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拉碌碡

鎖定
拉碌碡是中國民間火隊中一項主要歌舞,是由幾名化裝成不同農村人物的演員,夥拉一個彩布或彩紙糊起的大碌碡,在鼓鐃聲中邊舞邊唱,滑稽的舞姿,有趣的言詞,時常引起人們大笑不止。
中文名
拉碌碡
所屬分類
民俗藝術
解    釋
中國民間火隊中一項主要歌舞
拼    音
lāliùzhou

目錄

拉碌碡簡介

羣眾喜歡這種通俗的藝術形式,以至不少村莊看社火不説看社火,而代之説“看拉碌碡去!”
拉碌碡起源何時,不見明文記載,但從歌舞內容和形式上來看,和宋代已經興起的“村田樂”有些相似之處。南宋吳自牧《夢梁錄》、周密《武林舊事》,在提到民間社火舞隊時,都寫到竹馬、劃旱船、和村田樂。當時的村田樂是扮做田舍兒、村女等人,表現農村的勞動和生活。明代朱有燉《黃鐘醉花陰》散套中曾寫道:“賀賀賀,一齊的舞起村田樂”。農村打場、軋地要用碌碡,“拉碌碡”,便從村田樂發展變化而來,成為表現農家勞動生活的一種藝術形式。
各地拉碌碡演員人數不等,一般要四人:一個老漢手拖犁地鞭,在後面趕碌碡;一個老婆兒和一個媳婦,在前面拉碌碡;另有一個跳擔後生,扮演送飯人,一面走一面和拉碌碡的人逗耍。有的地方挑擔後生挑的不是竹籃、瓦罐,竟是兩個便壺,固然滑稽可笑,但終嫌油滑庸俗。人數多的還加上一個賣膏藥的和一個託鳥籠的,算是不務正業的人吧,也是引逗老婆兒和媳婦兒。念詞也很可笑,如老漢念:“叫你紡花不紡花,給個碌碡叫你拉”,賣膏藥的給那媳婦念:“嫁給我,比他強,磚漫地,粉白牆”之類,被老漢一鞭趕開。雖近粗俗,但也是對勞動的讚揚,對不務正業的諷刺。

拉碌碡舞蹈

解放以來,人們多是改寫唱詞,利用拉碌碡文藝形式,配合社會宣傳。
拉碌碡 拉碌碡 [1]
贊皇“拉碌碡”  “拉碌碡”是一種表現勞動生活的舞蹈,主要在元宵節表演,它以打擊樂伴奏。有大鼓、大鑼、鐃、水鑔等。音樂渾厚粗獷。歡快的舞步,活潑、風趣的表演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拉碌碡”流傳於贊皇縣槐河兩岸廣大農村。它動作簡練,風格古樸,是道具性數板加舞蹈的表演形式,是自娛性很強的廣場藝術。
“拉碌碡”由四男一女表演。四男中一名扮老翁,身擔花籃,叫做“擔花籃”;一扮公子,左手執扇,右手執鳥籠子,叫做“執鳥籠”;一扮武丑,左手執碌碡繩,右手甩大鞭,叫做“甩大鞭”;一扮醜,肩扛闖鈴,叫做“扛闖鈴”;一女扮彩旦,右手執彩巾,身拉碌碡,叫做“拉碌碡”。表演時各角色相互配合,並與觀眾交流嬉戲,呈現出一種輕快、活潑、風趣的氣氛。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