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抑木扶土法

鎖定
抑木扶土法,又稱疏肝健脾法、平肝和胃法、調理肝脾法。是根據五行相剋次序所確立的一種治法,適用於的疏泄太過,木旺乘土之症。
中文名
抑木扶土法
別    名
疏肝健脾法、平肝和胃法、調理肝脾法
木和土,乃肝脾兩髒,抑木扶土,即疏肝健脾以治療肝旺脾虛。
肝屬木、脾屬土,抑木扶土法是針對肝旺乘脾、肝旺乘胃而設。所以抑木扶土法,實際上包括疏肝健脾、泄肝和胃、調和肝脾等具體治法,主要適用於肝強脾弱、肝強胃弱和肝脾不和、肝胃不和之病症。
肝旺而克脾土,多見肝實而脾虛的病機,其中尤多見泄瀉等病。如情志遏怒太過,肝木旺而脾傷,張景嶽説:“遏怒便作泄瀉者,為肝木克土,脾氣受傷。”(《景嶽全書》)有風邪外入,鬱而犯土者,“春傷於風,夏生飧泄”(《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其病機即是“風邪入裏,木鬱不舒,則橫克脾土,變為熱利下重”(《傷寒指掌》)。其他如小兒驚瀉,肝實而克脾者,亦不乏其例。“小兒驚瀉者,肝主驚,肝,木也,盛則必克於脾……泄瀉色青,或兼發搐,蓋青為肝之色,搐為肝之證也”(《證治準繩》)。倘脾虛進一步發展,肝實之狀愈劇,可致慢脾風等病,“此脾土敗而肝木乘之也”。歷代醫家大都把痛瀉要方作為抑木扶土的代表方劑。該方系劉草窗用治痛瀉的一首名方。《醫方考》雲:“瀉責之脾,痛責之肝,肝責之實,脾責之虛,脾虛肝實,故令痛瀉。”這裏的痛瀉,應當理解為肝旺脾弱所致的一個病證,因此,只要符合肝旺脾弱的病機,皆可使用。痛瀉要方,諸如驚瀉、飧泄、熱利下重等病皆可用之,且可陋兼證配伍不同藥物。兼寒者佐附、姜以温之;兼熱者佐芩、連、白頭翁以清之;兼陰虛者佐養陰之品,如脾陰虛則去白朮易山藥;腎陽虛可加補骨脂等温陽之品;若肝旺則加強酸斂之品以瀉肝,如烏梅、木瓜。脾虛後天不固,土必大崩,當加入人蔘以固脾元,陳皮理氣,可佐砂仁、白豆蔻;兼熱者合金鈴子散;兼寒者合良附丸;寒熱錯雜者合半夏瀉心湯;兼濕者加茯苓、薏苡仁;膽熱乘胃泛酸者配左金丸。餘運用抑木扶土法治療一些慢性胃腸道疾患,療效尚稱滿意。 [1] 
參考資料
  • 1.    趙金鐸.《趙金鐸臨牀經驗集》: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8年4月1日