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投子義青

鎖定
投子義青,俗姓李,青社(今河南偃師)人。
中文名
投子義青
籍    貫
河南偃師
出    家
妙相
時間範圍
1032年-1083年

投子義青人物簡介

義青(1032-1083)

投子義青人物生平

七歲時,在妙相寺出家。起初,他還在寺院裏聽講經,一天,忽然注意到許多前輩禪師在他們所做的偈中,都提到了此心即佛等一些禪宗的思想。他猛然省悟,想道:“佛法是與文字無關的,講經有什麼用?”於是不再去聽講經,而是四處行腳參訪。
浮山法遠當時住在會聖巖,他受大陽警玄之託,為其物色嗣法弟子。一天夜晚,法遠夢見自己養了一隻青色大鷹,覺得是個吉兆。第二天一早,義青正巧來到會聖巖,法遠十分熱情地招待了他。
法遠要義青認真參究一下外道問佛、不問有言、不問無言這段因緣。三年後,法遠忽然問義青:“你還記得三年前我要你參的那段話頭嗎?談談你的心得吧。”義青正要開口,法遠急忙用手堵住他的嘴。義青一下子覺悟了,於是向法遠施禮答謝。法遠問:“你妙悟玄機了嗎?”
義青答:“要有的話也早已吐出來了。”
法遠的侍者在一旁説:“義青今天好像在病中出了一場大汗。”
義青瞪了他一眼,説:“閉上你的狗嘴。你再囉嗦,我真的要吐了。”
此後義青又在法遠門下學了三年,法遠時常用曹洞宗的禪法開示他,義青都能契合無間。
一天,法遠將大陽警玄的半身肖像、皮履、直裰交給義青,囑託道:“你代我繼承大陽警玄的禪法,光大其宗風,不要在此地久留。你到圓通法秀禪師那裏去吧。”
義青投奔圓通法秀後,並不參禪問道,每天只是矇頭大睡。
職事僧告訴法秀:“有個僧人總是白天睡覺,應該按院規處理。”
法秀問:“是誰?”
職事僧答:“義青。”
法秀説:“且慢處理,等我去問問。”
法秀帶着柱杖走進僧堂,看見義青正在睡覺,於是用柱杖敲着禪牀,呵斥道:“我這裏可沒有閒飯給你吃了以後睡大覺。”
義青揉着眼睛爬起來,問:“師父叫我幹什麼?”
法秀説:“為什麼不去參禪?”
義青不動聲色地説;“吃飽了的人對任何美味佳餚都不感興趣。”這是一句雙關語,一是表明我並不是來吃閒飯的,二是暗示正等待應接禪機。
法秀立即迴應:“無奈有些人就是不同意你的看法。”
義青説:“等到別人都同意,還有什麼意思?”意謂自性自知自用,依照本性行事。如果按照他人的意願行事,就喪失了自性。
法秀見義青機鋒凌厲,不禁問道:“上座從什麼地方來?”
義青答:“浮山法遠禪師那裏。”
法秀恍然大悟:“怪不得這麼死皮賴臉。”於是兩人握手,相視而笑。表明他倆應對默契,心投意合。
義青從此名震禪林。
義青後住舒州(今安徽潛山)投子山勝因院,世稱“投子義青”。
一天,投子義青上堂説:“遇上孤村陋店,別在那裏停留;祖佛玄妙關隘,當即飛身而過。儘管如此,已經是如同蘇秦遊説碰壁,難以返回家園;好像項羽兵敗來到烏江,如何逃得了困頓無望之命?”
説着,投子義青話鋒一轉:“各位禪僧來到這裏,如果前進就落入天魔之手,如果後退就陷入餓鬼之道,如果不進不退,恰恰又沉溺在死水之中。各位想想看,怎樣才能平安無事呢?”
在場的僧眾無言對答。投子義青見此情景,只好自問自答:“任憑它三尺大雪,壓不住一寸靈松。”
參禪悟道之路是一條艱難險阻之路。即使是平時勤奮、努力、小心翼翼,在歧路不停留,不迷路;在險要處快閃身,不墮落,仍難免碰壁,無法前進。而且在很多時候,都是進也進不得,退也退不得。如何才能平穩前進呢?投子義青指明瞭一條出路:“任憑它三尺大雪,壓不住一寸靈松。”只要一切放下,走自己的路,哪怕再險惡的環境,也能平穩前進。
投子義青的禪風樸實,常常是一開口就見其胸襟。
有僧人問:“什麼是佛?”
投子義青答:“佛。”
僧人問:“什麼道?”
投子義青答:“道。”
僧人問:“什麼是禪?”
投子義青答:“禪。”
僧人又問;“月未圓時如何?”
投子義青答:“吞卻三個四個。”
僧人接着問:“圓後如何?”
投子義青答:“吐卻七個八個。”
又有僧人問:“金鎖未開時如何?”
投子義青答:“開。”
僧人又問;“金雞未鳴時如何?”
投子義青答:“沒這個音響。”
僧人接着問:“鳴後如何?”
投子義青答:“各自知時。”
投子義青的句句答話都是實話,他是樸實人,所以説老實話,而且這老實話又是平常得不能再平常了,人們還以為他有很深的玄虛,很大的機變。其實佛就是佛,道就是道,禪就是禪,月未圓將圓,月圓後必缺,金鎖未開須開,金雞未鳴則無聲,以及鳴後天亮,各自知時,那都是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別無花樣,別無奇巧。可見天下最深的玄虛,就是樸實;最大的機度,就是老實。有些樸實的禪風,儘可隨問隨答,毫不費心,毫不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