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披蒲編

鎖定
披蒲編源自《三字經》,講述的是西漢時路温舒把文章抄寫在蒲編上,用來形容家貧卻學習刻苦。
中文名
披蒲編
源    自
《三字經》
用來形容
家貧卻學習刻苦
講述的是
西漢路温舒把文章抄寫在蒲編上

目錄

披蒲編簡介

三字經》彼既仕 學且勤 披蒲編 削竹簡

披蒲編詳情

西漢時路温舒把文字抄在蒲草上閲讀。公孫弘將春秋刻在竹子削成的竹片上。路温舒是西漢著名的司法官。字長君,鉅鹿(今屬河北)人。信奉儒家學説。起初學習律令,當過縣獄吏、郡決曹史;後來又學習《春秋》經義,舉孝廉,當過廷尉奏曹掾、守廷尉史、郡太守等職。公孫弘(公元前200—前121),字季,一字次卿,西漢淄川國(郡治在壽光南紀台鄉)薛人。少時,家貧寒,曾為富人在海邊牧豚(放豬)維持生活。年輕時,他曾任過薛縣的獄吏,因無學識,常發生過失,故犯罪免職。為此,他立志在麓台(望留鎮麓台村)讀書,苦讀到四十歲,又隨老師胡母子始修《春秋公羊傳》(也稱《公羊春秋》,儒家經典著作之一)。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即位,便下詔訪求為人賢良通文學之人。當時,公孫弘年已六十,他以賢良的名分去應徵,被任命為博士。他們兩人都很窮,買不起書,但都不忘勤奮學習。
另外,東漢末年,劉備家居涿縣,幼年喪父,貧苦無依,和母親一起織蓆賣草鞋為生。起事後,常被政敵蔑稱為“織蓆販屨小兒”。劉備稱帝后,常思其母編織蒲席之苦,茶飯無味。劉姓後人遂以“蒲編”為堂名,以告誡子孫勿忘祖先創業之艱辛,以簡樸勤奮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