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拉隆·貝吉多傑

鎖定
拉隆·貝吉多傑(藏文:ལྷ་ལུང་དཔལ་གྱི་རྡོ་རྗེ་),或譯為拉隆·白吉多吉、拉壠貝吉多吉等名,一位生活在公元8世紀末(或9世紀中葉)至10世紀,充滿傳奇色彩的藏傳佛教著名僧人、修行者,因藏王朗達瑪滅佛禁法而刺殺了朗達瑪,由此成為吐蕃王朝末期具有重大影響的歷史人物之一。
本    名
拉隆·貝吉多傑
所處時代
唐朝
民族族羣
藏族
出生地
西藏如日扎堆貢茂齊
出生日期
約公元8世紀
主要成就
維護藏傳佛教、刺殺朗達瑪贊普

拉隆·貝吉多傑人物簡介

拉隆·貝吉多傑是西藏如日扎堆貢茂齊(今拉薩市達孜區 [2]  幫堆鄉貢巴區域)地方人,俗名達尼桑。他的護法功績,藏傳佛教各教派都為他樹碑立傳,載入各教派的佛教史和教派史中,在《娘氏宗教源流》中就有他的詳細記載。他是前後弘期之間的一個佛教界重要人物。

拉隆·貝吉多傑人物生平

青年時曾是唐蕃邊界的一位武將,學會了武術,舞刀劍,善騎射,曾在戰役中打過勝仗。後來聞桑耶佛教大師之名,並離開邊界回到拉薩,因厭惡世俗而同兩個叔伯兄弟一起拜班欽·布瑪拉米扎為師披剃出家,賜法號貝吉多傑(意為吉祥金剛)。 [1]  巴基斯坦的蓮花生大師應邀來吐蕃後,從大師受比丘戒,學到了許多密宗方面的經典和秘訣真言,還學會具有了牆壁、巖壁無礙之神通,是蓮花生大師二十五位高徒中的第二十三位,同時又是涅欽·益西元努譯師的八大弟子之一。後從支那米扎班智達和著名譯師嘎巴貝鄒攻讀顯密諸論,成為一代佛學大師。因他長期在葉爾巴巖洞和拉隆地方修習密宗法而被人們尊稱他為拉隆·貝吉多傑。
當他正專心致志地修法之時,忽然聽到了贊普朗達瑪禁佛滅法的一些消息。那時,拉薩大昭寺桑耶寺變成了屠宰場,眾多佛教的經書典籍付之一炬,諸聖物及佛像被毀壞,投入水中或埋地下,諸多智者被殺害,或遭到囚禁。朗達瑪強迫僧人還俗,強迫密乘行者上山打獵等等,佛教遭受巨大打擊。一天深夜,有大昭寺的護法神吉祥天女化作一婦人模樣前來點化道:“當今吐蕃學法的僧人甚多,但真正修有成就的只有你一人,朗達瑪禁佛滅法,天怒人怨,刺殺他的時機已到,你趕快動身,我將會暗中助你。”醒後他又對贊普產生了大悲惻隱之心,不忍心馬上去刺殺他,轉而一想,他禁佛滅法的舉動達到了慘絕人寰的地步。毀寺棄佛,逐僧焚經,是可忍,孰不可忍了。於是他為維護佛教而萌發了刺殺贊普的念頭,想方設法,找來一匹白馬用焦炭塗黑,準備了一件外黑裏白的披風和一頂外黑裏白的帽子,將臉塗黑,懷藏弓箭暗器,騎馬前往拉薩。到拉薩後見一人便問:“你知道贊普王在那兒嗎?”那人向大昭寺方向指道:“贊普正在寺前觀看唐蕃會盟碑文呢。”於是他來到贊普面前,佯裝向王頂禮的樣子,默禱自己的本尊神,從袖中抽出弓箭,行第一禮時搭箭在弦,行第二禮時開弓,行第三禮時箭射贊普王額頭(有説箭中胸部),然後乘騎逃走。贊普雙手拔出額上之箭,頓時流血身亡。大臣們派遣騎兵四下追捕刺客,拉隆後面的衞兵緊緊追趕,危難之際,追兵看見四個騎黑馬的黑衣黑帽士向四路逃去,衞兵分四路追殺。據説,其他三位黑衣士就是吉祥天女護法神的化身,將追兵引開。拉隆·貝吉多傑乘混亂之機,將衣帽翻過來穿戴,渡拉薩河時染黑的馬和臉被河水沖洗於淨,又完全變成了白馬白衣白帽士。他口稱:“我是白魔天神”而遁去。追兵未能識破,只好空手回去交差。王朝內有人懷疑此事必是拉隆·貝吉多傑所為,派人到葉爾巴巖洞去查尋,此時拉隆·貝吉多傑在洞中假作入定之相,抓來一隻鴿子使洞內塵土飛揚,又讓蟲蟻在塵土上爬行。眾人看見這種跡印,認為不會是拉隆·貝吉多傑乾的,於是返回,其中一個有心機的人悄悄來到洞中,把手放到他的心口上,覺察到他的心還在劇烈地跳動,説:“本來堅密,此處不可越。”説完這句隱語就走了。拉隆大為恐惶,意識到此地不可久留。於是他騎馬翻山越嶺,歷經艱辛來到安多地區。最初在青海尖扎的洛多傑扎(金剛巖洞)的巖洞中隱身修行,懺悔殺人之罪過。洞前草坪上置有刺殺贊普朗達瑪的弓箭,後來僧人在弓箭上面堆石建成一座本康(漢譯為萬佛塔),煨桑頂禮,以示對他的敬仰和紀念,洛多傑扎巖洞也成了佛教聖蹟,至2017年為止還有僧尼在那裏住修。
拉隆·貝吉多傑聽説西藏三賢哲在距此不遠的阿瓊南宗修法,遂來南宗會晤,暢談解脱朗達瑪的經過,為了紀念這歷史性的會晤,後人在他們會面的山峯上堆起六字明咒的嘛呢石,栽了三棵松樹,已長成參天大樹。會面不久,拉隆到南宗峯西約一華里的阿峯山頂的夏瑪隆洞中潛身修行,暗中保護三賢哲。當西藏三賢哲給喇欽·貢巴饒賽授戒去請他時,他説:“我是殺了昏君的僧人,不可給人授戒,不過我可以找比丘僧替你授戒。”便從青海化隆東部的提巴庵請了兩位漢族比丘僧,湊足五人之數給喇欽授了比丘戒。拉隆·貝吉多傑後來又到拉日玉措湖(仙女湖,今撒拉語叫孟達天池)之靠山東日山下的巖洞中靜修至仙逝,以後人們稱該洞為神仙洞,這裏常有佛教徒來頂禮膜拜。據説,拉隆在這些地方培養了許多佛教弟子。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