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拉雪茲神父公墓

鎖定
拉雪茲神父公墓是巴黎市內最大的墓地,面積118英畝,只有巴黎郊區還有更大的墓地。拉雪茲神父公墓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墓地之一,位於巴黎的第20區。在這裏被葬的、在過去200年中為法國做出貢獻的名人,公墓每年吸引數十萬來訪者。它也是五場大戰爭的紀念地。建議旅遊者坐地鐵2號線到腓力二世車站(Philippe Auguste)下車,這裏是墓地的正門。2號線和3號線交會的同名車站—Père Lachaise實際上為後門。
中文名
拉雪茲神父公墓
外文名
Pere-Lachaise Cemetery
位    置
巴黎第20區
面    積
118 英畝

拉雪茲神父公墓事件背景

拉雪茲神父公墓 拉雪茲神父公墓
拉雪茲神父公墓的名字來源於路易十四的懺悔神父,他所住的房子是1682年耶穌會在過去一座小教堂的位置上重建的。1804年巴黎市買下了這個地方,將它改建為公墓。
拿破崙·波拿巴開設了這個公墓。從1786年開始巴黎市內不許設立墓地,因為當時市內的墓地促進疾病的傳染。因此在當時的市外設立了數個新的公墓來取代過去市內的公墓。
拉雪茲神父公墓開設後由於它離當時的市區比較遠,因此很少有人願意用它。為了改變這個情況,市政府採取了一個大的宣傳運動。1804年讓·德·拉封丹和莫里哀的遺體在一次盛大儀式中被改葬到拉雪茲神父公墓。1817年彼得·阿伯拉和愛洛依絲的墓也在盛大儀式中被遷到這裏。這個宣傳運動獲得了其希望達到的效果。許多人希望與著名的市民葬在一起。歷史紀錄表明在數年內拉雪茲神父公墓的永久墓葬就從十多個增加到了3.3萬個。今天這裏葬有30多萬人,更多被火葬的人的骨灰陳列在骨灰安置所內。
巴黎公社社員牆(法語:Mur des Fédérés)也位於拉雪茲神父公墓內,1871年5月28日巴黎公社的最後147名社員在這裏被殺。

拉雪茲神父公墓其他

拉雪茲神父公墓
拉雪茲神父公墓(17張)
在法國首都巴黎,這座世界最美麗的城市,世界文化中心之一,除了那鋼鐵巨人般的艾菲爾鐵塔,雄偉富麗的萬寶之宮——盧浮宮、典型的“哥特”式教堂——巴黎聖母院、情趣盎然的香榭麗舍大街、莊重威嚴的凱道門、壯觀豪華的凡爾賽宮,被稱為“建築之花”的森林宮殿——楓丹白露、塞納河畔的舊書市和蓬皮杜文化中心……“花都”的眾多的名勝古蹟中,還有3座墓園十分吸引慕名而來的遊客。它們是拉雪茲神父公墓、蒙馬特爾公墓和蒙帕爾納斯公墓。這些墓園的引人入勝之處與其説是它們的環境、佈局和建築,還不如説是墓園中安息的靈魂:法國各界的巨擘或者著名人士中有許多人埋葬在這3 座墓園中,他們的經歷、他們的成就使墓園有了非同尋常的意義,遂使謁者如潮。3 座墓園中最大的、也是巴黎最大的公墓就是拉雪茲公墓(Lachaise Cemetery)。
拉雪茲神父公墓位於巴黎東部,佔地44公頃,正式名稱是“東部公墓”。這裏曾是“太陽王”路易十四(1643~1715 年在位)的懺悔神父——耶穌會士拉雪茲的豪華別墅。拉雪茲深得路易十四的寵信,掌握宗教事務長達34年之久,這幢別墅就是路易十四賜給他的。1804年這裏改為公墓,人們習慣地稱之為拉雪茲神父公墓。

拉雪茲神父公墓相關資料

基本信息
拉雪茲神父公墓 拉雪茲神父公墓
拉雪茲神父公墓位於法國巴黎東部,佔地44公頃。公墓劃分為97個墓區,已經安葬了上百萬人,是巴黎最大的公墓。
12世紀時,拉雪茲神父公墓所佔的土地是巴黎主教的領地,種着蔬菜、穀物和葡萄。1626年,耶穌會獲得了這片土地的所有權,人們稱其為“封閉的路易山”。1762年,耶穌會被解散,“路易山”也被拍賣。後來,號稱“太陽王”的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寵信的拉雪茲神父獲得了這片地,人們便用他的名字稱呼這塊地。1804年5月,這塊地正式改為公墓地。
第一位安葬者
拉雪茲神父公墓
拉雪茲神父公墓(3張)
第一位安葬在拉雪茲神父公墓裏的是一名警察。拿破崙在位時宣佈,公墓不得拒絕任何要求來此安葬的人。隨後,墓地為了擴大知名度,開始廣告宣傳,不斷將名人的遺體遷葬到拉雪茲公墓。
拉雪茲神父公墓不僅是一座墓葬博物館,而且已經成為巴黎的一大景點,吸引不少遊客來此一睹歐洲墓葬風情。學繪畫和雕塑的人頻頻來此臨摹、攝影。
景點簡介
拉雪茲神父公墓有多個出入口,在每個入口處都立有公墓平面圖,標註了各個墓區和名人墓的地點。在標出的106個名人墓中,有法國和其他國家的政治家、科學家、作家和演員等。遊客若想拜訪某個名人墓,只需花1.5歐元買一張導遊圖,便可按圖索驥。
名人墓地
拉雪茲神父公墓
拉雪茲神父公墓(4張)
名人墓大都十分簡樸。波蘭著名音樂家“鋼琴詩人”肖邦的墓坐落在一個小坡上。1831年,肖邦來到法國定居。後來,他結識了比自己大6歲的法國女作家喬治·桑,甜蜜的愛情給肖邦帶來了無限的創作靈感。1847年,兩人關係破裂後,肖邦因心情憂鬱,創作力衰退。1849年,年僅39歲的肖邦因肺病在巴黎逝世。在肖邦墓低矮的墓碑上,有一個懷抱小提琴、沉浸在憂傷中的少女雕像。雕像寄託着人們對天才大師的惋惜和哀悼。
國際歌》歌詞的作者歐仁·鮑狄埃的墓在95區,墓碑很特別,形狀如一本打開的書。“書頁”的左邊刻着鮑狄埃的生卒年(1816-1887),右邊是國際歌歌詞:“英特納雄耐爾,就一定要實現!”
拉雪茲神父公墓 拉雪茲神父公墓
大門樂隊主唱吉姆·莫里森在美國成名後,為了逃避醜聞、官司的糾纏,1971年3月帶着女友從舊金山來到巴黎定居,尋求夢幻般的藝術家生活。同年7月,莫里森因心肌梗塞在寓所的浴缸中猝死,4天后被安葬在拉雪茲公墓。此後,每年有數以萬計的歌迷來到莫里森的墓前憑弔。
在拉雪茲公墓安葬的名人還有法國喜劇作家莫里哀、法國小説家巴爾扎克、英國作家王爾德、美國舞蹈家鄧肯、歌劇《卡門》的作者比才等。拉雪茲公墓裏還葬有華人,祖籍有温州的、上海的。
墓地圍牆
拉雪茲公墓除了名人墓地吸引遊客,它的圍牆也是遊客參觀的必到之處。
1871年3月18日,巴黎無產階級建立了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巴黎公社。5月21日,為了保衞公社政權,巴黎公社的社員同凡爾賽政府軍展開浴血奮戰。5月28日,147名公社戰士在拉雪茲公墓的圍牆下高呼着“公社萬歲”的口號英勇就義。
社員牆
社員牆是拉雪茲公墓圍牆的一小段,是巴黎公社社員壯烈犧牲的地方。這堵牆高約2米,牆外是居民住宅區。在經歷了歷史的滄桑鉅變後,牆上已經看不到當年槍林彈雨的痕跡。牆上鑲嵌的一塊白色大理石板已呈灰色。
平民安葬
拉雪茲公墓裏安葬了很多平民。其實,人們只要付得起錢,就可以在公墓中選擇墓穴安葬。有不少家族買上一大塊墓地,修建小屋、亭台或地下室,將家族中逝去的人集中安葬在一起,使他們能夠在“另一個世界”享受天倫之樂。那些買不起墓地的人可以買一塊存放骨灰的地方安息。
拉雪茲公墓位於巴黎東部,佔地44公頃,正式名稱是“東部公墓”。這裏曾是“太陽王”路易十四(1643年-1715年在位)的懺悔神父——耶穌會士拉雪茲的豪華別墅。拉雪茲深得路易十四的寵信,掌握宗教事務長達34年之久,這幢別墅就是路易十四賜給他的。1804年這裏改為公墓,人們習慣地稱之為拉雪茲神父公墓。
名人的棲息地
拉雪茲神父公墓 拉雪茲神父公墓
拉雪茲公墓劃分為幾十個墓區,許多著名人士長眠於此,如法國最偉大的喜劇作家莫里哀(1622年-1673年,雖然由於他的一部喜劇嚴重冒犯了神職人員,導致了教廷的反對,他仍舊葬在了宗教墓地,不過葬禮是在夜晚持火炬舉行的),法國著名的詩人兼寓言作家拉封丹(1621年-1695年),波蘭作曲家及鋼琴家肖邦(1810年-1849年),法國出類拔萃、創作豐沛的小説家巴爾扎克(1799年-1850年),法國天才的戲劇作曲家、歌劇《卡門》的作者比才(1838年-1875年),愛爾蘭詩人及劇作家王爾德(1854年-1900年),法國最著名的舞台劇女演員之一撒拉·貝納(1844年-1923年),僑居法國的美國女作家格特魯德·斯泰因(1874年-1946年,“一戰”後美國形成的以海明威為代表的文學流派——“迷惘的一代”,其名即來自於斯泰因),等等。
崇拜者們懷念的天堂
寂靜的公墓裏,不時地看到有些墓前陳放着鮮花。全世界各地景仰法國文化的Fan都可以在這裏找到自己的崇拜者,陳上鮮花。Fan們不須費神,只要奔着有鮮花的地方去,一定是個世界級的名人躺在那裏。寫《人間喜劇》的小説家巴爾扎克的墓在這裏,墓前半身塑像的頸項上掛着鮮花圈。大文豪雨果的靈柩移進了先賢祠,但他家族的墓場還在。還有,譜《卡門》的作曲家比才的墓在,著名油畫《自由領導人民》的作者德拉克洛瓦在,社會主義思想的先驅聖西門在,現代派大作家、寫《追憶似水年華》的普羅斯 特也在。
墓穴對外出售
巴黎著名的公墓有三處,一處在蒙帕那斯,詩人波德萊爾、汽車工程師雪鐵龍存在主義作家薩特夫婦等人葬在那裏。另一處是蒙馬特公墓,印象派畫家德加音樂家柏遼茲,作家小仲馬、左拉等人葬在那裏。第三就是拉雪茲神父公墓,名人更加集中。儘管被認為是名人公墓,其實墓園很大,很多平民也都葬在裏面。墓穴至今還在買賣,只要有錢就可以來葬。在拉雪茲神父公墓還會驚訝地發現,新修了幾個龍飾圖案的墓碑,上面刻着中國人的名字。有一位浙江温州人,還有一位墓主的祖籍是上海。拉雪茲神父公墓比較出名,因為有巴黎公社社員牆,有法國大人物,還因為這裏接納了許多外國人。有專門的區域安葬“二戰”中被殺害的猶太人。比較起來,蒙馬特埋葬的藝術家較多,附近是藝術家聚集地的緣故。拉雪茲神父公墓的特點就是葬了許多外國人,於是憑弔者中多出不少從旅遊車上下來的外國人。
演奏音樂的園地
弗雷德裏克·弗朗西斯克·肖邦,年輕的音樂家的墓碑前方刻着他的側面頭像浮雕,下面是他的名字和生辰,墓碑上方是一座裹着輕紗,披散着秀髮,悲慼地垂頭低吟的少女雕塑,少女的手中插着一枝來憑弔肖邦的人送的紅玫瑰,在他的墓地前面,令人禁不住在緬懷這位音樂家的身世和那些耳熟能詳的樂曲,他與比他大6歲的女作家喬治·桑的愛情傳奇,他那些才華橫溢的鋼琴奏鳴曲,他的敏感、細膩、豐富又強烈的詩意……一羣女孩圍在肖邦的墓旁拍照。肖邦死時才39歲,在這些少女心中,他永遠是那麼年輕。
歐仁·鮑狄埃,《國際歌》的作者,我們從小到大都是唱的這首歌,他的墓地是必須要看的。墓地在95區,墓碑很特別,是一本打開的書,書頁的左邊刻着他的生辰(1816-1887),右邊是國際歌的歌詞:“英特納雄耐爾,就一定要實現!”地圖上的介紹説他是一個革命者。
鄧肯,從社員牆折回公墓內的骨灰堂,那裏有女高音歌唱家卡拉斯和現代舞的鼻祖鄧肯的墓。密密麻麻的骨灰盒都鑲嵌在骨灰堂四面的牆上和地下室。鄧肯所在的號碼是6796號,在地面上的一層,只要根據序號找過去,很容易就找到了。鄧肯的墓碑是30釐米見方的一小塊黑色大理石,墓碑左上方不知道是用什麼材料鑲嵌着一枝白色的花,小小的一塊碑的旁邊有人剛送了一盆紅色不知名的小花,上面放着一張卡片:“TO DUNCAN”。鄧肯使世界各國驚醒而皈依一種新的宗教,她激情噴薄的現代舞給人無窮的遐想和力量。她是令人敬仰的女人,一個有思想的永遠美麗的女人。沒想到她只是擁有一個小小的墓碑,但在熱愛她的人心中她是不死的。
人生中有些出神入化的時刻,特定的時間和地點,當前偶然獲得的感覺使過去重現,在拉雪茲公墓裏,在一個個熟悉的偉人墓前,曾經很遙遠的人,一下子捆在我身邊,我覺得自己在跟他們對話,在我的生活的各個階段,他們總是出其不意地來到身邊,用他們天才的創造,把生活裝點得多姿多彩。

拉雪茲神父公墓被葬的名人

拉雪茲神父公墓 拉雪茲神父公墓
龔蘇蘿·德·聖·埃克蘇佩裏,薩爾瓦多作家,聖·埃克蘇佩裏的夫人
瑪麗亞·卡拉絲,歌劇女高音
克勞德·貝爾納,生理學家
弗雷德裏克·肖邦,作曲家
讓·路易-安德爾·蒂奧道·熱里科,畫家
沙迪克‧海達亞,作家
伊迪絲‧琵雅芙,(Edith Piaf)歌唱家
查爾斯·梅西耶,天文學家
吉姆·莫里森,搖滾詩人
馬塞爾·普魯斯特,作家
吉奧阿基諾·羅西尼,作曲家
愛麗絲·托克拉斯
王爾德,作家
聖西門,哲學家和經濟學家
歐仁·鮑狄埃,革命家

拉雪茲神父公墓墓區分佈

拉雪茲神父公墓藝術家

拉雪茲公墓劃分為幾十個墓區,許多著名人士長眠於此,如法國最偉大的喜劇作家莫里哀(1622~1673 年,雖然由於他的一部喜劇嚴重冒犯了神職人員,導致了教廷的反對,他仍舊葬在了宗教墓地,不過葬禮是在夜晚持火炬舉行的),法國著名的詩人兼寓言作家拉封登(1621~1695 年),波蘭作曲家及鋼琴家肖邦(1810~1849 年),法國出類拔萃、創作豐沛的小説家巴爾扎克(1799~1850 年),法國天才的戲劇作曲家、歌劇《卡門》的作者比才(1838~1875 年),愛爾蘭詩人及劇作家王爾德(1854~1900 年),法國
最著名的舞台劇女演員之一撒拉·貝納(1844~1923 年),僑居法國的美國女作家格特魯德·斯泰因(1874~1946 年,一戰後美國形成的以海明威為代表的文學流派——“迷惘的一代”,其名即來自於斯泰因),等等。

拉雪茲神父公墓王公貴族

除了這些騷人墨客、藝術界名流,也有梯也爾之流的人物及王公貴族。此外,還有著名的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活動家丹東(1759~1794 年),《國際歌》歌詞作者、巴黎公社委員、詩人歐仁·鮑狄埃、法國共產黨領導人加香(1869~1958 年)、多列士(1900~1964 年)、杜克洛(1896~1975 年) 以及抵抗運動中的烈士。
梯也爾的墓在對着公墓大門的高坡上,居於拉雪茲公墓的中心位置。與這個在法國19 世紀的政治舞台上曾顯赫到極點的人物①相稱,這座墓建得特別巍峨高大,氣派十足。它是一幢羅馬式的殿堂,高達十幾米,正面有巨大的圓形石柱,黑色的雕花大門緊閉,門前還有鐵欄杆圍護,氣象森嚴。不過,這並不能擋住遊人的憤怒與唾棄。這個雙手沾滿了公社社員鮮血的劊子手的陰宅大門上,赫然寫着這樣幾個字:“公社萬歲!”
鮑狄埃的墓碑底座是一整塊長方形花崗石,正面鐫刻着“歐仁·鮑狄埃 1816~1887”的字樣。底座上斜放着一冊用白色大理石雕成的打開的書,左頁銘文為:“獻給歌手/歐仁·鮑狄埃/巴黎公社社員/1816~187l~1887/他的朋友和景仰者們敬獻/1905”;右頁銘文為:“起義者/讓·米澤爾/蛛網/麪包的話/地球之死/國際歌”,這是鮑狄埃所作詩歌的題目。整座墓沒有任何華麗的裝飾,樸實無華中透出革命者的剛毅。

拉雪茲神父公墓公社戰士牆

拉雪茲神父公墓東北角有一處建築,雖非墓碑,卻吸引了眾多的人來此憑弔,這就是無產階級英勇鬥爭的一個舉世聞名的遺址——“公社戰士牆”。1871年5月20日,梯也爾糾集凡爾賽反動軍隊向巴黎公社發起總進攻,28 日開始包圍巴黎公社保衞者的最後據點——拉雪茲神父公墓。公社戰士同反動軍隊浴血搏殺,終因眾寡懸殊,最後一批公社戰士被逼到墓園東北角的夏洛納牆下,僅存的147名戰士,在“公社萬歲”的高呼聲中,全部殉難。5月20~28日,在歷史上遂被稱為“5月流血周”,這面長近20米的圍牆從此被稱為“公社戰士牆”。1908 年5月21日,來自法國各地的革命羣眾,在這面赭色方石砌成、上蓋瓦頂的牆上鑲嵌了一塊白色大理石碑,上面用法文鐫刻着金色的大字:“獻給公社的死難者,1871年5月21日至28日。”這塊紀念碑從此成了公社戰士牆的標誌。
磚牆浮雕 磚牆浮雕
但是,在與拉雪茲公墓相鄰的甘必大林蔭道街心花園裏,在1909年出現了一堵造形類似影壁、上面刻有浮雕的矮磚牆。畫面是在被行刑隊的槍彈打得千瘡百孔的牆面上,隱現着人物羣像的浮雕,中間是一位中彈後仰,展開雙臂、呈保護者姿態的婦女全身像。羣像浮雕下面,還刻有法國文豪雨果的一句話:“我們要求並希望,將來人們不是進行復仇,而是實現正義。”這幅磚牆浮雕是保爾·莫羅-沃蒂那的作品,被認為是作者利用公社戰士英勇就義的壯烈場面,來宣揚全民“和解”、放棄革命的偷樑換柱之作,所以在揭幕之後,當即被倖存的公社社員指斥為對公社事業的侮辱,不予承認。後人有不明真相者,以訛傳訛,把這座浮雕當成了公社戰士牆。
在墓園的西南角,埋葬着一部分公社烈士。每年5月的最後一週,法國勞動者都要來到公墓憑弔,緬懷先烈。而耐人尋味的是,公社戰士牆和附近的區域(這裏安葬的都是法國共產主義運動中的著名人物)的來訪者比其他地區的更多,不僅有法國人,還有來自德國、日本和美國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遊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