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抗戰日報

鎖定
湖南出版的小型進步報紙。1938年1月28日在長沙創刊。是在周恩來的 安排佈置下由田漢邀集進步人士以私人集股的方式創 辦起來的,並得到當時主持中共湖南黨的工作的徐特立的直接領導與大力支持。社長田漢,總編輯廖沫沙,編輯有羅全平、黃仁宇、安炳武 (朝鮮愛國青年) 等,經理方面主要由蔣壽世、田洪、田沅負責。主要撰稿人郭沫若、徐特立、沈從文、王魯彥、黃芝岡、孫伏園、許傑和日本友人鹿地亙等。《創刊詞》中聲明它的宗旨是“團結各方面力量,特別是文化界的力量,援助政府抗戰”; 並聲明它是 《救亡日報》的姊妹刊。該報從形式到內容、風格,都與 《救亡日報》相似。4開4版,沒有廣告,文章佔了兩版,新聞版中還有社論、短評、專論等。該報堅持抗戰,為民喉舌批判,國民黨內在抗戰問題上的各種錯誤論調,揭露國民黨當局在兵 役、傷兵、難民等項工作中的黑幕,並提出許多有益的建議。1939年6月15日該報被迫停刊。 [1] 
中文名
抗戰日報
創刊時間
1938年1月28日
創刊人
田漢
創刊地點
長沙

目錄

抗戰日報報刊歷史

《抗戰日報》創刊於民國27年(1938)1月23日,創刊詞中聲明它是《救亡日報》的姊妹刊。宗旨是“團結各方面力量,特別是文化界的力量,援助政府抗戰”。風格也相似:4開小型報,沒有廣告,文章佔一半以上,常有名家的作品。
田漢任社長,廖沫沙任總編輯,編輯有黃芝岡,王魯彥,羅全平、黃仁宇(後定居美國,明史專家)、安炳武(朝鮮愛國青年)等。據廖沫沙回憶,抗日戰爭爆發後,田漢約他同去武漢,會見周恩來、董必武。旋迴長沙會見徐特立,就辦起報來,徐親自為該報撰寫了許多文章。7月底因故停刊。長沙“文夕大火”後,周恩來把廖沫沙,周立波從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調來主持該報,在沅陵復刊。在沅陵參加編輯工作的,還有作家歐陽山、草明等。民國28年6月15日,被迫停刊,前後出版1年左右。
民國27年(1938)4月27日,《抗戰日報》發表署名輔臣的《幾個似是而非的問題》一文,批判易君左關於“一個信仰、一個組織、一個領袖”的謬論,並利用蔣介石,汪精衞給張君勱承認國家社會黨的覆信,質問易君左:“假如中國只有一個主義,那就除開三民主義之外不許更有所謂一個‘國家社會主義’,假如中國只有一個黨,那就除開國民黨之外不許更有所謂‘國家社會黨’。如果他們‘要求幾個組織和幾個黨派並存,那便是別有企圖、別有陰謀’。然而蔣、汪分明承認他們的存在。這是易先生主張錯了呢?還是蔣,汪錯了呢?”
汪精衞公開降敵後,國民黨遮遮掩掩,後來不得不由吳稚暉出面,寫了一篇《為<舉一個例>進一解》的長文章,敷衍一陣。《抗戰日報》於是發表一篇《讀吳稚暉的進一解》,指斥國民黨內為汪精衞辯護的三種論調:一、認為汪逆是“老成謀國”,他的投降論“不失為一種救國意見”,二,認為汪逆只是矗書生氣太重”,對汪的批判是“過激”,三、國民黨開除汪逆的黨籍只是暫時的。這一揭露,刺着了國民黨頑固派的痛處。
省立常德中學曾編印一種政治講義,其中“兩大戰線”、“託派漢奸”、“國際形勢”3篇,引述周佛海(原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長,時已投敵),蔣廷黻(曾任中國駐蘇大使)的文章和易君左的《百感茫茫》,·有許多不利於抗戰的內容,引起該校同學的不滿,致信《抗戰日報》加以揭露。該校教導部函報社申辯,並要求“將投稿者真實姓名見示”。《抗戰日報》編輯部於民國28年3月23日公佈學校來信並予以駁斥:“據來信稱,貴校所印發之精神訓練的教材中,有周佛海先生著的《精神建設與民族復興》一文。周佛海目前之行動與言論,先生當已知之。為忠為奸,決非偶然,正與汪精衞有以前之言論、而有今日之行動相同。該文恐亦多少含有危險‘意味’。”
徐特立在長沙時,曾為《抗戰日報》寫過許多文章,他的文章言簡意賅,對羣眾有深刻的教育意義。他還就張國燾的叛逃發表聲明,但被新聞檢查所全文刪去。《抗戰日報》誤刊一篇《晚會之歌》,因沿用過時的口號,造成嚴重錯誤。徐特立立即寫信指出,明確劃分敵我界線,指出在抗戰中地主階級也是團結的對象。
“文夕大火”前,長沙是重要的後方,兵役、傷兵、難民三者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抗戰日報》就此連續發表社論和讀者來信。它所揭發的黑幕,觸目驚心。
民國27年4月,常德封閉4家進步書店,衡陽也發生類似事件,《抗戰日報》為此連續發表讀者來信和文章,予以揭露和批評。
中共湖南省委於民國27年(1933)9月在邵陽農村舉辦新型學校塘田戰時講學院,由呂振羽等負責。僅僅8個多月,就被國民黨強制解散。《抗戰日報》在《年輕的學校》中介紹了該學院的學習與生活。《寫在塘田解散以後》一文,揭露國民黨頑固派的罪行,並指出:國民黨頑固派對於學院有三點懷疑:一、“為什麼一個青年,甚至以前不太懂事的青年,在塘田讀了一個學期,就知道了那麼多的事,懂得許多理論,在工作上出得許多花樣?”二、“塘田的教授,大都是著作家,大學教授,他們往常可以弄到幾百元一月,可是在塘田,四塊大洋,或許僅僅多一點,他們難道都是傻瓜呀?”三、“注重社會科學,而沒有普通學校的物理化學”。文章根據呂振羽的講話,對三點都加以有力的批駁。
《抗戰日報》有各種專刊,在長沙時有《抗戰工人》、《抗戰青年》、《抗戰婦女》、《抗戰兒童》,《抗戰教育》、《戲劇與電影》、《詩歌戰線》,都是週刊。在沅陵時,有副刊《民眾》及專刊;《抗戰文藝》、《抗戰職工》、《抗戰戲劇》、《青年列車》、《動向》等。這些專刊多由抗戰羣眾團體主編,如《抗戰兒童》、《抗戰戲劇》、《抗戰文藝》,即分別由育英兒童劇團、一致劇社、銀行界的行餘週刊社主編。專刊中,文藝佔了相當大的比重,特別是戲劇和戲劇評論。如田漢的《新雁門荃》(京劇),唐納的國防三幕劇《中國萬歲》,宋之的的獨幕劇《舊關之戰》以及兒童短劇等。像這樣大量刊登戲劇的報紙,當時是少有的。《抗戰日報》對於文藝的評論也很重視。如黃芝岡的《舊戲中的漢奸意識問題》,易庸(即廖沫沙)的《藝術如何救國?》兩文,都提出了改造舊戲以適應抗戰要求這樣一個關係重大的問題。
《抗戰日報》在遷沅陵之後,曾轉載毛澤東的《論新階段》和《中國軍隊應當學習蘇聯紅軍》兩文,以及《新華日報》社論,還曾連載外國記者訪問陝北的長篇通訊。連與《觀察日報》一樣,暴露了自己。不久廖沫沙、周立波等主要幹部轉移,報紙也被迫停刊。停刊時,發表長篇工作總結,歷述遷沅後的工作艱辛,感謝讀者的熱情支持。 [2] 
參考資料
  • 1.    邱沛篁,吳信訓,向純武等主編.新聞傳播百科全書: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591
  • 2.    湖南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湖南省志 第20卷 新聞出版志:湖南出版社,1993:174-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