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抗日戰爭第五戰區

鎖定
抗日戰爭第五戰區,是指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為了因應戰爭形勢,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於中國境內軍事部署劃分,為與日軍作戰的戰區之一。第五戰區最初所轄範圍為山東南部及江蘇北部,並爆發了慘烈的淞滬會戰。後來視戰爭實際情況,第五戰區分別於1938年、1939年和1944年做過數次大規模的更動。
中文名
抗日戰爭第五戰區
司令長官
蔣介石、李宗仁
重大戰役
淞滬戰役,南京保衞戰,徐州戰役

抗日戰爭第五戰區首次劃分

1937年8月7日,國民政府在南京召開了最高國防會議,制定了抗日戰略,進行了第一次大規模的戰區劃分。抗戰最高統帥部軍事委員會以蔣介石為委員長,程潛為參謀總長,將南北戰場劃分為五個戰區。第五戰區為連接南北兩戰場而設,具有“中樞”地位,作戰區域為蘇北及山東南部,蔣介石兼任司令長官,韓復榘任副司令長官,轄韓復榘、顧祝同2個集團軍。

抗日戰爭第五戰區二次劃分

1938年1月,華北幾乎全部淪陷,華東的上海、南京及長江下游幾乎全部失守,中國軍隊主力集中於華中地區。隨着戰役中心向華中地區轉移,1938年1月17日,國民政府決定由改組後的軍委會(蔣介石任委員長,何應欽任參謀總長)統率全國陸海空三軍,重新劃分了戰區,並任命了司令長官。

抗日戰爭第五戰區三次劃分

1939年初,因日軍佔領武漢、廣州後,其戰線過長,兵力日益分散,便把“確保佔領區”作為主要戰略目標,並將進攻重點轉向了敵後戰場。同時,由於戰略相持階段到來後,蔣介石於1938年至1939年先後在長沙、南嶽、西安等地召開軍事會議,軍委會以蔣介石為委員長,何應欽為參謀總長,以陝、甘、青、川、湘、桂、黔、滇、康等省為抗戰基地,重新劃分了戰區並任命了司令長官。

抗日戰爭第五戰區四次劃分

1944年國民政府着手準備戰略反攻前,除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調整了一次戰鬥序列,以及第六、七戰區恢復建制和增設昆明行營、蘇魯皖豫邊區總司令部、重慶衞戍司令部外,部分戰區做了調整變化。第五戰區此次沒有變動。

抗日戰爭第五戰區五次劃分

1944年5月25日洛陽失守後,潼關告急,國民政府將第二戰區的陝西劃入第一戰區,並對第一戰區領導做了調整,第五戰區此次沒有大的變動。

抗日戰爭第五戰區六次劃分

1945年4月,為了進一步適應對日反攻作戰的需要,最高統帥部調整了戰區的劃分,並公佈了三大行轅、十大戰區及六個綏靖區的戰鬥序列。1945年2月,李宗仁調任漢中行營主任,第五戰區由劉峙接管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學會彙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