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抗日戰爭第七戰區

鎖定
1937年10月下旬,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為加強對南京的守衞工作,將原屬第3戰區的蘇南、浙北和皖南東部劃分為第7戰區,劉湘被任命為司令長官,陳誠被任命為副司令長官。張發奎為司令的第8集團軍、廖磊為司令的第7軍團、陳誠為司令的第15集團軍、羅卓英為司令的第16軍團、劉建緒為司令的第33軍團、劉湘為司令的第33集團軍、唐式遵為司令的第24軍團、潘文華為司令的第25軍團,都被劃到了第7戰區序列。第7戰區主要作戰區域為南京外圍。南京丟失後,第7戰區於1938年初撤銷。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在1940年8月決定將第4戰區分為兩個戰區,原第4戰區副司令長官餘漢謀升任第7戰區司令長官。第7戰區作戰地域為廣東及贛南、閩西部分地區,主力為第12集團軍。 [4] 
中文名
抗日戰爭第七戰區
設立時間
1937年
首任司令官
劉湘
作戰地區
廣東(1944-1945)

抗日戰爭第七戰區基本概況

抗日戰爭第七戰區首次設撤

1937年10月下旬,參與淞滬會戰的中國軍隊正在大撤退。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為加強對南京的守衞工作,將原屬第三戰區的蘇南、浙北和皖南東部劃分為第七戰區。 [4]  10月15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任劉湘為第七戰區司令長官 [3] 12月3日,任命陳誠為副司令長官。第七戰區所轄作戰地域為蘇皖南部和浙北地區,與第三戰區的分界線為“遂安—淳安—昌化—廣德—蜀山鎮之線”,以西屬該戰區,以東( 含線上各點) 屬第三戰區。 [2] 
其中川軍41軍、45軍、47軍編為第22集團軍,鄧錫侯為總司令,孫震為副總司令;川軍二十一軍、二十三軍編為第二十三集團軍,劉湘兼該集團軍總司令,唐式遵、潘文華為副總司令。 [3]  第十五集團軍總司令陳誠兼,副總司令劉建緒,轄第二十三軍團劉建緒部、第十六軍團羅卓英部。 第八集團軍總司令張發奎、副總司令廖磊,轄第七軍團廖磊部。 [2] 
1938年1月20日劉湘病死後,第七戰區即被撤銷,第二十二、二十三集團軍先後劃歸第二戰區、第三戰區、第五戰區節制。 [3] 

抗日戰爭第七戰區二次設立

1940年8月,由於第四戰區司令長官部遷往廣西柳州,廣東軍事指揮空缺,因此重新恢復第七戰區建制,轄廣東韶關至廣 州以北200公里,餘漢謀、蔣光鼐任正副司令長官,計17個師,至1944年,減少為6個步兵師、2個步兵旅及其它部隊。 [1] 

抗日戰爭第七戰區三次劃分

為適應對日反攻的需要,1945年4月,國民政府最高統帥部調整了戰區的劃分,並公佈了三大行轅、十大戰區及六個綏靖區的戰鬥序列。第七戰區屬於軍委會委員長贛州行轅所轄,其行轅主任為顧祝同。第七戰區司令長官為餘漢謀,轄贛南粵北,計1個集團軍及閩粵贛邊區總司令香漢屏部。 [1] 

抗日戰爭第七戰區抗戰實錄

第十二集團軍教導團梅坑抗日
國民黨第十二集團軍教導團,1939年冬,駐在翁源縣南浦龍仙圩劉屋村,團長謝義,團附姓陳。有三個步兵營,一個重機連,一個炮兵連,全團官兵一千二百餘人。團設有政治部,營有政工隊,連有指導員。平時除軍事訓練外,也上政治課,講抗日道理,唱抗日歌曲。戰前全團官兵師出發。雖説行軍,實際上已作好了作戰部署。該年12月25日早飯後,全團官兵從南浦出發,向新豐挺進,那時沒有公路,全靠步行,翻山越嶺,到營盤村就地休息,做飯、投挪手榴彈。飯剛熟未及吃,命令傳來,馬上直奔新豐,路過新豐名山亞婆髻山麓。到達新豐縣城附近時,已是夕陽西下,夜幕降臨,立即沿公路直抵梅坑。夜九時到達梅坑圩,即與日寇遭遇,各據山頭,接觸開火,槍聲時疏時密,直至天明。當旭日東昇時,日寇便有空軍掩護,每次三架飛機,輪流向我軍掃射、狂轟溢炸。教導團雖英勇作戰,終因寡不敵眾,且敵方有空軍配合,我軍只得且戰且退。退至張田,已是下午四點多鐘,教導團傷亡很大,即向新豐轉移,戰鬥暫時結束。當時在公路沿線村莊設收容所,收容轉移官兵,開飯,休息一晚。
翌日,東方發白,日寇又向新豐縣城附近松林下面前沿地帶騷擾。教導團只佔據有利地形,構築工事,進行還擊,相持至下午四點多鐘。為減少傷亡,爭取時間來打擊敵人,教導團又向營盤轉移,將傷員送至營盤治療。接着又奉命追擊日寇,抵龍門地派,只見地派圩已被日寇放火燒燬,一片廢圩。那時日寇已退回廣州,教導團便經擴基背折返梅坑,將抗日陣亡官兵户體收葬於張田豬屎嶺,開追悼會,有送花圈的,有送輓聯的,哀悼萬分。官兵一致表示誓要為死難官兵及同胞報仇雪恨。 [6] 
第七戰區樂、仁、乳守備區抗戰紀實
1945年1月22日,樂城滄陷。160師張、黃兩團歸還建制,廊田指揮所所屬戰鬥部隊,無形中居於守備區的主力部隊。在樂昌城未陷的前一天,奉命佔領富村至將軍山一線,掩護了守備區司令部及戰區軍官千訓團向仁化恩竹村安全轉移。佔領樂城的日寇,為了企圖直審仁化、南雄,截斷韶關戰區和省府各機關向三南、東江撤退的交通要道,1945年1月23日晨,以300餘人向富村挺進,200多人向將軍山沿公路挺進,均被第七戰區守軍堵擊。在富村方面,與保安第三營激戰至當日下午三時,迫使日寇向樓下村方向移動,沿將軍山西側公路一股,與詹寶光自衞大隊接觸,詹部就潰不成軍,這時投入預備隊由孤兒院學生軍組成的第五中隊及迫擊炮中隊支援上去,才穩住陣地。迫擊炮開始轟擊敵陣。迫擊炮命中富村和將軍山西側敵陣地,把敵人打得如雞飛狗散。因日寇只有挪彈筒,很怕炮擊,所以始終無法超越我雷池一步。至黃昏,全線之敵只得向樓下村靠攏。
1945年1月24日晨8時左右,樓下之日寇得援後,約600餘人,由樓下向仁化方向行動,首先用炮擊,接着步兵沿商旅小道前進。守備區保安第三營迎頭痛擊,且戰且退向白石嶺背進,迷惑敵人。待槍聲沉寂,日寇便放膽向隘口口山坳小路前進,如入無人之境。等至約300公尺距離,孤兒院學生軍再忍不住了,迫擊炮、輕機關槍(9挺)同時吐出火舌,戰鬥異常激烈。這一場戰鬥,學生軍負傷5名,陣亡2名。後以守備軍遲滯日軍挺進仁化、南雄之目的已達,相機撤離隘口陣地,轉移白石嶺集結。當守備軍於24月11時半撤出溢口陣地時,日寇才敢放膽向仁化城逃窄。此役,計日寇死傷約30多名。 [5] 

抗日戰爭第七戰區潮汕受降

1940年8月重組的第七戰區規模不大,而且長期活動於粵贛邊,僅轄有一個集團軍及地方部隊。新的第7戰區規模不大,壓力也小,加上餘漢謀運籌雌幅,該戰區在抗戰期間損失不大。日本投降後,第7戰區接收投降日軍人數僅比包綏區略多,獲得的戰後果實也比較少。國民黨汕頭市黨部、潮梅軍事特派員公署、第186師師部、《嶺東民國日報》社8月下旬先後派員,來汕頭做抗日勝利後接管的準備工作。原在處避難的居民看見和平的曙光,也紛紛回到家鄉。半個月內,汕頭市人口驟增4萬多人。
22日,中國戰區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將軍致日軍岡村寧次“中字第2號備忘錄”指出:第7戰區司令長官將派出前進指揮所於汕頭。25日,何應欽電令餘漢謀,指派他為該戰區受降主官,日軍投降部隊為第104、130師團,一個炮兵大隊與兩個半步兵大隊集中汕頭,投降代表為第104師團長(後改為第23軍司令官田中久一),投降地點在汕頭。
餘漢謀將軍在收到上述命令後,將所屬各部推進到受降地點,並派遣閩粵邊區副司令歐陽駒和第12集團軍副總司令徐景唐為國民政府“潮汕前進指揮所”正副主任。徐景唐為受降長官,主持受降事務。
28日上午9時,潮汕受降長官徐景唐將軍率領受降人員來到汕頭外馬路原國際俱樂部改建的“前進指揮所”(今外馬路131號)禮堂,主持受降典禮儀式。禮堂門口兩邊分別站着國民黨士兵和日本兵。中方前進指揮所副主任歐陽駒、汕頭市市長譚葆壽和美軍代表等參加了日軍投降儀式。日方的代表有少野參、方岡中校、佐懶少校。中方令日軍投降指揮官、第23軍司令田中久一之代表—第23軍參謀長富田直亮在侵汕日軍投降書上簽字。日軍投降代表在受領證上簽字蓋章,然後恭呈徐將軍,徐檢視後,令日軍投降代表退下。接着,由徐景唐對日侵略潮汕派遣軍發佈第1號命令。至此,潮汕地區抗日戰爭終於勝利結束。 [4] 
參考資料
  • 1.    房列曙, 胡啓生. 抗戰時期國民政府戰區劃分的演變[J]. 抗日戰爭研究, 1995(1).100-111
  • 2.    戚厚傑. 對《抗戰時期國民政府戰區劃分的演變》一文的補正[J]. 抗日戰爭研究, 1996(1):135-139.
  • 3.    四川省檔案館編,川人抗戰檔案文獻圖集,四川人民出版社,2015.08,第193頁
  • 4.    李楷編著,中國抗日戰爭戰場全景畫卷  中國大受降  侵華日軍投降影像全紀錄,長城出版社,2015.08,第277-279頁
  • 5.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廣東省韶關市委員會文史委員會編,韶關文史資料  第11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廣東省韶關市委員會文史委員會,1988.01,第153-154頁
  • 6.    新豐縣政協文史組編,新豐文史資料  第4期,新豐縣政協文史組,1985.12,第1-3頁
  • 7.    浴血奮戰——檔案裏的中國抗戰  .第二歷史檔案館[引用日期2022-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