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抖空竹

鎖定
抖空竹,流行於北京市的傳統體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空竹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明代《帝京景物略》一書中就有空竹玩法和製作方法記述,明定陵亦有出土的文物為證,可見抖空竹在民間流行的歷史至少在600年以上。抖空竹是靠四肢巧妙配合完成的運動項目。當雙手握杆抖動空竹做各種花樣技巧時,上肢的肩關節、肘關節、腕關節,下肢的胯關節、膝關節、踝關節,加之頸椎、腰椎都在不同程度地運動着,因此抖空竹有助於人們的身體健康。 [1] 
2006年5月20日,抖空竹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Ⅵ-4。 [2] 
中文名
抖空竹
批准時間
2006年5月20日
申報地區
北京市宣武區
遺產類別
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
遺產編號
Ⅵ-4
非遺級別
國家級

抖空竹歷史淵源

抖空竹
抖空竹(4張)
抖空竹在中國有着悠久的歷史。明劉侗、於奕正在《帝京景物略·春場》中記載説:“空鐘者,刳木中空,旁口,蕩以瀝青,卓地如仰鍾,而柄其上之平。別一繩繞其柄,別一竹尺有孔,度其繩而抵格空鐘,繩勒右卻,竹勒左卻。一勒,空鐘轟而疾轉,大者聲鍾,小亦蛙羌飛聲,一鐘聲歇時乃已。制徑寸至八九寸,其放之,一人至三人。”古代的這類所謂“空鐘”,北京俗稱“抽繩轉”,天津人叫它“悶壺盧”,有的地方叫“地鈴”,李家瑞《北平風俗類徵·遊樂》引坐觀老人的《清代野記》説:“京師兒童玩具,有所謂‘空鐘’者,即外省之地鈴。兩頭以竹筒為之,中貫以柱,以繩拉之作聲。唯京師(指北京)之空鐘,其形圓而扁,加一軸,貫兩車輪,其音較外省所制,清越而長。”
綜上所述,空鐘也罷,悶壺盧、地鈴也罷,都是同一玩具。不過,一般所説的“空竹”,是專指抖在空中嗡嗡作響的那一種。這種空竹,明代末年成書的《帝京景物略》中尚無記述。到了清代,有關記述漸漸增多起來,抖空竹遂成為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這種典型的空竹,一般分為單軸和雙軸兩種,輪和輪面為木製,輪圈為竹製,竹盆中空,有哨孔,旋轉時可發出嗡嗡嗡的響聲。空竹中柱腰細,以便於纏線繩抖動時旋轉。抖空竹者雙手各持兩根二尺左右長短的小木棍(或小竹棍),其頂端皆系一根約五尺長的棉線繩,兩手握住小木棍的兩端,使線繩繞軸一圈或兩圈,一手提一手送地抖動,加速旋轉使之發出鳴叫聲。
清代一位不知名的人所著的《燕京雜記》在記述當年京師空竹的製法、玩法時這樣説過:“京師兒童有抖空竹之戲,截竹為二,短筒中作小千,連而不斷,實其兩頭,竅其中間,以繩繞其小幹,引兩端而擻抖之,聲如洪鐘,甚為可聽。”
抖空竹
抖空竹(7張)
清代的空竹除了在民間兒童中流行,還被傳入宮中,為宮中婦女所喜愛,並出現了不同形式的抖的方式。清人無名氏《玩空竹》詩曾這樣形容:“上元值宴玉熙宮,歌舞朝朝樂事同。妃子自矜身手好,親來階下抖空中。”原注云:“空中,玩器之一。近舞於京師,新年,王孫、貴姬擅長者皆為之。宮中妃嬪亦多好焉。舞式有‘鷂子翻身’‘飛燕入雲’‘響鴿鈴’等。”抖空竹的花樣也不算少,除以上所述及的花樣之外,還有“攀十字架”“扔高”、“張飛騙馬”“猴爬竿”等。尤其是“扔高”,有的能將空竹拋向空中達數丈高,待其下落再以抖線承接,準確無誤,堪稱一絕。
抖空竹自清代以後得到了繼續發展,並在民間廣為流傳,同時也成為了雜技藝術中的重要表演形式。 [3] 

抖空竹運動特色

要想學好抖空竹,就要熟悉身法。人體分為上、中、下三盤:上盤包括頭、頸;中盤包括肩、胸、腹,即軀幹;下盤是從胯到腳的部位。在身法的上、中、下三盤中,包含以下7項要求。
①提頂。論身法,得從“頭”説起,要保持頭部的端正。因為人體神經中樞位於大腦,身體的一切行動都是通過大腦指揮的,所以頭頂就像“定盤星”,無論身形步法怎樣變化,“定盤星”不,否則身體就會失去平衡。所謂提頂,就是眼睛平視前方,不可低頭或搖頭,提頂必須有始有終。
②松肩墜肘。松肩的作用是把全身的力量傳到手上。如果不能松肩,肩關節是僵滯的,手加大力度,手臂就會有發飄的感覺。松肩時不可多想肩關節,否則肩部容易變僵。松肩的方法很簡單,開始練習時,將肱骨頭向肩胛骨靠攏一些,然後向外拉開。熟練以後,肩部自然就會鬆開。肩鬆氣到肘,肘沉氣到手,抖起空竹就會精神十足,動作也就流暢自如,剛柔相濟。墜肘又稱沉肘,墜肘與松肩有着密切的關係。
③含胸拔背。含胸即空胸之意,帶有含苞欲放之意。胸部會影響四肢動作,如果挺胸則難以出腿,而含胸時腿就輕便了。含胸的目的是便於跳躍,如平盤側跳、天鵝跳等跳繩動作就要求含胸,否則容易踩絆線繩。含胸時不能將兩肩向前合,那樣會把身體練成羅鍋形或者駝背,從而壓迫心臟。拔背也要求身弓,但不可用力過大,否則身體容易搖晃。
④收腹塌腰。收腹時兩眼平視,胸脯向內微微收合,有內含之感,但不可用力,切忌胸部外挺,否則容易使身體上重下輕,腿腳上浮,致使身體失衡。收腹時必須塌腰,但不可弓腰。抖空竹由腰的運動帶動四肢的運動。塌腰,是將脊椎向上輕提,背部內拔收起,這樣學起來就容易多了。
⑤松腰養氣。抖空竹較大的特點是轉腰,做抖、拉、盤等動作時都需要轉腰。腰部是人體氣力之源,腰緊則束氣,腰松則養氣。松腰的方法就是收肚臍,肚臍往裏一收,腰部肌肉就鬆開了,腰也就靈活了。
⑥收臀抽胯。收臀也叫斂臀,要使臀部跟脊柱保持一條直線。抖空竹時,要求重心降低,底盤穩重。換步時要注意胯的動作,胯的動作好了,骨盆就能托起脊柱來,保持身體的正直。抽胯還可以補松腰的不足,增強腿部力量,還有益於心、肝、脾、胃、腎等內臟器官,既可健身又可抖技。
⑦裹檔收氣。裹襠的方法是肚臍內收,使腰、臀部肌肉放鬆,繼續內收,則好似用布從後往下再往前一兜,把骨盆包裹起來,一直兜至小腹為止。松腰、收臀、裹襠、包腹,有連帶關係,但不可用力過猛,否則容易收縮肛門括約肌,難以釋放中氣。
抖空竹的運動剛柔相濟,身法隨空竹的變化而變化。身法的變化又與步法的變化密切相關。 [4] 

抖空竹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抖空竹是典型的基礎性節律性運動項目。除對基礎代謝的提高有顯著幫助外,其動作中腕、肘、肩等部的活動帶有典型的上肢關節針對性節律運動特徵。抖空竹運動的關鍵部位在肩部,做提、拉、抖、盤、拋、接等動作,鍛鍊時,肩關節周圍的三角肌、岡上肌、岡下肌、大圓肌、小圓肌、肩胛下肌等會有節律地收縮,加快了血液的流動,有助於增加肩關節的動作幅度和活動範圍。 [5] 
傳承狀況
隨着城市的飛速發展與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空竹作為歷史發展的見證和民俗文化的傳承方式,其存續的文化空間面臨萎縮,亟待保護。 [1] 
傳承人物
李連元,男,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編號:01-0036,項目名稱:抖空竹,北京市宣武區申報。 [6] 
張國良,男,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編號:01-0035,項目名稱:抖空竹,北京市宣武區申報。 [7]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北京市西城區廣內空竹文化藝術團獲得“抖空竹”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8] 
北京空竹博物館組織傳承人走進300多所小學、200多所中學和大學,以及社區、機關單位進行講授、展示和傳承。同時,博物館收集整理了許多與空竹相關的書籍及圖片視頻,空竹製作傳承人還創新研發了許多有紀念意義收藏版的空竹藝術精品,如奧運系列空竹、60年大慶空竹、建黨90週年空竹等,為後人留下了許多與空竹相關的資料和實物。 [9] 
2023年10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該項目評估合格,北京市西城區廣內空竹文化藝術團獲得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11] 

抖空竹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09年,抖空竹保護單位北京市西城區廣安門內街道辦事處籌建了首座以空竹為主題的社區博物館——北京空竹博物館,成為空竹文化的傳承和保護基地。博物館通過文字介紹、實物陳列、圖片和多媒體展示來普及空竹知識,每年接待參觀者上萬人。博物館還開展暑期學生夏令營活動,受益學生及家長已達3萬多人次。同年,還建設了三維立體網絡平台,面向全世界宣傳空竹文化。每年定期舉辦空竹文化節,為來自全國各地的空竹愛好者進行交流展示提供良好的平台。 [9] 
2014年12月26日,北京空竹文化交流活動暨第五屆中國“廣內杯”空竹邀請賽在北京廣安體育館舉辦。 [10] 
北京空竹博物館多次參加北京奧運會、APEC會議、世博會等國內外重大非遺展示活動,進行空竹表演和祥雲小屋空竹藝術品展示,接待了50多家來自世界各地的新聞媒體,廣泛傳播中國傳統空竹文化的魅力,先後到韓國、美國、澳大利亞等20多個國家進行國際交流。 [9]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