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弹部队

美国2008年凯瑟琳·毕格罗导演剧情片
展开3个同名词条
《拆弹部队》是由凯瑟琳·毕格罗执导,马克·鲍尔编剧,杰瑞米·雷纳、安东尼·麦凯、布莱恩·格拉提、伊万杰琳·莉莉、拉尔夫·费因斯、大卫·摩斯、盖·皮尔斯等主演的战争片。该片于2008年9月4日在意大利威尼斯电影节首映,于2009年7月31日在美国上映。该片讲述了美军侵入伊拉克后,上士威廉姆斯•詹姆斯被调入陆军亡命连拆弹组。在一次仓库拆弹任务中,威廉姆斯认为被用作尸体炸弹的伊拉克小男孩是他在军营认识的 ... >>>
精彩图集查看更多
电影海报
电影剧照
影片首映图片

基本信息

《拆弹部队》是由凯瑟琳·毕格罗执导,马克·鲍尔编剧,杰瑞米·雷纳安东尼·麦凯布莱恩·格拉提、伊万杰琳·莉莉、拉尔夫·费因斯、大卫·摩斯盖·皮尔斯等主演的战争片。该片于2008年9月4日在意大利威尼斯电影节首映,于2009年7月31日在美国上映。 [12]
该片讲述了美军侵入伊拉克后,上士威廉姆斯•詹姆斯被调入陆军亡命连拆弹组。在一次仓库拆弹任务中,威廉姆斯认为被用作尸体炸弹的伊拉克小男孩是他在军营认识的卖盗版DVD的贝克汉姆。小贝克汉姆的死让威廉姆斯更为疯狂,竟私离军营单枪匹马入城调查的故事。 [12]
2010年,该片获得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年度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最佳电影剪辑、最佳音效剪辑和最佳音响效果6项大奖。 [5] [13]
中文名
拆弹部队
外文名
The Hurt Locker
其他译名
危机倒数(台)拆弹雄心(港)
类    型
剧情、动作、战争
出品公司
顶峰娱乐
制片地区
美利坚合众国
拍摄日期
2007年7月23日-2007年9月
拍摄地点
约旦安曼
发行公司
顶峰娱乐
导    演
凯瑟琳·毕格罗
编    剧
马克·鲍尔
制片人
凯瑟琳·毕格罗等
片    长
131 分钟
上映时间
2008年9月4日(意大利电影节)、2009年7月31日(美国)
对白语言
英语、阿拉伯语
色    彩
彩色
电影分级
USA:R
imdb编码
tt0887912
主要奖项
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剧本、最佳音响效果等
出品时间
2007年
制片成本
$15,000,000/estimated

剧情简介

播报
编辑
美军进入伊拉克后,上士威廉姆斯·詹姆斯杰瑞米·雷纳饰)被调入陆军亡命连拆弹组,接替刚在巴格达执行任务中牺牲的想乘弃同事。拆拔奔夜弹组另两人,负责联络的士官桑波恩安东尼·麦凯饰牛碑验)和负责掩护的特种兵欧文(布莱恩·杰拉霸永蒂饰)对意气用事的威廉姆斯相当反感。但在联合国大楼的拆弹行动中,抗拒命令强行拆弹的威廉姆斯却得到上校瑞德(大卫·莫尔斯 饰)嚷朵习的赞赏。
在一次仓库拆弹任务中,威廉姆斯认为被用作尸体炸弹的伊拉克小男孩是他在军营认识的卖盗版DVD的贝克汉姆(克里斯应料托佛·萨伊饰)。小贝克汉姆的死让威廉姆斯更为疯狂,竟擅自私离军肯民验朽营单枪匹马入城调查 [1]击体朵。

演职员表

播报
编辑

演员表

杰瑞米·雷纳 饰 威廉·杰姆斯
配音  -
安东尼·麦凯 饰 桑伯恩中士
配音  -
布莱恩·格拉格提 饰 欧文
配音  -
伊万杰琳·莉莉 饰 康妮·杰姆斯
配音  -
拉尔夫·费因斯 饰 团队领导
配音  -
大卫·摩斯 饰 上校里德
配音  -
盖·皮尔斯 饰 马特
配音  -
克里斯蒂安·卡玛戈 饰 约翰
配音  -
萨姆·斯普卢尔 饰 承包商查利
配音  -
Suhail Aldabbach 饰 Black Suit Man (as Suhail Al-Dabbach)
配音  -
Christopher Sayegh 饰 Beckham
配音  -
Nabil Koni 饰 Professor Nabil
配音  -
Sam Redford 饰 Contractor Jimmy
配音  -
Feisal Sadoun 饰 Contractor Feisal
配音  -
Barrie Rice 饰 Contractor Chris
配音  -
Imad Dadudi 饰 Iraqi Police Captain at UN (as Imad Daoudi)
配音  -
Erin Gann 饰 Mortuary Affairs Officer
配音  -
Malcolm Barrett 饰 Sergeant Carter
配音  -
Kristoffer Ryan Winters 饰 Soldier at Intersection (as Kristoffer Winter)
配音  -
J.J. Kandel 饰 Guard at Camp Liberty Market
配音  -
Ryan Tramont 饰 Guard at Liberty Gate
配音  -
Michael Desante 饰 Iraqi Translator
配音  -
Hasan Darwish 饰 DVD Merchant
配音  -
Wasfi Amour 饰 Insurgent in the Stairwell
配音  -
Nibras Quassem 饰 Nabil's Wife
配音  -
Ben Thomas 饰 US Army Medic
配音  -
Nader Tarawneh 饰 Insurgent Sniper
配音  -
Anas Wellman 饰 Soldier at UN (as Anas 'Tipsy' Wellman)
配音  -
Omar Mario 饰 Butcher
配音  -
Fleming Campbell 饰 Soldier at Airfield
配音  -
David Gueriera 饰 First Sergeant (uncredited)
配音  -
Joseph Martinus 饰 Soldier (uncredited)
配音  -
Tom Dallace 饰 U.S. Sniper (uncredited)
配音  -
Yousef Shweihat 饰 Insurgent Sniper (uncredited)
配音  -

职员表

制作人凯瑟琳·毕格罗马克·鲍尔尼古拉斯·夏蒂尔托尼·马克多纳尔·麦卡斯克
导演凯瑟琳·毕格罗
副导演(助理)尼古拉斯·哈佛戴维·蒂科汀
编剧马克·鲍尔
摄影巴里·埃克劳德
配乐马可·贝尔崔米巴克·桑德斯
剪辑克里斯·伊尼斯鲍勃·穆拉夫斯基
选角导演马克·贝内特
艺术指导Karl Juliusson
美术设计大卫·布莱恩
服装设计George L. Little维姬·穆赫兰道
布景师Amin Charif El Masri
展开
演职员表参考来源 [2]

角色介绍

播报
编辑
威廉·杰姆斯
配音-
是一名上士,后来被调入陆军亡命连拆弹组。勇敢,但性格容易冲动。在服役结束后,因感到平静的生活无聊乏味,再次踏上伊拉克的战场。
桑伯恩中士
配音-
是一个严格的中士,做事一丝不苟,为杰姆斯的拆弹提供后勤保障。 [1]
欧文
演员布莱恩·格拉格提
配音-
在拆弹小组中仅负责掩护的特种兵,但在一次执行任务时,因杰姆斯的莽撞而负伤。
马特
配音-
拆弹组的组长,负责组织分配每一次任务。

音乐原声

播报
编辑
曲目
专辑资料
The Hurt Locker
Goodnight Bastard
The Long Walk
Hostile
B Company
Man In the Green Bomb Suit
Body Bomb
Bleeding Deacon
A Guest In My House
Oil Tanker Aftermath
The Way I Am
作曲者:马可·贝特拉米
There Will Be Bombs
发行日期:2010-01-19 [3]

幕后花絮

播报
编辑
  • 影片是第65届威尼斯电影节的参赛片。由于没有取得在科威特的美国军事基地拍摄的许可,影片的制作组只好移师约旦的首都安曼。
  • 最初的时候,影片在选角和安排主要的幕后工作人员时经历了一段非常困难的时期,主要的原因就是它需要在中东地区实地拍摄,尤其是约旦就在伊拉克的旁边。
  • 约旦的军队一直为影片的拍摄提供着24小时的保护,拍摄现场和演员以及工作人员休息的旅店外,都有他们巡逻的身影。
  • 影片刚刚拍摄了不到一周的时间,约旦就迎来了夏季最为难熬的热浪,温度实在是太高了,导致摄影师巴里·埃克劳德中暑而不得不中断拍摄。
  • 主演之一杰瑞米·雷纳在拍摄抱着一位伊拉克小孩逃离的场景的时候,在片场被绊倒并滚下了几阶楼梯,拍摄工作再度中断了几天,直到雷纳的脚踝痊愈为止。
  • 拍摄期间,一辆装满了伊拉克难民(全部都是雇来的临时演员)的汽车在路边翻车了,好在这次事故中并没有人受什么严重的伤,除了几个人有擦伤之外,最严重的一个鼻骨被压断了。
  • 不管是去约旦还是从那里回来,在美国机场过安检的时候,总会有几个重要的美国方面的工作人员受到机场保安翻行李的“待遇”,其中有一位制片人在返回洛杉矶的时候,甚至被单独带走进行问话 [4]

获奖记录

播报
编辑
时间
名称
奖项
种类
得奖者
2010年
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影片
获奖
全体剧组
最佳导演
凯瑟琳·毕格罗
最佳原创剧本
马克·鲍尔
最佳音响效果
保罗·奥图逊
最佳电影剪辑
克里斯·伊尼斯
最佳音效剪辑
保罗·奥图逊
最佳男主角
提名
杰瑞米·雷纳
最佳摄影
巴里·埃克劳德
最佳原创配乐
马可·贝特拉米
2010年
美国金球奖
电影类-剧情类最佳影片
提名
全体剧组
电影类-最佳导演
凯瑟琳·毕格罗
电影类-最佳编剧
马克·鲍尔
2025年
《纽约时报》评选21世纪百佳电影
入选
第68位 [14]
注:只列出2个电影大奖的获奖情况,影片共获奖121项,提名85项 [5]

幕后制作

播报
编辑
在影片的拍摄现场,总是会有三台、四台甚至更多的便携摄像机出现,就为了给画面制造出一种纪录片的纪实风格。拍摄出来的胶片长达200个小时,最终的使用比率是100:1,这样的比率甚至已经超出了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所制作的那部有名的“浪费电影”——《现代启示录》。
《拆弹部队》的所有拍摄工作几乎全部是在约旦和科威特实地取景完成的。影片拍摄的时候恰好赶上了穆斯林的“斋月”,摄制组里的穆斯林工作人员不肯在帐篷里吃饭,即使在旅店里,也要用毛毯遮住窗户。在“斋月”期间,白天的时候在公共场合里吸烟、吃饭、喝酒,在许多中东国家里都是被严禁的,包括在约旦,如果违反就会被拘留 [4]

制作发行

播报
编辑

主创公司

制作公司
1、First Light Production
2、 Kingstage Films(美国)
3、Grosvenor Park Media
4、Voltage Pictures
5、FCEF
6、顶峰娱乐(美国)
发行公司
1、顶峰娱乐(美国)
2、ARM Distribution(中国台湾)
3、Equinoxe Films(加拿大)
4、Prorom Media-Trade(德国)
5、Hollywood Entertainment(希腊)
6、Independent Films(荷兰)

上映时间

国家、地区
上映、发行日期
意大利
2008年9月4日(威尼斯电影节)
加拿大
2008年9月8日(多伦多国际电影节)
意大利
2008年10月10日
加拿大
2008年10月18日(蒙特利尔新电影节)
阿根廷
2008年11月6日(马德普拉塔电影节)
挪威
2008年11月29日(奥斯陆国际电影节)
波兰
2008年12月(波兰金蛙奖)
瑞典
2009年1月29日(哥德堡国际电影节)
美国
2009年2月(电影评论挑选)
美国
2009年3月17日(西南偏南电影节)
美国
2009年3月28日(达拉斯美国电影学会)
美国
2009年4月1日(费城国际电影节)
巴西
2009年4月15日(DVD首映)
美国
2009年5月28日(西雅图国际电影节)
美国
2009年6月(楠塔基特电影节)
印度尼西亚
2009年6月2日
美国
2009年6月5日(好莱坞,加州)(首映)
英国
2009年6月19日(爱丁堡国际电影节)
美国
2009年6月26日(限量放映)
冰岛
2009年7月8日
加拿大
2009年7月10日(多伦多)
澳大利亚
2009年7月30日(墨尔本国际电影节)
美国
2009年7月31日
瑞士
2009年8月13日(德语区)
德国
2009年8月13日
奥地利
2009年8月14日
英国、爱尔兰
2009年8月28日
丹麦
2009年9月4日
葡萄牙
2009年9月17日
芬兰
2009年9月18日(赫尔辛基国际电影节)
瑞士
2009年9月23日(法语区)
比利时、法国
2009年9月23日
挪威
2009年9月25日
罗马尼亚
2009年9月29日(雅西国际电影节)
土耳其
2009年10月2日
西班牙
2009年10月6日(锡切斯电影节)
新加坡
2009年10月15日
拉脱维亚
2009年10月16日
菲律宾
2009年10月21日
爱沙尼亚
2009年10月23日
立陶宛
2009年11月6日
芬兰
2009年11月27日
奥地利
2009年12月3日(DVD首映)
瑞典
2009年12月4日
美国
2010年1月(棕榈泉国际电影节)
俄罗斯
2010年1月14日
西班牙
2010年1月29日
阿根廷、澳大利亚
2010年2月4日
巴西、乌拉圭
2010年2月5日
美国
2010年2月8日(圣巴巴拉电影节)
荷兰
2010年2月11日
墨西哥
2010年2月12日
波兰
2010年2月15日(DVD首映)
匈牙利、秘鲁
2010年2月18日
新加坡
2010年2月18日(重新发行)
捷克共和国
2010年2月25日
中国香港
2010年2月26日(限量放映)
日本
2010年2月26日(夕张国际奇幻电影节)
希腊
2010年3月4日(限量放映)
巴拿马
2010年3月5日
法国
2010年3月10日(重新发行)
阿根廷
2010年3月11日(重新发行)
希腊、中国香港、以色列、斯洛伐克
2010年3月11日
波兰
2010年3月12日(限量放映)
中国台湾
2010年3月12日
波兰
2010年3月19日
新西兰
2010年4月1日
科威特、黎巴嫩
2010年4月8日
韩国
2010年4月22日
日本
2010年9月11日(爱知国际妇女电影节)
信息来源 [6]

票房信息

影片《拆弹部队》于2009年6月在威尼斯电影节上映后,在随后的150多天内还收不到1500万美元票房(该片制作成本也是1500万美元)。影片在美国上映的第13个周末,票房收入仅有660万美元。而《拆弹部队》在拿完奥斯卡奖后的第一个周末,也只能赚到82.8万美元的票房 [7]

影片评价

播报
编辑

正面评价

《拆弹部队》是一部故事片,也是一部纪实片。这是一个关于拆除炸弹的故事,这也是一曲呼喊和平的悲歌。导演运用的半纪实的手法相当出色,但情节编排也是非常吸引人的,影片避开了好莱坞一贯的战争大片的模式,通过一个拆弹小组的视角,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军在伊拉克的真实生活状态。导演也没有使用像许多战争片热爱运用的武器展览一样的手法,而是根据情节出现场景所需要的装备 [8](出自《青年报》)
电影艺术是人类最深入思考、讨论战争的平台。可贵的是《拆弹部队》全力描写的是一个拆弹组,一支永远不会进攻的高度专业的勇敢部队。影片的摄制组尽可能了解真实反映真实,在中东进行拍摄,展示出一个接近纪录片水平的伊拉克战场。影片用大量镜头和细节,表现出伊拉克民众的冷漠。 影片歌颂美国军人的忠诚、友爱、团结,以及影片中的美军普通士兵竭尽职守,视荣誉为生命 [9](出自人民网)
《拆弹部队》也足以启示中国电影:美国从不缺少战争片,但更需要通过战争透视人性的佳作。《拆弹部队》的成功再次提醒观众,电影不仅仅需要娱乐和搞笑,更需要深思和坚守。长达130分钟的《拆弹部队》扣人心弦,三个拆弹士兵的伊拉克经历,反映了驻伊拉克维和部队(美军)的真实现状。片中大量移动镜头和仿纪实拍摄手法具有强劲的视觉冲击力,几个拆弹段落像昂壮的鼓点密集敲打着观众的心扉,一个伊拉克少年是否被用作人体炸弹的小故事将全片推向高潮 [10](出自新华网)

负面评价

曾在伊拉克服役的美军官兵批评影片存在不实之处。第一,在电影反映的年代,美军制服还是沙漠迷彩,不是电影中的数字迷彩。电影中的美军制服和记者眼下在巴格达亲眼看到的一模一样,颜色发青,据说刚装备部队不久。第二,美军与武装人员互相狙杀的情节中,美军使用的是M82A1反器材枪。那枪绝不是用来打狙击的,这是电影的硬伤,显得比较业余 [11](出自《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