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抬槓

(漢語詞彙)

鎖定
抬槓是一個漢語詞彙,亦稱“抬杆子”,讀音為tái gàng,原指通過拎環懸掛容器於其上,並由兩人抬着的棒;亦指爭辯,頂牛。
中文名
抬槓
拼    音
tái gàng
注    音
ㄊㄞˊ ㄍㄤˋ
解    釋
無謂地爭辯

抬槓基本解釋

(1) [cowlstaff]∶通過拎環懸掛容器於其上,並由兩人抬着的棒。
(2) [bicker;wrangle;argue for the sake of arguing] 〈方〉∶無謂地爭辯;頂牛。
你是專門找人抬槓。
(3) 亦稱“抬杆子”。
(4) [carry a coffin on stout poles]∶用扛抬運棺材。 [1] 

抬槓引證解釋

同“抬槓”。1.舊時指用槓抬運靈柩。《兒女英雄傳》第十七回:“那四個長工裏頭,有一個原是抬槓的團頭出身,只因有一膀好力氣,認識 鄧九公 ,便投在他莊上。只聽他説怎樣的‘安耐磨兒’、‘打底盤兒’、‘拴腰攔兒’、‘撕象鼻子’、‘坐卧牛子’一口抬槓的行話。”
2.爭辯;頂牛。《兒女英雄傳》第四十回:“姑老爺先不用合我們姑太太抬槓。” [1] 

抬槓來歷

如果我們讀中國古代戰爭的章回小説,諸如《薛仁貴徵東》、《蕩寇志》……等,當會發現,在兩軍進入廝殺之前,主帥之間一定先有一場叫罵,而後罵輸的一方,立即叫一聲「廢話少説,留下命來」,開始放馬過來相殺。而這種情節絕非小説家的杜撰,正史裏也有這樣的記載。
耍嘴皮子,用難聽的話對罵,乃是古代戰爭時「叫陣」的共同方式。但隨着人類的繼續發展,這種「叫陣」式的罵,開始被轉化成一種儀式性的嘴巴較量,在特定的時間會被允許,在儀式性的嘴巴較量裏,人必須嘴巴及心術乾淨、不得講髒話、不得胡亂鬼扯等禁忌都告鬆綁。這是「嘴巴假期」。
緣由一
挑釁對罵 曾是戰爭行為的一部分
緣由二
抬槓鬥嘴 抬不過一個「理」字
綜上所述,由語言文化史的研究,我們已知道語言的使用過程中,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挑釁、對罵、詛咒等,都曾是戰爭行為的一部分。嘴巴是拳頭的延伸,嘴巴的奸巧邪惡加上拳頭的傷害,造就出了野蠻的過去。兩軍對壘,必然在開打前先來一陣叫罵鬥嘴,比氣勢、比兇惡,這乃是嘴巴做壞事的古老記錄。
而這種戰爭行為的嘴巴工夫,後來開始以一種文明殘跡的方式,變成儀式性的「抬槓」或「鬥嘴」,甚至還被轉化成俗民生活藝術裏以耍嘴皮子為樂的活動,它有的以粗取勝,有的以奸巧見長,有的則以刻薄損人為特色。在這種儀式性的「嘴巴假期」裏,嘴巴不被當做思考及説理的工具,而是成了「鬥嘴」的「鬥」。
而對這種嘴巴工夫,《紅樓夢》第六十五回裏,倒是有一句重要的話:「三人抬不過一個理字去」,意思是説縱使三個嘴巴奸巧的人在那裏東拉西扯的「抬槓」,它也抬不過一個「理」字。意思也就是説,只有「理」才是最大,再多奸巧狡猾的嘴,也無法大過「理」。
而問題在於,做為文明殘跡之一的「抬槓」和「鬥嘴」等「嘴巴假期」的工夫,一般都只被保存在特定的時間或特定的地點,讓它成為一種鄉愁式的消遣。但在台灣,由於種種因素的湊合,它卻成了一種文明發展史隔代遺傳所造成的「返祖現象」,我們的政治又變回到「抬槓」及「鬥嘴」,它天天都是「嘴巴假期」,每個人都成了奸巧伶俐的小丑。

抬槓社會現象

「抬槓」和「鬥嘴」,乃是人類歷史語言行為裏非常值得研究和反省的課題,對舉島皆被口水淹沒的台灣,「抬槓」所代表的種族退化現象,或許更值得警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