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拉斯曼丘陵

鎖定
拉斯曼丘陵位於東南極大陸邊緣,面積約40平方公里,是南極大陸為數不多的綠洲之一。
中文名
拉斯曼丘陵
外文名
Larsemann hills
類    別
地形稱謂
地    點
東南極大陸邊緣

拉斯曼丘陵發展歷史

二十世紀初,世界上最大的捕鯨商人——挪威的克理斯滕森家族的十餘艘煉鯨捕鯨船出沒南大洋,拉斯·克理斯滕森不僅關注其捕鯨業發展,而且更熱衷於航海考察和探險活動。從1927年開始,拉斯率領挪威考察隊多次前往南極地區。
1935年2月,登上一片裸岩區,並命名為拉斯曼丘陵意即“拉斯家族丘陵”。1936年2月4日,挪威人再次登上拉斯曼丘陵,拉斯的夫人英格麗特作為女性首次駕機在南極上空飛行,從空中向該丘陵拋置挪威國旗,以示領土佔有權。1937年,出版了當時精度最高的南極地圖。現今許多地名都沿用了該圖的稱謂。
1954年3月,澳大利亞著名的南極探險家菲利浦·勞爵士率領澳大利亞南極考察隊在拉斯曼丘陵的斯托尼斯半島登陸,是繼挪威隊之後第二支踏上該丘陵的考察隊。
1957年7月一1958年12月,美國著名的極地飛行探險家R·伯德率領十三艘包括航空母艦在內的各型船隻及六十餘架飛機,對南極3/4的海岸帶進行了航空攝影和測繪,於是拉斯曼丘陵區產生了第一幅完整的航空照片。
1986年2月,澳大利亞南極抗冰船“內拉丹”號進入距拉斯曼丘陵13公里的海域,在該丘陵區的米洛半島上建立勞基地。此乃該區域第一個固定科學考察基地。
1987年2月,澳大利亞南極考察隊的八名科學家來到該基地,首次開始了對該區的調查研究。
1986年—1987年夏委,前蘇聯在拉斯曼丘陵建成第一個常年科學考察基地——進步一號站。開展了觀測研究。但因該站靠近冰蓋,遠離海岸線,補給物質陸運困難,遂於1989年建進步二號站,該站從1990年底開始運轉。進步一號站和二號站均歸俄羅斯所有。
1989年2月26日,中國第五次南極考察隊在拉斯曼丘陵米洛半島的最北端建成“中山站”(69°22′24″S,76°22′40″E),成為中國第二個常年科考基地。 [1] 

拉斯曼丘陵地理位置

拉斯曼丘陵位於東南極大陸邊緣,整個拉斯曼丘陵區的面積近40平方公里,主要由斯托尼斯半島、海珠半島、布洛克尼斯半島、米洛半島五嶽半島等五大半島和菲設爾島、香港島、曼谷島、虎頭島等128個島嶼組成,是南極大陸為數不多的綠洲之一。 [1]  中國南極中山站、俄羅斯的進步二站、澳大利亞的勞基地站、印度的巴拉提站均建於此。 [2] 

拉斯曼丘陵氣候特徵

拉斯曼丘陵的氣候特點與東南極沿岸其它綠洲區相似,共同受大尺度氣候過程的影響,同時還具有許多局地氣候特徵。 [3]  拉斯曼丘陵區常年盛行偏東向的下降風。1989—1992年,中山氣象站年平均氣温為—-9.57℃,1992年8月7日記錄到-39.0℃的極端最低氣温,同年9月份出現—20.0℃的日平均最低氣温。極端最高氣温出現於1989年12月15日,為9.6℃。氣温的變幅較大,最熱月(1月)平均氣温為0.53℃,而最冷月(9月)則為一16.4℃。每年3月氣温開始急劇下降,到5月份接近最低點,此後雖有升降但波動不大,以至在9月份出現最冷時期,而9月底10月初氣温則迅速回升,12月下旬起基本上可維持0℃以上。夏季短促(12月—2月),春(3月、4月)、秋(10月、11月)匆匆,寒冬漫長(5—9月)是該區的氣候特徵之一。 [1] 

拉斯曼丘陵測繪

中國第28次南極考察在中國南極中山站所在的拉斯曼丘陵地區新建了8個C級全球定位系統(GPS)控制點,這些地理座標起算點基本覆蓋了拉斯曼丘陵地區。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