、常山郡,是為拓跋代國之始,他因此被尊為北魏皇帝的先祖。 [38] 
建興四年(316年),拓跋猗盧與長子拓跋六修反目,征討失利,潛行民間被殺,亂起數月,終由侄子拓跋鬱律繼位。拓跋珪建立北魏後,追諡拓跋猗盧為穆皇帝。 [38] 
全    名
拓跋猗盧
諡    號
穆皇帝
封    號
代王
所處時代
十六國
民族族羣
鮮卑族
出生地
定襄盛樂(今內蒙古自治區和林格爾縣)
逝世日期
316年
前    任
拓跋祿官
繼    任
拓跋鬱律
主要成就
統一鮮卑拓跋部、幫助西晉擊敗異族
最高官職
大單于

拓跋猗盧人物生平

拓跋猗盧治理部族

西晉元康五年(295年),拓跋猗盧的叔父、鮮卑索頭部首領拓跋祿官將國土分為東、中、西三部,拓跋祿官自己統率東部,居住在上谷以北、濡源以西,東面與鮮卑宇文部接壤;拓跋猗盧的兄長拓跋猗迤統率中部,居住在代郡參合陂以北;拓跋猗盧統率西部,居住在定襄盛樂城(今內蒙古自治區和林格爾縣)。 [1]  同年,拓跋猗盧出兵幷州,將北方各少數民族部眾北遷至雲中五原朔方。又西渡黃河擊敗匈奴烏桓等部落。代郡人衞操和他的侄子衞雄以及同郡人姬澹投奔拓跋部,勸説拓跋猗盧招納晉朝人。拓跋猗盧很喜歡衞操等人,把國家大事託付他們,晉朝人前來歸附的逐漸多了起來。 [2] 杏城以北八十里直至長城,夾道立碑,與晉朝分界而治。 [3] 
元康七年(297年),拓跋猗盧越過沙漠以北去巡視,藉此向西攻打各國。經過五年的時間,投降歸附他的有三十多個國家。 [4] 

拓跋猗盧統一三部

永興二年(305年)六月,漢趙皇帝劉淵攻打西晉幷州刺史司馬騰,司馬騰向拓跋猗盧的哥哥拓跋猗迤求兵,拓跋猗迤與拓跋猗盧聯合在西河進攻劉淵,把劉淵打敗,與司馬騰在汾東結盟後回師。 [5]  [42]  同年六月二十四日,拓跋猗迤去世,其部眾大多歸附於拓跋猗盧。 [38] 
永嘉元年(307年),拓跋祿官去世,拓跋猗盧於是總攝三部,統一拓跋鮮卑 [6]  並與慕容鮮卑首領慕容廆交好。 [7] 

拓跋猗盧協助西晉

永嘉四年(310年),晉朝幷州刺史劉琨派使者前來,將兒子劉遵送來作人質。拓跋猗盧嘉許他的誠意,以豐厚的禮品作為回報。當時白部酋長反叛,率部攻入西河郡,匈奴鐵弗部劉虎在雁門聚眾響應,進攻劉琨所轄的新興、雁門二郡。劉琨前來求援,拓跋猗盧派侄子拓跋鬱律率領騎兵二萬,協助劉琨作戰,大破白部,隨後進攻劉虎,屠其營壘。劉琨與拓跋猗盧結拜為兄弟,表奏拓跋猗盧為大單于,並封為代公,以代郡作為他的食邑。當時代郡屬於幽州,幽州刺史王浚不同意,派兵攻打拓跋猗盧,拓跋猗盧抵禦並打敗了王浚的軍隊,王浚因此對劉琨產生怨恨。 [8-9] 
拓跋猗盧因封地代郡距離自己所居住的地方過遠,不能與部眾連為一體,於是率領部落一萬多家從雲中進入雁門,向劉琨索求句注陘以北的地區。劉琨不能控制他,況且也想依靠他作為自己的後援,就把樓煩、馬邑、陰館、繁畤、崞縣等五個縣的百姓遷徙到句注陘以南,重建城鎮,將東接代郡,西連西河、朔方,方圓數百里的土地全部給拓跋猗盧。拓跋猗盧於是遷來十萬户部民,用以充實這塊土地,拓跋猗盧部從此更加強盛。 [10-11] 
劉琨又派使節請求發兵援救洛陽,拓跋猗盧派二萬步騎兵赴援,西晉太傅、東海王司馬越以洛陽饑饉為由加以謝絕,拓跋猗盧於是撤軍而回。 [12] 

拓跋猗盧征討漢趙

永嘉五年(311年),劉琨部下牙門將邢延佔據新興郡叛亂,勾結劉聰進犯。拓跋猗盧派軍征討,劉聰軍退走。 [13] 
永嘉六年(312年),劉琨派使者請求拓跋猗盧出兵征討劉聰石勒。拓跋猗盧因劉琨心懷忠義,便答應了他。恰逢劉聰派其子劉粲襲擊晉陽,殺害劉琨的父母,佔據晉陽城。劉琨派人向拓跋猗盧通報這一消息,拓跋猗盧大怒,派長子拓跋六修、侄子拓跋普根、將軍衞雄、範班、姬澹率領數萬軍隊為前鋒攻打晉陽,自己親自統率二十萬大軍作為後援。 [14]  劉粲極為恐懼,焚燬輜重,突圍逃走。拓跋部騎兵縱馬猛追,斬殺劉聰部將劉儒、劉豐、簡令、張平、邢延,劉聰軍橫屍數百里。劉琨前來拜謝,拓跋猗盧以禮相待。劉琨一再請求拓跋猗盧繼續進軍,拓跋猗盧説:“我沒能早來,致使你父母被殺害,心裏確實感到慚愧,現在你已收復了幷州的轄境。而我遠道來此,兵士馬匹都已疲憊,暫且等待以後再舉事,劉聰不是一下子就能消滅的。”送給劉琨一千多匹馬,牛羊各一千多頭和一百輛車後回師,把部將姬澹段繁等留下來戍守晉陽。 [15-16] 

拓跋猗盧征戰失利

永嘉六年(312年)九月,西晉雍州刺史賈疋、京兆太守閻鼎因晉懷帝司馬熾被劉聰俘虜,於是共立晉懷帝哥哥的兒子秦王司馬鄴為太子,在長安建立臨時政府。於是拓跋猗盧下令戒嚴,與劉琨策劃大舉進兵。讓劉琨自己組建晉朝臨時政府,統率指揮諸軍。拓跋猗盧計劃派十萬騎兵從西河郡的鑑谷南下,晉軍由蒲坂東進,在平陽會師,消滅劉聰,迎回晉懷帝。但這一計劃卻未能實現。 [17] 
建興元年(313年)五月,王浚派棗嵩督領各軍在易水駐紮,召見段疾陸眷,想與他一起攻打石勒,段疾陸眷不來。王浚發怒,用重金賄賂拓跋猗盧,並向慕容廆等人傳發檄文,要共同討伐段疾陸眷。拓跋猗盧派右賢王拓跋六修帶領軍隊前去與王浚會合,結果被段疾陸眷打敗。 [18]  六月,拓跋猗盧與劉琨在涇北會合,商議攻打後趙。七月,劉琨進發佔據藍谷,拓跋猗盧派遣拓跋普根駐紮在北屈。劉琨派遣監軍韓據從西河往南,打算攻打西平。劉聰派遺大將軍劉粲等人阻擊劉琨,驃騎將軍劉易等人阻擊拓跋普根,蕩晉將軍蘭陽等人協助守衞西平。劉琨等人聽説後,帶兵回師。 [19] 

拓跋猗盧築都封王

建興元年(313年)冬,拓跋猗盧修建盛樂城作為北都,修整故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作為南都。拓跋猗盧登上平城西面的山嶺,觀望地勢,於是又在平城以南一百里、灅水北岸的黃瓜堆修築新平城(位於今山西省山陰縣),命拓跋六修鎮守,統領南部。 [20] 
建興二年(314年),劉琨向拓跋猗盧請求出兵攻打前趙,拓跋猗盧與劉琨約定日期,在平陽會師。恰逢石勒擒獲王浚,拓跋猗盧所轄的一萬多家成分複雜的胡人,聽説石勒攻破幽州,便密謀叛亂,以響應石勒。事情泄露,拓跋猗盧把他們全部誅殺,於是征討漢趙的計劃中止。 [21-22] 
建興三年(315年),晉朝詔令進封拓跋猗盧為代王,允許他設置屬下各級官僚機構,以代郡、常山郡作為食邑。 [23]  拓跋猗盧向劉琨索要幷州從事莫含,劉琨派遣莫含前往。拓跋猗盧非常重用莫含,常常讓他參與制定大計。 [24] 

拓跋猗盧被子所殺

建興四年(316年),當時拓跋猗盧偏愛小兒子拓跋比延,想讓他作為繼承人,便讓長子拓跋六修出去居住在新平城,並廢黜拓跋六修的母親。拓跋六修有匹駿馬,能日行五百里,拓跋猗盧便把馬要過來送給拓跋比延。拓跋六修來朝見,拓跋猗盧讓他給拓跋比延行禮,拓跋六修不答應。拓跋猗盧於是讓拓跋比延乘坐自己輦乘,派人當先導和隨從,出去巡遊。拓跋六修遠遠看見,以為是自己的父親拓跋猗盧,便在路左邊伏首拜謁,來了一看,原來是拓跋比延,拓跋六修感到羞恥又慚愧,於是憤怒地揚長而去。拓跋猗盧召見拓跋六修,拓跋六修不來,拓跋猗盧勃然大怒,率領軍隊討伐拓跋六修,結果被拓跋六修打敗。拓跋猗盧穿上百姓的衣服逃到百姓中,有一個貧賤的婦人認出了他,於是被拓跋六修所殺。 [25]  拓跋普根原先在外面鎮守,聽説後便來赴難,攻打拓跋六修,把他消滅了。 [26] 

拓跋猗盧為政舉措

拓跋猗盧政治

拓跋猗盧是拓跋鮮卑早期的重要人物,昭帝拓跋祿官在元康五年(295年)即位後三分部族,拓跋猗盧統領以盛樂為中心的西部,他在拓跋祿官死後總攝三部,重新統一拓跋鮮卑。猗盧在位期間,結好西晉,重用衞雄、姬澹、莫含等漢人,使治下農業得到發展;又明刑峻法,一改拓跋部舊時的寬簡之俗,諸部民多以違命得罪,甚則舉部被戮,這也埋下了隱患。 [27-28]  [37-38] 

拓跋猗盧軍事

拓跋猗盧善長用兵,元康五年(295年),拓跋猗盧西渡黃河擊敗匈奴、烏桓等多個部落。元康七年(297年),拓跋猗盧越過沙漠以北向西攻打各國。經過五年的時間,投降歸附他的有三十多個國家。拓跋猗盧與西晉交好,經常援助西晉大臣劉琨,數次幫助其擊敗白部和鐵弗匈奴、劉聰石勒等政權。 [39-41] 

拓跋猗盧歷史評價

司馬光資治通鑑》:“猗盧善用兵,西擊匈奴、烏桓諸部,皆破之。” [2] 
魏收魏書》:①“穆皇帝天姿英特,勇略過人,昭帝崩後,遂總攝三部,以為一統。” [30]  ②“(桓穆二帝)馳名域外,九懌宗焉。治國御眾,威禁大行。聲著華裔,齊光純靈。智深謀遠,窮幽極明。治則清斷,沉浮得情。仁如春陽,威若秋零。強不凌弱,隱恤孤煢。道教仁行,化而不刑。國無奸盜,路有頌聲。自西訖東,變化無形。威武所向,下無交兵。南壹王室,北服丁零。招諭六狄,鹹來歸誠。超前絕後,致此有成。奉承晉皇,悍御邊疆。王室多難,天網弛綱。豪心遠濟,靡離其殃。歲翦逆命,奸盜豺狼。” [43] 

拓跋猗盧人際關係

關係
姓名
簡介
祖父
拓跋猗盧的祖父,漢末至西晉時期鮮卑族索頭部首領,北魏建立後,追諡神元皇帝,廟號始祖。
父親
拓跋猗盧的父親,拓跋力微的長子。能力出眾,遭到西晉大臣衞瓘的誣陷,最終被索頭部各部首領矯詔殺害,北魏建立後,追諡文皇帝。
兄弟
拓跋沙漠汗的長子,拓跋猗盧的兄長。北魏建立後,追諡桓皇帝。
拓跋沙漠汗的兒子,北魏建立後,追諡思皇帝。
侄子
拓跋猗迤的長子,左賢王,北魏建立後,追諡景皇帝。
拓跋猗迤的次子,北魏建立後,追諡惠皇帝。
拓跋猗迤的三子,北魏建立後,追諡煬皇帝。
兒子
拓跋猗盧的長子,鎮守新平城時不聽詔令,並擊敗了拓跋猗盧征討的軍隊,並殺死了拓跋猗盧,後被拓跋普根攻滅。
拓跋猗盧的幼子,深受拓跋猗盧的喜愛,想要讓他繼承代王之位。
參考資料 [31-36]  [45-47] 

拓跋猗盧史料索引

關於拓跋猗盧的生平,主要參見《魏書·卷一·帝紀第一》 [44]  以及《資治通鑑·卷八十二》 [29] 
參考資料
  • 1.    《魏書·卷一·帝紀第一》:昭皇帝諱祿官立,始祖之子也。分國為三部:帝自以一部居東,在上谷北,濡源之西,東接宇文部;以文帝之長子桓皇帝諱猗統一部,居代郡之參合陂北;以桓帝之弟穆皇帝諱猗盧統一部,居定襄之盛樂故城。
  • 2.    《資治通鑑·卷八十二》:猗盧善用兵,西擊匈奴、烏桓諸部,皆破之。代人衞操與從子雄及同郡箕澹往依拓跋氏,説猗盧、猗户招納晉人。猗盧悦之,任以國事,晉人附者稍眾。
  • 3.    《魏書·卷一·帝紀第一》:是歲,穆帝始出幷州,遷雜胡北徙雲中、五原、朔方。又西渡河擊匈奴、烏桓諸部。自杏城以北八十里,迄長城原,夾道立碣,與晉分界。
  • 4.    《資治通鑑·卷八十三》:拓跋猗盧度漠北巡,因西略諸國,積五歲,降附者三十餘國。
  • 5.    《資治通鑑·卷八十五》:東嬴公騰乞師於拓跋猗迤以擊劉淵,猗迤與弟猗盧合兵擊淵於西河,破之,與騰盟於汾東而還。
  • 6.    《魏書·卷一·帝紀第一》:昭帝崩後,遂總攝三部,以為一統。
  • 7.    《資治通鑑·卷八十六》:拓跋祿官卒,弟猗盧總攝三部,與廆通好。
  • 8.    《魏書·卷一·帝紀第一》:三年,晉幷州刺史劉琨遣使,以子遵為質。帝嘉其意,厚報饋之。白部大人叛入西河,鐵弗劉虎舉眾於雁門以應之,攻琨新興、雁門二郡。琨來乞師,帝使弟子平文皇帝將騎二萬,助琨擊之,大破白部;次攻劉虎,屠其營落。虎收其餘燼,西走度河,竄居朔方。晉懷帝進帝大單于,封代公。
  • 9.    《資治通鑑·卷八十七》:劉琨自將討劉虎及白部,遣使卑辭厚禮説鮮卑拓跋猗盧以請兵。猗盧使其弟弗之子鬱律帥騎二萬助之,遂破劉虎、白部,屠其營。琨與猗盧結為兄弟,表猗盧為大單于,以代郡封之為代公。時代郡屬幽州,王浚不許,遣兵擊猗盧,猗盧拒破之。浚由是與琨有隙。
  • 10.    《魏書·卷一·帝紀第一》:帝以封邑去國懸遠,民不相接,乃從琨求句注、陘北之地。琨自以託附,聞之大喜,乃徙馬邑、陰館、樓煩、繁畤、崞五縣之民於陘南,更立城邑,盡獻其地,東接代郡,西連西河、朔方,方數百里。帝乃徙十萬家以充之。
  • 11.    《資治通鑑·卷八十七》:猗盧以封邑去國懸遠,民不相接,乃帥部落萬餘家自雲中入雁門,從琨求陘北之地。琨不能制,且欲倚之為援,乃徙樓煩、馬邑、陰館、繁畤、崞五縣民於陘南,以其地與猗盧;由是猗盧益盛。
  • 12.    《魏書·卷一·帝紀第一》:劉琨又遣使乞師救洛陽,帝遣步騎二萬助之。晉太傅東海王司馬越辭以洛中饑饉,師乃還。
  • 13.    《魏書·卷一·帝紀第一》:四年,劉琨牙門將邢延據新興叛,招引劉聰。帝遣軍討之,聰退走。
  • 14.    《資治通鑑·卷八十八》:代公猗盧遣其子六修及兄子普根、將軍衞雄、範班、箕澹帥眾數萬為前鋒以攻晉陽,猗盧自帥眾二十萬繼之,劉琨收散卒數千為之鄉導。
  • 15.    《魏書·卷一·帝紀第一》:五年,劉琨遣使乞師以討劉聰、石勒。帝以琨忠義,矜而許之。會聰遣其子粲襲晉陽,害琨父母而據其城,琨來告難,帝大怒,遣長子六脩、桓帝子普根,及衞雄、範班、姬澹等為前鋒,帝躬統大眾二十萬為後繼。粲懼,焚輜重,突圍遁走。縱騎追之,斬其將劉儒、劉豐、簡令、張平、邢延,伏屍數百里。琨來拜謝,帝以禮待之。琨固請進軍,帝曰:“吾不早來,致卿父母見害,誠以相愧。今卿已復州境,然吾遠來,士馬疲弊,且待終舉。賊奚可盡乎?”饋琨馬牛羊各千餘,車令百乘,又留勁鋭戍之而還。
  • 16.    《資治通鑑·卷八十八》:劉琨自營門步入拜謝,固請進軍。猗盧曰:"吾不早來,致卿父母見害,誠以相愧。今卿已復州境,吾遠來,士馬疲弊,且待後舉,劉聰未可滅也。"遣琨馬、牛、羊各千餘匹,車百乘而還,留其將箕澹、段繁等戍晉陽。
  • 17.    《魏書·卷一·帝紀第一》:是年,晉雍州刺史賈疋、京兆太守閻鼎,以晉懷帝為劉聰所執,共立懷帝兄子秦王業為太子,於長安稱行台。帝復戒嚴,與琨更克大舉。命琨自列晉行台,部分諸軍,帝將遣十萬騎從西河鑑谷南出,晉軍從蒲坂東度,會於平陽,就食聰粟,迎復晉帝。事不果行。
  • 18.    《資治通鑑·卷八十八》:王浚使棗嵩督諸軍屯易水,召段疾陸眷,欲與之共擊石勒。疾陸眷不至,浚怒,以重幣賂拓跋猗盧,並檄慕容廆等共討疾陸眷。猗盧遣右賢王六修將兵會之,為疾陸眷所敗。
  • 19.    《資治通鑑·卷八十八》:六月,劉琨與代公猗盧會於陘北,謀擊漢。秋,七月,琨進據藍谷,猗盧遣拓跋普根屯於北屈。琨遣監軍韓據自西河而南,將攻西平。漢主聰遣大將軍粲等拒琨,驃騎將軍易等拒普根,蕩晉將軍蘭陽等助守西平。琨等聞之,引兵還。
  • 20.    《魏書·卷一·帝紀第一》:六年,城盛樂以為北都,修故平城以為南都。帝登平城西山,觀望地勢,乃更南百里,於灅水之陽黃瓜堆築新平城,晉人謂之小平城,使長子六脩鎮之,統領南部。
  • 21.    《魏書·卷一·帝紀第一》:七年,帝復與劉琨約期,會於平陽。會石勒擒王浚,國有匈奴雜胡萬餘家,多勒種類,聞勒破幽州,乃謀為亂,欲以應勒,發覺,伏誅。討聰之計,於是中止。
  • 22.    《資治通鑑·卷八十九》:劉琨請兵於拓跋猗盧以擊漢,會猗盧所部雜胡萬餘家謀應石勒,猗盧悉誅之,不果赴琨約。
  • 23.    《魏書·卷一·帝紀第一》:八年,晉愍帝進帝為代王,置官屬,食代、常山二郡。
  • 24.    《資治通鑑·卷八十九》:詔進拓跋猗盧爵為代王,置官屬,食代、常山二郡。猗盧請幷州從事雁門莫含於劉琨,琨遣之。………猗盧甚重之,常與參大計。
  • 25.    《魏書·卷一·帝紀第一》:九年,帝召六修,六修不至。帝怒,討之,失利,乃微服民間,遂崩。
  • 26.    《資治通鑑·卷八十九》:初,代王猗盧愛其少子比延,欲以為嗣,使長子六修出居新平城,而黜其母。六修有駿馬,日行五百里,猗盧奪之,以與比延。六修來朝,猗盧使拜比延,六修不從。猗盧乃坐比延於其步輦,使人導從出遊。六修望見,以為猗盧,伏謁路左;至,乃比延,六修慚怒而去。猗盧召之不至,大怒,帥眾討之,為六修所敗。猗盧微服逃民間,有賤婦人識之,遂為六修所弒。拓跋普根先守外境,聞難來赴,攻六修,滅之。
  • 27.    《資治通鑑·卷八十九》:猗盧用法嚴,國人犯法者,或舉部就誅,老幼相攜而行,人問:“何之?”曰:“往就死。”無一人敢逃匿者。
  • 28.    《魏書·卷一·帝紀第一》:先是,國俗寬簡,民未知禁。至是,明刑峻法,諸部民多以違命得罪。凡後期者皆舉部戮之。或有室家相攜而赴死所,人問;“何之?”答曰:“當往就誅。”其威嚴伏物,皆此類也。
  • 29.    《資治通鑑·卷八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2-24]
  • 30.    《魏書·卷一·帝紀第一》:穆皇帝天姿英特,勇略過人,昭帝崩後,遂總攝三部,以為一統。
  • 31.    《魏書·卷一·帝紀第一》:會聰遣其子粲襲晉陽,害琨父母而據其城,琨來告難,帝大怒,遣長子六脩、桓帝子普根,及衞雄、範班、姬澹等為前鋒,帝躬統大眾二十萬為後繼。
  • 32.    《魏書·卷一·帝紀第一》:九年,帝召六修,六修不至。帝怒,討之,失利,乃微服民間,遂崩。普根先守外境,聞難來赴,攻六修,滅之。
  • 33.    《資治通鑑·卷八十九·晉紀十一》:初,代王猗盧愛其少子比延,欲以為嗣,使長子六修出居新平城,而黜其母。
  • 34.    《魏書·卷一·帝紀第一》:自帝在晉之後,諸子愛寵日進,始祖年逾期頤,頗有所惑,聞諸大人之語,意乃有疑。因曰:"不可容者,便當除之。"於是諸大人乃馳詣塞南,矯害帝。
  • 35.    《魏書·卷一·帝紀第一》:始祖神元皇帝諱力微立。
  • 36.    《魏書·卷一·帝紀第一》:帝身長八尺,英姿瑰偉,在晉之日,朝士英俊多與親善,雅為人物歸仰。後乃追諡焉。
  • 37.    李榮輝.代王拓跋猗盧殘碑出土地及相關問題探討[J].內蒙古社會科學,2021,42(02):73-78.
  • 38.    拓跋猗盧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引用日期2024-02-05]
  • 39.    《魏書·卷一·帝紀第一》:琨來乞師,帝使弟子平文皇帝將騎二萬,助琨擊之,大破白部;次攻劉虎,屠其營落。
  • 40.    《魏書·卷一·帝紀第一》:五年,劉琨遣使乞師以討劉聰、石勒。帝以琨忠義,矜而許之。
  • 41.    《魏書·卷一·帝紀第一》:七年,桓帝至自西略,諸降附者二十餘國,凡積五歲,今始東還。
  • 42.    《魏書·卷一·帝紀第一》:幷州刺史司馬騰來乞師。桓帝率十餘萬騎,帝亦同時大舉以助之,大破淵眾於西河、上黨。會惠帝還洛,騰乃辭師。桓帝與騰盟於汾東而還。
  • 43.    桓帝崩後,操立碑於大邗城南,以頌功德,雲:"魏,軒轅之苗裔。"言:桓穆二帝"馳名域外,九譯宗焉。治國御眾,威禁大行。聲著華裔,齊光純靈。智深謀遠,窮幽極明。治則清斷,沉浮得情。仁如春陽,威若秋零。強不凌弱,隱恤孤煢。道教仁行,化而不刑。國無奸盜,路有頌聲。自西訖東,變化無形。威武所向,下無交兵。南壹王室,北服丁零。招諭六狄,鹹來歸誠。超前絕後,致此有成。奉承晉皇,悍御邊疆。王室多難,天網弛綱。豪心遠濟,靡離其殃。歲翦逆命,奸盜豺狼。"
  • 44.    《魏書·卷一·帝紀第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4-02-05]
  • 45.    《魏書·卷十三·列傳第一》:桓帝皇后祁氏,生三子,長曰普根,次惠帝,次煬帝。
  • 46.    《魏書·卷一·帝紀第一》:惠皇帝諱賀傉立,桓帝之中子也。
  • 47.    《魏書·卷十三·列傳第一》:文帝皇后封氏,生桓、穆二帝,早崩。桓帝立,乃葬焉。高宗初,穿天淵池,獲一石銘,稱桓帝葬母封氏,遠近赴會二十餘萬人。有司以聞,命藏之太廟。次妃蘭氏,生二子,長子曰藍,早卒;次子,思帝也。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