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抗日粵軍烈士墓

鎖定
抗日粵軍烈士墓是現已確認的南京市20餘處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叢葬地中的首座軍人叢葬墓地。
中文名
抗日粵軍烈士墓
館藏地點
張王廟
所屬年代
1937年

目錄

抗日粵軍烈士墓簡介

抗日粵軍烈士墓位於南京市下關中央門 [1]  張王廟40號廣東山莊內。廣東山莊建於清朝道光年間,為廣東同鄉會、兩廣會館向旅居於南京的廣東籍人士募捐購置,原址在南京市三牌樓地區。該山莊實為公墓,距今已有近200年曆史。山莊墓園中埋葬着旅居南京的廣東籍人士,包括民國時期政界、商界一些有影響的人物,其中不乏亡故軍人。

抗日粵軍烈士墓歷史

1937年八一三事變發生,參加淞滬戰役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軍負傷的粵軍官兵由前線運至南京後,住進城南八府塘後方醫院治療。南京淪陷前,該後方醫院屢遭日機轟炸,有50餘名粵籍負傷軍人遇難。這批遇難的粵籍負傷軍人被廣東同鄉會義工安葬於廣東山莊墓園中,他們的姓名與所在部隊番號也被一一記錄留存。12月13日,日軍攻陷南京後,對南京軍民進行了駭人聽聞的瘋狂屠殺,住在該後方醫院的近20名粵籍負傷軍人又慘遭殺害。他們的遺體亦被廣東同鄉會掩埋於廣東山莊墓園內。
1941年初,廣東山莊因依傍金川河,內有山坡,已經綠化,並建有圍牆、走廊、祭堂、廂房等,被日軍渦川部隊霸佔為日軍傷兵醫院。後經廣東籍人士與日軍當局多方交涉,山莊被迫遷移至城北中央門外幕府山腳下現址。遷址後的廣東山莊佔地1萬9千餘平方米。每年廣東同鄉會都要在此舉行公祭。抗戰勝利後,粵軍部隊曾專程前來祭掃葬於此處的粵籍抗日遇難軍人,並立有“抗日烈士之墓”的碑刻。
南京解放後,在宋慶齡先生以及江蘇省人民政府的關懷下,廣東山莊得到妥善保護。墓園內樹木葱蘢,花草繁茂,基本保持了原有風貌。山莊大門是由大塊青磚砌成的高大厚實的門樓,其頂部為拱形,其中間是拱形之門;門楣處有“廣東山莊”四個繁體紅色大字;門外兩尊石獅分立左右。門樓整體氣勢宏偉。大門一側有一塊遷墓理事會於1941年10月所立遷墓紀念石碑,上刻:“本莊舊址在城內三牌樓。於民國三十年(1941年——編者注)被日本渦川部隊徵用,遂募資購地移建於此。”
“文化大革命”期間,墓園中這批粵籍遇難官兵的資料不幸被毀。
1997年,廣東山莊將葬於墓園裏的這批在南京大屠殺中遇難的粵籍負傷軍人的74具遺骨加以清洗、消毒後,重新歸葬于山莊最北端的墓園深處,形成大墓。
2000年12月,廣東山莊理事會籌資在上述歸葬處重建烈士墓園,並立“抗日粵軍烈士墓”碑。重建後的烈士墓園,坐北朝南。全墓以青灰色為基本色調,呈一巨型的傳統座椅狀,墓園的中、後部圍壁恰如座椅的兩邊扶手與椅背。中、後部圍壁的頂部,均為半圓形波狀紋,似有無數花圈簇擁。墓地設有7級台階,拾級而上,於“椅座”即墓地正中,矗立着下方上尖形的柱狀墓碑,碑的正面自上而下凸起鑲嵌着“抗日粵軍烈士墓”7個魏碑體鎏金大字。碑座與祭台為黑色。墓碑後的“椅背”正中,鑲嵌着一塊大的長方形黑色大理石,上刻鎏金繁體紀念碑文,大標題是“先傷後亡,驚怒吾邦。無以厚葬,是為國殤”,文為:“一九三七年,爆發震憾(撼)中外‘八一三’淞滬抗戰之役。我粵健兒浴血奮戰,傷亡甚為慘烈。傷者多留醫南京城內八府塘後方醫院。是年十二月十三日,日寇攻陷南京,留醫傷者均遭屠殺,其後由廣東同鄉會率人草草掩埋于山莊內。公元二000年七月,為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振奮後人,經廣東山莊理事會研究,籌資重建烈士陵園以慰先驅。抗日粵軍無名烈士永垂不朽。公元二000年十二月重建”。
墓園整體設計氣勢恢宏,獨具匠心,寓意深刻,莊嚴肅穆。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