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披甲

(漢語詞語)

鎖定
披甲(wear armor),讀音是pī jiǎ,漢語詞語,意思是穿上鎧甲。 [1] 
中文名
披甲
外文名
wear armor
拼    音
pī jiǎ
釋    義
穿上鎧甲
出    處
《漢書·陳湯傳》

目錄

披甲解釋

(1).穿上鎧甲。
(2).借指從軍。
(3).清代八旗兵的別稱。 [1] 
(4)子彈彈頭上的銅質外殼。為了增加射程,子彈頭多采用密度較大的金屬鉛,但鉛質軟,射入人體後會形成分散,形成極大的殺傷力,這就是臭名昭著的達姆彈,後由於有悖人道主義,被禁用,於是便在鉛質彈頭外包裹堅硬的銅質外殼,稱為披甲,這樣的彈頭射入人體後不會分散,創面有限,讓傷者有存活的機會。

披甲出處

《漢書·陳湯傳》:“望見單于立五采幡織,數百人披甲乘城。”
《北史·張定和傳》:“定和不披甲,挺身登山,中流矢而斃。”
《東周列國志》第七十九回:“忽一晚,有異人長九尺餘,皂衣高冠,披甲持戈,向孔子大吒,聲動左右。”
曹亞伯《武昌革命真史·致滿清政府電》:“然所以如此披甲厲兵,枕戈飲血者……實以祖仇所在,人心所趨,事勢有不得不然耳。”
清·袁枚《新齊諧·雷誅營卒》:“二十年前,披甲時曾有一事,我因同為班卒稔知之。”
清·王逋《蚓庵瑣語》:“貝勒在杭發披甲三千,廿五晚抵嘉興。”
《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畏公》:“滿洲入關……劫掠男女,數達鉅萬,皆分給旗民,而良家婦女,其有從男子坐罪者,亦發給披甲為奴。”
參考資料
  • 1.    披甲  .在線漢語字典[引用日期2019-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